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大中型气田源盖能力配置类型及其与储量丰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中国31个大中型气田气藏源岩供气能力与盖层封气能力特征,对气藏源盖能力配置类型及其与储量丰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大中型气田源岩以供气能力强为主,盖层以封气能力强为主;源盖能力配置类型等级有3种,以好源盖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最多,较好和中等源盖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较少;源盖配置类型等级与气藏储量丰度之间关系表明,中国31个大中型气田的主要源盖能力配置类型等级为中等.  相似文献   

2.
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现有钻探资料,对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地层压力分布、形成机理、控制因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寻找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块。由于沉积相导致储层类型的不同以及构造特征上的差异,钻井上发现飞仙关组地层压力在平面上分布极其不均匀,而且相差悬殊,压力系数分布从1.0~2.0不等。按压力系数的高低,将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为四个分区:A.开江-梁平海槽北侧常压及超压区;B.沙罐坪-高峰场异常高压区;C.川东腹地铁山-福成寨-双家坝-龙门常压及超压区;D.川东南部新市-大池干异常高压区。四个分区与区域沉积相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造成飞仙关组地层压力分布相差悬殊的主控因素是储层发育状况。一般情况下,沉积相条件良好、储层较发育的区域主要表现为常压或超压状态。文中指出,常压或超压区内与构造相匹配的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圈闭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中型气田盖层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我国主要大中型气田盖层的岩性、厚度等宏观参数统计分析与排替压力、扩散系数等微观参数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具有以泥岩为主、盖层厚度大(大部分分布在50~350 m之间)、排替压力较高(主要分布在10~30 MPa之间)、大中型气田扩散系数普遍较低(主要小于10-6 cm2/s)和岩性大中型气田相对其他类型大中型气田在盖层厚度和排替压力等方面要求相对较低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付广  汪芯 《岩性油气藏》2011,23(1):29-33
依据气藏盖层排替压力与储层剩余压力特征,对徐深气田聚散气能力配置类型及其与储量丰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强聚弱散配置类型最有利于天然气富集,强聚中散配置类型和较强聚弱散 配置类型次之。徐深气田中19 个气藏聚散气能力配置类型有5 种,以强聚较强散配置类型最多,强聚中散配置类型次之。徐深气田中19 个气藏以中等储量丰度的气藏最多,高、低储量丰度的气藏相对较少。该气田如要形成高天然气储量丰度气藏,最佳聚散气能力配置类型应为强聚中散和较强聚中散配置类型。  相似文献   

5.
《江汉石油科技》2009,19(3):33-33
目前,在对我国主要大中型气田盖层的岩性、厚度等宏观参数统计分析与排替压力、扩散系数等微观参数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具有如下特征:①大中型气田盖层以泥岩为主,膏盐岩次之。②大中型气田盖层厚,主要分布在50-350m。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莺—琼盆地和东海盆地。分析认为,生气中心、成气区古隆起、大面积孔隙型储层及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等是形成中国大中型气田的主要控制因素。以此为根据,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主要成气盆地的有利地质条件,从不同层位、不同区域的角度指出了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莺—琼盆地和东海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的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属煤系地层,烃源丰富,储层发育,圈闭众多,保存条件良好,具备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条件。但天然气成藏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已发现典型气田的成藏剖析,认为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第一储渗条件较好的储层;第二规模较大、形成较早的古隆起背景上的古圈闭;第三运移通道。并以此3个条件相互匹配的区域成藏最有利。综合考虑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和运聚规律,提出了下部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
徐淑艳 《特种油气藏》2012,19(1):51-53,137
利用气藏输导天然气能力与封气能力特征,对气藏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及与储量丰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强运强聚配置类型最好,其次是较强运强聚配置类型和强运较强聚配置类型,再次是中运强聚、较强运较强聚和强运中聚配置类型,其他配置类型均较差。中国42个大中型气田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有4种,以差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为主,中等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较少。但中等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是中国形成高储量丰度大中型气田的主要运聚气能力的配置类型。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形成大中型气田的输导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不同类型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特征分析认为,断裂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通过定义和求取气藏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我国3种类型盆地以断裂为主要输导通道的46个大中型气田的输导能力进行研究认为,克拉通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能力最强,其次是前陆盆地,最小为裂谷盆地。通过定义和求取气藏天然气聚集效率参数,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进行了研究认为,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最高,其次是裂谷盆地,最低是克拉通盆地。通过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其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受输导能力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裂谷盆地,最小是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形成高效大中型气田所需的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的下限值约1.6×10-14m/s;裂谷盆地约2.0×10-14m/s;克拉通盆地约5.2×10-14m/s.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封盖保存条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分析中国不同类型盆地46个大中型气田封盖及保存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气藏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盖层封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封盖能力最好,其次是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最差。根据天然气聚集时期的早晚对中国不同类型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保存特征进行研究,裂谷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时期一般应为N及其以后,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一般应为E—N及其以后,天然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差。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最高,其次是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最低。根据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其封盖保存条件之间的关系,克拉通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所需要的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参数的下限值约为3.1×109m/s,裂谷盆地约为7.0×109m/s,前陆盆地约为9.7×108m/s。图2表2参19  相似文献   

