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应用国土普查卫星影象和陆地卫星TM影象,解译、编制了1:10万黄河河口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并将河口三角洲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八类十八个亚类,还给出了各类型面积。分析中表明,河口三角洲土地利用现状与黄河故道变迁、三角洲的发育所形成的地貌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河南境内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并在县域尺度上分析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近年来该区域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面积较多,但土地利用的整体格局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而整个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中线工程施工以来,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5.
论黄河三角洲流路演变及河口治理的指导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流路演变中溯源堆积及溯源冲刷对典河下游河道影响的范围,幅度和作用历时,提出在黄河泥沙从根本上减少之前,河口治理的指导原则应是在有利于工农业发展和有利于防洪防凌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河口流路。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钱塘江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稳定,科学推进治理工作,分析探讨了钱塘江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规模实施"全线缩窄"治理方案以来,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洪水、潮汐作用进一步增强;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开发利用程度加大,跨流域配水量增加,水环境污染加剧;主槽摆动趋于平缓,河床冲淤幅度减小,河势趋于稳定;滩涂湿地资源总量减少,生态服务功能受到限制;水生生物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有下降趋势。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推进水环境治理、科学围垦和淤垦平衡、统一推进河口生态规划建设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生态环境变化及对河口治理的意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年来,长江流域及其河口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使得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水文泥沙条件,河势演变,盐水入侵,水质,生物物种和河口湿地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有:南北港分流口出现了新的“三沙变动”,北支则持续萎缩,盐水倒灌日益加剧;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污染严重,生物物种大量减少,在简要分析这些变化的基础上,着重就长江河口的治理,具体意见和建议,对于河口环流和界面过程这些基本问题在新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河口湿地保护与围护造地需要协调发展,提出“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碧海计划”,长江口的发育和演变是自然适应和人工控制的结果,为了开发利用长江口南支水资源和稳定长江口河势,控制北支盐水倒灌和稳定南北港分流口是两项亟待开展的关键性河口治理工程,最后,就河口地形测量,水文网的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等基础性的现场资料获取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不同年代的遥感数据,系统分析了1993~2004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湿地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景观破碎化水平相对较低,湿地景观保持着一定的自然状态;②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强,斑块数量急剧增加,破碎化指数、斑块密度显著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③湿地结构和组成发生了变化,人工湿地面积急剧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④芦苇湿地斑块急剧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说明芦苇湿地生态功能降低,湿地质量下降.⑤黄河水沙资源变化、人类活动干扰是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和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水网密布、径流丰沛,但水质污染、咸潮入侵,赤潮等水环境问题却在不断加剧,可以利用的好水越来越少,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长江口江段目前的水质状况尚好,呈现“上游好于下游,中泓好于岸边,左岸好于右岸,非汛期好于汛期,水体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的特征。如何控制长江口水质污染,减少咸潮入侵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对该地区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改善和修复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对长江口地区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作了论述,提出了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认为必须要实行河口区水资源的统一保护和管理;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制定长江水资源保护条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减少人江污染物的直接排放;深入开展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口地区湿地与生态系统的环境战略研究;做好长江口的综合治理规划,为实现河口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黄河三角洲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景观生态学法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景观指数,并对其1996—2004年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区域中斑块变化的成因和趋势。从集对分析的观点提出了模糊集对分析评价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整体及各个行政区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整体景观相对贴近度1996年、2000年及2004年先从0.500 2降低到0.498 9,然后升至0.500 1;湿地景观相对贴近度1996年、2000年及2004年分别为0.496 1、0.499 9和0.504 5,表现为持续变好,说明湿地的景观格局和景观的生态功能都在变好。 相似文献
11.
12.
调水调沙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遥感技术是监测调水调沙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3次调水调沙试验中黄河河口遥感数据的分析,定量描述了黄河河口尾闾淤进蚀退,并将黄河利津水文站的观测资料作为佐证,初步揭示了黄河河口淤进蚀退与上游来水来沙量的关系,说明了调水调沙对黄河河口尾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基于1986年6月5日和2009年6月4日的Landsat T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及变化特征研究,同时,基于SEBAL模型估算区域蒸发蒸腾量,进而分析湿地蒸发蒸腾的数量特征、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3年间,58.74%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发生了变化,未利用地大幅减少,水体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显著的土地垦殖与耕地荒废则同时存在;蒸发蒸腾强度大小按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排序依次为水体>滩涂>苇地>林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研究区未利用土地变为水体和耕地是导致区域蒸发蒸腾整体提高的主导原因,而耕地流失则是导致区域蒸发蒸腾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但23年间实际变化以前一种情形占优势,因而区域蒸发蒸腾总体呈现为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基于遥感图像的黄河口近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96年、2000年每年一期和2006年~2009年每年两期(汛期和非汛期)黄河口卫星图像,通过分类处理提取海岸线,求得研究区内陆地面积,对比各时段黄河口地区变化;并选取1996年~2009年利津水文站水沙资料进行分析,与岸线、面积变化进行对比。得出黄河口地区受到水沙条件变化影响较大,1996年~2000年,受黄河断流影响,滩区面积减小;小浪底水库投运后,调水调沙效果显著,2000年~2006年滩区面积明显增加,但总面积仍然小于1996年;2007年以后由于水沙量减少,面积有所减小。黄河口地区近年来呈侵蚀态势,今后对黄河口陆地蚀退的改善和治理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受上游来水来沙和海洋动力条件的综合影响,河道淤积延长、摆动改道极其剧烈复杂。本文概述了近代黄河口入海流路的演变.阐明了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较长的原因与此期间的来水来沙条件、人工治理以及工程防御洪水的强度和入海口门处的海洋动力增强等因素有关;展望了清水沟流路的行河年限。 相似文献
18.
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及其三角洲的影响和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运用期进入河口的水沙条件,然后从三个方面包括防洪形势、生态环境变化、岸线变迁等,对黄河调水调沙运用对河口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概括总结,文章最后指出: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最具生命力的举措和发展方向,如何发挥其更有效的作用,应切实注意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调水调沙运用应注意解决多目标、多效应的协调和实现;②在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时,还应着力塑造相对有利的包括河床边界条件在内的其它相关条件;③应着力加强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预报工作,科学决策调水调沙运用的时机和方式;④应科学对待调水调沙运用进入河口的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法律、自然和社会属性三个方面,从系统概念的角度出发,对黄河河口河海划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黄河河口河海划界的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