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用户、终端、网络、服务、行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游戏、移动即时通信、移动SNS、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等业务都进步飞速。为深入分析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2012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以及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部分调研结果,简要分析了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及发展特征做了一个简要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5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召开专门工作会议,部署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发布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国信办有关负责人指出,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3.
1 移动化、生活化、平台化 (1)移动化 2012年是即时通信服务面向移动服务发展最为显著的一年.中国移动即时通信服务市场用户规模达到9.43亿,年增长率达50.17%.从产品方面看,微信、陌陌、啪啪等产品丰富了中国即时通信市场的产品种类,并迅速受到用户的热捧.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客观上促使中国移动即时通信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移动市场的活跃用户规模以58.03%的增长率突破5亿大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爆发式的增长,并以30.72%的市场份额迅速攀升至中国移动即时通信服务市场的亚军.  相似文献   

4.
3G(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相似文献   

5.
李现涛  郭达伟  李杨 《微处理机》2011,32(5):38-40,49
近年来,移动无线自组织网络迅速发展,在该平台上实时语音通信的需求也日益显现。在linux平台下,利用VOIP和RTP等技术实现了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多跳即时语音通信系统。并通过上网本组成的硬件实验平台进行了移动实验,在低速移动条件下的实时语音通信效果MOS评分在3.5以上,能够满足即时语音通信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个人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信息的传递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即时通信的研究大多针对集中式固定系统,不能最大化地发挥移动终端的特性。基于Android智能平台及无线自组技术,设计并实现一套即时通信方案,能实现小范围内的陌生用户之间的即时通信,控制短信使其具有定时发送、定时删除的功能。通过搭建实际测试环境,验证该方案能够准确地完成自组织通信以及智能短信的收发。  相似文献   

7.
联通微软共谋MSN移动增值业务 12月8日,中国联通和微软MSN在京联合发布了基于中国联通BREW平台的MSN即时通信产品。届时,联通手机用户只要开通该服务,就可以和PC端的MSN用户进行即时通信。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各主流即时通信语音数据传输实现的基础上,获取各基于即时通信语音的协议结构和协议特征,设计实现了一种的通用的即时通信语音还原方法。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很好地适应即时通信软件升级和新应用出现所带来的新特征问题。  相似文献   

9.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日益丰富带动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移动社交、移动支付等各种应用带来了便捷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移动终端、通信网络、内容应用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安全问题.在总结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目前面临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模型,并对终端用户提出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与其说新浪花了3600万美元收购了UC不如说新浪花了3600万美元买了8000万即时通信用户。随着新浪成功收购UC,新浪借助即时通信进行业务整合的目标逐渐明确。日前,国内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公司宣布,收购DavidhillCapitalInc.及其UC即时通信技术平台,双方已就此签订最终协议。新浪首席执行长汪延表示,“即时通信服务的加盟将大大提升新浪用户的社区体验。新浪此次收购的目的在于将已有的网络和无线服务推介给广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用户。”结合之前新浪收购的移动增值服务提供商CrillionCorp、与韩国游戏门户网站NetMar鄄ble达成战略授权合作协议的举措来看,新浪借助即时通信平台整合自身已有业务,提供集线上休闲游戏、交友、虚拟人物社区为一体的增值服务的目的逐渐明确。即时通信互联网成熟商业模式的集大成者。即时通信市场的火爆,并非像流行歌曲那样,只是因为大众媒体的炒作、民众无理性地跟风而风光起来。事实上,在互联网开始走上理性的发展道路时,每一个流行项目的背后,都有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在支撑,比如网络游戏里的点卡交易系统,比如网络搜索的企业竞价排名……即时通信也一样,只不过即时通信是从更宏大的一个角度来切...  相似文献   