11.
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机制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通过天然气藏分布与其成藏条件叠合研究,得到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是气源、盖层、断层与不整合面。充足的气源不仅是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控制其分布;优质盖层的分布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盖源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该区深层天然气富集数量;断裂空间延伸层位控制着天然气垂向上的运聚层位,断裂活动时期控制着天然气垂向运聚时期,断裂封闭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遮挡条件;不整合面是天然气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且为天然气的聚集提供了场所。天然气主要有泉头组、嫩江组和明水组沉积末期3次成藏期。天然气成藏具有4种模式,宋西断裂带、徐西断裂带、榆西断展构造带、宋站低隆起、丰乐低隆起和安达次坳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及其对成藏的贡献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大中型气田天然气封盖条件主要受盖层自身厚度和排替压力、气藏内部能量(压力系数)和天然气本身性质(流动粘度)的影响。气藏盖层封闭指标CSI值与天然气聚集效率为正比关系,CSI值越大,天然气聚集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中国大中型气田聚集效率分3个等级:1)大于100×106m3/(km2·Ma)的气藏为高效气藏,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莺琼、渤海湾和松辽盆地,以塔里木、柴达木和莺琼盆地居多;2)10×106~100×106m3/(km2·Ma)的气藏为中效气藏,主要分布在四川、东海、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和吐哈等盆地,以四川盆地最多;3)小于10×106m3/(km2·Ma)的气藏为低效气藏,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中国大中型气田的形成要求其盖层的CSI值应大于109m/s。然而,对于天然气聚集效率较高的气田,其盖层的CSI值还应更高。  相似文献   

