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但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共进,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挖掘土木工程专业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同济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工程法规为例,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改革提出建议:首先,结合课程特色,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重要抓手,将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其次,强调隐式教育,发挥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作用;最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政治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自我培养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对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自我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优秀的实践工作素质的基层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工程师,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要从专业知识水平、基础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自我培养。文章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分别就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了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自我培养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旨在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秦磊  侯卫星  彭晓彤  燕彬 《安徽建筑》2022,(10):114-115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文章结合中国土木工程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对中国高校中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培养体系进行科学调研与分析,总结了当下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交叉创新能力培养、思政教育、专业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下时代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做出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3)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深入学习和领会意见精神,对于新时期开展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悉尼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特色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介绍了悉尼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剖析了悉尼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以期对提高中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智能材料与结构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提出在高等院校土木专业研究生阶段加强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内容设置的必要性,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特点探讨智能材料与结构课程研究生教学的授课内容,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导师负责制明显的特点是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利,使得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得到了保证。然而研究生导师往往重科研而轻思想教育,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文章以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为对象,通过调动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当前研究生按班级划分、集体管理的现状,探索了一条导师负责与集体管理相结合,并互为补充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并分析了该工作机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效果,以及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培养方案、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文章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该校在本科阶段一般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培养模式,并设置单学位与双学位并重的学士培养机制,课程学时和学分设置紧凑,学生选修课程自由而宽泛。研究生阶段分为课程研究生(硕士)和研究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两个培养层次。课程研究生通过完成课程学习,修满指定的学分即获得学位;研究型研究生一般没有学分要求,但对论文的研究质量和创新性要求高,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通过对该校一流学科工程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推进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合从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经历和亲身体会,分析了在大土木宽口径背景下本科生的学习状态,总结了本科生就业后面临的不同处境;结合本科生毕业后的相关调查统计,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水平与再教育方法,分别站在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思路和对策,希望能给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是中国工程教育应对新技术和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土木工程作为传统工科专业需要调整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土木工程学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和总结了当前研究生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生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举措,包括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并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为辅,协同促进研究生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全日制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工程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需求,因此,文章旨在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途径。以重庆大学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目标需求分析,打造良好的多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条件,构建智慧赋能、学科交叉土木建造类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通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实践,创新了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并在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力、教学改革成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通过智慧赋能土木、创新助力建造,有效提升了土木建造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实现研究生培养从传统土木到智慧建造的复合式发展,开辟了土木建造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是如何为工程师职业生涯做准备的?这是土木工程教育界所关心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在生源结构和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区别。土木工程界需要研究型的人才,但更需要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如何有效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一线人才,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的紧迫任务,论文就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多项注册师资格认证考试,为使他们适应市场需要,合理构建与注册师制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与注册师制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体系,力求使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加强中国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创新能力的高低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劣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思维缺乏和动手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环境。结合农林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特点,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外语教学、培养实践能力和开展交叉学科创新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土木工程学科健康发展和毕业生良性就业。  相似文献   

15.
周海燕  王亚萍  张晨 《山西建筑》2012,38(28):255-257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抗震概念设计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高等教育中抗震概念设计理念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结构特点,探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在抗震概念指导下进行结构设计的能力,从而为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专硕工程教育的主力军,但教育教学资源的差异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人才素养对接社会发展需求是增强毕业生发展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扬长避短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地方高校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基建”和“互联网+”等背景下,工程形态和建设模式变革日益广泛和深刻,T形知识和能力结构是新发展形势下土木水利工程建设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素养需求。分析了土木类专硕教育转型发展的紧迫性,讨论了地方高校发展专硕教育的主要局限因素: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生源基础素养相对不强,师资队伍工程阅历欠缺,以及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竞争等。同质化竞争表现为校内学硕与专硕培养模式、目标的同质化,以及校际学科发展方向的同质化,导致研究生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的相互挤压。基于南华大学土木与水利专硕学位点十余年的建设实践,讨论了地方高校提高专硕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思路和成效。立德树人理念之下,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发展学科特色,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教育共同体,是地方高校传统学科专硕教育破解同质竞争难题,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改革思路和实践模式对地方高校传统工科顺应时代需求发展专硕教育具有较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A revolu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coming, but is civil engineering ready? Students learn differently from how they did a few generations ago and the rapid pace of technology change means that the goals of education need to change as well as the method. New engineering degree programmes are arising, and though they aspire to teach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s, they do not seem to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 civil engineers in mind. While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s in systems thinking by engineering students is acknowledged by various organisations, the uniqueness of a civil engineering response to the systems challenge is not recognised.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distinct because of the large scale of the artefacts that need to be created by students, because the scope of civil engineering employment is broader, and because its need in terms of systems thinking is more than project management. 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1)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needs rapid and major change, (2) a unique focus on systems is needed in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3)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needs to follow a distinctive path from the forms that the revolution is currently t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