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将氢氟酸脱灰工艺与中煤浮选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氢氟酸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对中煤灰成分的脱除效果,寻找中煤脱灰的最佳反应条件,即双柳中煤粒径为3~0 mm、反应温度为60℃、液固比为6∶1、反应时间为1.5 h、氢氟酸浓度为20%时,稀缺炼焦中煤灰分能快速从40%下降到10%,以期实现稀缺炼焦中煤的提质回收利用。同时,通过对中煤和脱灰后的煤样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用氢氟酸处理后的中煤,煤样中的各个灰成分等比例下降,证明氢氟酸与煤中的灰成分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达到了炼焦中煤深度脱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新裕选煤厂重介中煤为研究对象,通过破碎、细磨释放中煤有机组分,利用旋流和无旋流两种进气结构的浮选柱进行了浮选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旋流进气结构的浮选柱在大充气量时,中煤可燃体回收率可达66.67%;无旋流进气结构的浮选柱在较小的充气量时,中煤浮选产品灰分可降至10.31%。在此基础上,针对中煤特点提出了"重选+粗选+精选"的中煤再选工艺。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钱家营选煤厂稀缺炼焦煤中煤再选的可能性,对钱家营选煤厂三种中煤产品开展破碎、磨矿和浮选试验,分析了三种中煤的再选潜势。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技术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块中煤占中煤总量的6.97%,再选精煤质量合格,但分选难度大、加工成本高,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工业规模的再选可能性;末中煤占中煤总量的60.47%,但常规解离后再选的精煤灰分难以达标,再选难度极大;浮选中煤占中煤总量的32.56%,通过解离再选试验可以释放出大量合格精煤,具有较好的再选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镜  刘莉君  杨涛 《中国矿业》2012,21(6):78-80
根据白龙洗煤厂中煤性质分析,中煤产率占入洗原煤的16.55%,试验研究发现+13mm粒级中煤灰分低,通过对中煤破碎可以解离出部分精煤,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并对中煤再选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分析中煤再选的经济效益,并使整体生产指标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高灰难选粗煤泥再选工艺在吕临能化选煤厂应用。实践表明,入料灰分在55%~60%的高灰粗煤泥通过螺旋分选机再选,可回收物料的中煤资源,中煤产率为53.47%,中煤产率增加了3.2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显著。利用螺旋分选机分选密度高的特点实现了高密度排矸,可将尾矿灰分为75%以上物料作为固体废弃物,数量效率达到了95.39%。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我国炼焦煤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以拜城县众泰煤焦化有限公司选煤厂重介中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挤压破碎解离试验和重介旋流器分选试验,同时对分选出的精煤进行了冶金焦制备试验。重介中煤破碎解离试验结果表明,当破碎机出料间隙为3 mm时,碎后中煤对应灰分为12.00%的大浮沉精煤理论产率为23.52%;破碎解离后中煤重介旋流器分选试验结果表明,可获得灰分接近12%、产率约为20%的精煤;重介分选后精煤单独制备冶金焦试验结果表明,可制备出抗碎强度M_(25)为87.8、成焦率为83.3%、反应后强度为40.97%的冶金焦。  相似文献   

7.
针对辛置煤矿选煤厂中煤灰分偏高、发热量偏低,煤泥灰分偏低问题,将中煤、矸石稀介质分离,矸石稀介质粗颗粒经磁选、浓缩、脱水后进入矸石系统外排;中煤稀介质中粗颗粒回收脱水后掺入中煤。实施中煤、矸石粗煤泥分离技术改造后,矸石粗煤泥灰分达到75%以上;中煤粗煤泥灰分达到32%左右,稳定了中煤产品质量,确保中煤产品发热量合格,同时,中煤粗煤泥旋流器溢流进入浮选回收,提高了浮精产率和煤泥灰分。  相似文献   

8.
中煤的再选     
中煤再选是提高优质煤的利用率,强化分选过程的途径之一。介绍了夹矸煤与选煤厂末中煤的破碎解离试验情况,指出:中煤破碎后可脱除20%~50%的灰分和硫分,而同时浮选尾煤中可燃物损失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炼焦中煤再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解决我国炼焦用煤短缺问题,扩大炼焦煤资源,以马头选煤厂重介选中煤(粒级50~0mm,灰分36.63%)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破碎,大锥角旋流器分选以及分步释放试验。采用Leica DM4500P反射显微镜,对中煤与不同密度级产品进行显微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嵌布粒度细的马头中煤,采用大锥角旋流器难以得到有效分选;采用分步释放试验可以得到灰分为13.40%,产率为12.85%的精煤。  相似文献   

10.
 针对炼焦中煤的不合理利用,引出了中煤破碎再选的思路,分析了中煤再选的现状,并结合现场的中煤情况,提出了中煤破碎—TBS再选的工艺,发现其经济效益显著,为中煤的回收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