13.
泥岩盖层封闭游离相天然气有效性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深入研究泥岩盖层封闭游离相天然机理及其能力演化基础上,通过泥岩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形成时时期与气源岩大量排气勘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东濮凹陷深层气盖层封闭性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气源充足的条件下,盖层的分布与封闭性能控制着油气的运移、聚集与保存,良好的盖层可以阻滞油气渗流运移并降低天然气的扩散散失,使其在盖层下聚集成藏。与油藏相比,天然气藏对盖层条件要求更高。文章从宏观、微观及时空配置关系等方面对东濮凹陷深层气盖层的特征、封盖能力及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东濮凹陷深层气盖层主要是沙三段的暗色泥岩及盐岩,盖层品质好、分布广、厚度大;盖层物性封闭能力以好为主,部分为中等;沙三段地层普遍存在的异常压力,对其下伏气藏构成超压封闭;深部盖层本身也是烃源岩,其中的天然气浓度高于下伏储层中的天然气浓度,烃浓度封闭作用明显;盖层初步具有封闭能力对应的封气门限时间大大早于生烃期;盖层的有效性显著。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具有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和基本的自生自储成藏条件。对成藏条件时间配置关系的对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以1个沉降—抬升幕、持续生烃、早期成藏为特征,渤海湾盆地则以多个沉降—抬升幕、二次生烃、晚期成藏为特征。成藏条件的空间配置关系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在时间上及纵横向上具有连续性,天然气保存条件良好,可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气藏,资源潜力大。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时间连续性较差,天然气需要较大幅度的垂向运移才能成藏,二次生烃区与构造高部位成藏区之间的横向重叠区分布局限,以形成中、小规模但丰度较高的构造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研究渤海海域及周边陆地油区主要气田特征,发现渤海海域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有两点:存在相对富气凹陷,气源岩为偏腐殖型或高成熟腐泥型;富气凹陷的古近系发育高压异常厚层泥岩封盖层。渤海海域主要有5种天然气成藏模式:①封盖层下A型,即新生、新储、新盖型;②封盖层下B型,即新生、古储、古盖型;③封盖层内型,指在高压异常泥岩内部形成的气藏;④封盖层上A型,指天然气沿输导层与断裂垂向运移进入浅层,聚集在局部盖层发育区,形成的小规模天然气藏;⑤封盖层上B型,即由浅层稠油油田原油生物降解形成的较“干”的天然气聚集于油田之上的地层而形成的气藏。其中,封盖层下型形成的气藏充满系数(程度)最高,储量规模最大。就地区而言辽中凹陷北洼和渤中凹陷为相对富气凹陷,天然气勘探潜力较大,可成为天然气藏再勘探的重点区域。图6表2参14  相似文献   

17.
断陷盆地源盖断时空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源岩、盖层和断裂是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源岩、盖层和断裂时空匹配关系分析,对其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源盖分布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规模,盖层质量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分布范围,较好源盖匹配关系区内断裂分布控制着油气分布的具体部位。源盖时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可供运移量,断源时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可供聚集量,断盖时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聚集与保存量。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其成藏主控因素概括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以油气成藏动力为主线,从油气运聚的动力和阻力2个方面入手,将主控因素定量化,成藏动力为油气排出初始压力减去运移路径的压力衰减、储层静水压力和砂体毛细管压力。回归东营凹陷48个岩性圈闭的成藏动力与油气充满度的关系,建立了砂体含油性成藏动力定量预测公式。采用先确定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储层物性,最后计算成藏动力的方法,在对砂体钻预探井之前定量预测其含油性,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陆上与海域含油气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持续发现超大型天然气田,并且已有大量的文献对该类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发育规律进行了探讨,然而对于其形成与超压的关系则研究较少。为此,在分析深层、超深层超大型气田的气藏发育规律、封盖条件、超压特征等的基础上,研究了深层、超深层超压盖层的形成机制,探讨了深层、超深层超大型气田的发育规律及其与超压盖层的关系,进而指出了下一步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领域。研究结果表明:(1)深层、超深层超大型气田的形成与超压盖层的发育密不可分,超压盖层是深层、超深层超大型气田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且存在着盐膏层压力封闭、隆升残留压力封存、生烃增压压力封闭等3种超压形成机制;(2)深层、超深层超压盖层与超大型气田存在着4种不同压力环境下的储—盖组合模式,即:超高压盐膏层封盖与超高压超大型气田(Ⅰ型)、超高压封存箱内幕与超高压超大型气田(Ⅱ型)、超高压封存箱底部高压泥页岩封盖与常压超大型气田(Ⅲ型)、超压烃源岩封盖与常压超大型气田(Ⅳ型)。结论认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存在着Ⅰ型,准噶尔盆地存在着Ⅱ、Ⅲ型,四川盆地存在着Ⅰ~Ⅳ型,渤海湾盆地存在着Ⅳ型等不同类型的超大型气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