11.
"社交类应用"泛指具有社交功能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博客、论坛等,本文重点研究社交网站、微博以及即时通信工具。在社交类应用用户特征及重叠情况、社交类应用用户变化以及各社交类应用用户使用行为差异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社交类应用对新闻资讯类网站、网络购物、手机在线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影响,并对社交类应用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多种即时通信协议文本传输协议的分析,在Linux Netfilter框架下,利用IPQueue技术,构建了即时通信协议分析与监控系统。提出一个通用协议解析处理模型,分析框架采用多线程、多缓冲的设计思想。实验证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及扩展性,可以同时对多个即时通信协议(QQ、MSN、Fetion等)的文本传输协议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3.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technologies like instant messenger have been increasingly used as a tool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To better understand such use of CMC, we investigate copresence—defined as a communicator's perception of being with other communication partners through CMC—and its role in affecting the intention to continue using the medium. We explore three social-relational antecedents of copresence: prior use of the medium, perceived critical mass, and user commitment to mainta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Hypotheses are tested with survey data on the use of instant messenger. In general,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We suggest that the concept of copresence can be a novel and helpfu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CMC for social-relational purposes.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下的即时通信应用现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作为其开发基础的即时通信协议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已有的即时通信协议都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移动互联网网络环境不稳定,低带宽高延迟,设备计算能力差等特点. MQTT协议作为一种基于发布/订阅模型的轻量级消息传输协议,在移动平台具有节省流量和能耗,可扩展性强的优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一些主流的即时通信协议,指出了它们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存在哪些缺陷;之后研究了MQTT协议的消息格式与使用方式,并与已有的即时通信协议进行了对比;最后基于MQTT协议,对即时通信应用的两项核心功能IM和Presence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并经过测试表明使用MQTT协议能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提供比传统即时通信协议更少的带宽耗费和更良好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5.
即时通信息监听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即时通监听技术及其实现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解决了实现监听的两个主要问题,即时通软件文本协议格式的识别和网络数据包的截获技术;最后提出了基于Linux系统平台上的Libpcap函数库的即时通信息监听软件的设计方案和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作为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对使用情景理论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通过使用CATI电话调查系统和SPASS统计软件,分析研究了情景对移动互联网应用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仍不高;移动互联的用户有着显著的人口结构特征;即时通信类应用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其他应用,商务类应用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家庭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最主要的使用情景。  相似文献   

17.
即时通讯软件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力  汪秉文 《微机发展》2004,14(10):6-8
即时通讯软件系统是当前一个热门应用软件,而在即时通讯软件系统中,从系统结构来看,即时通讯软件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心脏;而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即时通讯软件服务器也是整个系统中技术难度最大的部分。文中先对即时通讯服务器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数据包处理进程、用户认证与数据包加密和NAT防火墙的穿越三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设计。最后讨论了本系统的详细实现方法,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和即时通讯服务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与普及, 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再次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在低功耗、低带宽等方面的限制,对即时通讯协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作为一种轻量级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消息传输协议,是移动终端应用的理想选择。介绍了MQTT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并与其他即时通讯协议SIMPLE协议和XMPP协议进行了对比,从而提出一种基于MQTT协议的移动终端即时通讯解决方案。在Mosquitto开源项目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MQTT协议的移动即时通讯客户端,实现了即时通信、状态呈现和群组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P2P即时通讯软件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P2P即时通讯软件的安全问题,在具体分析其通讯协议(以ICQ为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专门针对P2P即时通讯软件的监控系统IMMonitor,并在该系统中实现了一个高效的网络数据包捕获器,同时可以阻断非法的即时通讯。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ers have observed that contrary to the high expectations for online communications, gender stereotyping has not disappeared in this medium, and is sometimes even accentuated.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gender over instant messenger, a relatively new and unexplored medium. Instant messenger was chosen because it is a medium that is used most by youth who have grown up communicating online.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over instant messenger about a potential online support service and were then asked to judg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interviewer. The interviewer was identified only by a masculine or feminine name and was computer-simulated so as to remove any bias. The topic of discussion was stereotypically masculine or stereotypically feminine. Male participants were found to employ a male superiority heuristic, whereby they judged the male interviewer as more competent, regardless of the context. Female participants were hypothesized to judge the female interviewer as more competent in the feminine context, and the male interviewer as more competent in the masculine context (the context-gender match heuristic), but this hypothesis was not supported.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gender stereotyping in online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