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巴渝古镇社会族群结构构成与物质空间的相关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重庆安居、丰盛、松溉三镇为例构建古镇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关系网络拓扑结构,量化社会族群结构构成,并分析反映这些社会关系的宗祠、会馆、商会、寺庙等物质空间现状,挖掘社会结构与物质空间的相关性,进而从现有物质空间反映上分析古镇社会结构构成。  相似文献   

2.
作品紧扣设计大赛主题,将改善建筑工人的居住生活条件作为目标,通过社会调查和深入研究,设计出了拆装方便、实用美观的建筑集合体。该集合体主要由居住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两部分组成,基本组成单元可通过内部构件的灵活布置转换成学习空间和娱乐空间;采用钢架结构,预制构件的规格较为统一,便于施工并且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3.
王立  李先逵 《规划师》2006,22(3):79-81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外化产物,其空间内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秩序.节点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节点根据功能关系形成不同的结构,通过场力的作用规范城市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建构节点来达到规范城市空间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王慧 《城市规划》2003,27(3):20-25
开发区发展进程可划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后成熟期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开发区有着不同的增长机制 ,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空间特征 ,因而与依托城市 (母城 )和地区的相应关系也有所不同。增长极机制是两者关系的主要内在肌理。开发区发展对城市的空间规模、形态以及空间增长方式、产业空间结构、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各功能区段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效应 ,从而可催化带动都市区域的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传统聚落的社会结构构成及其表征的空间形态,以重庆安居镇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聚落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模型,可视化社会关系结构构成,并分析反映血缘关系的宗祠、地缘关系的会馆、业缘关系的商会等物质空间物质现状,尝试挖掘与建立传统聚落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相互联系,进而从现有空间形态反映上分析传统聚落社会结构构成。  相似文献   

6.
在后工业社会,多种类型重大事件的举办通常关联着系统性城市更新战略目标。城市更新情境下重大事件空间后续利用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将空间融入城市社会生活,长期目标是将空间融入城市社会结构。在融入城市社会结构的城市更新目标引导下,本文提出重大事件空间后续利用注重社会生活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社会休闲功能、社会混合功能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老街区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空间组织结构,介于城市道路与城市步行空间之间的老街区具有疏通城市道路、连接城市步行空间的特殊潜质,是影响城市空间扩展最显著的空间类型。以城市老街区的街巷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在街巷中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为研究特征,利用GIS和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的GIS空间数据库,分析街巷空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路网结构及其用地布局形态,结合调研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传统街巷空间各要素间的相关性,探究建筑空间、行为需求的改变而导致的街巷空间在此过程中的演变与自组织模式,从而积极寻求城市自组织背景下老街巷空间带来的具有积极性和可交往性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8.
空间可展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工程结构,由于具备使用时可展开、不使用时可折叠收起或由部分刚体移动产生整体结构变形等特性,空间可展结构在临时性建筑及军工建筑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文章从可展结构概念出发,简述可展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历史;着重分析可展结构中的剪式铰单元结构的形成机理;对剪式铰可展结构进行分类;并总结几种空间可展剪式铰结构的几何外形;最后归纳了可展结构的发展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理解侗族聚落空间的精髓,将侗族的营造智慧地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本文从侗族的社会组织结构——“款”入手,结合聚落的排他性、防御性、向心性、拜物性、社会结构性,剖析了款与聚落空间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在款的影响下,聚落空间的道路结构、公共空间、空间轴线、街巷界面、建筑组团都产生了明显的层级,这是侗族社会结构层级性在聚落空间上最直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的视角来透视乡村公共空间特 征的变化,选取近代以来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特征明显的西安 白鹿原地区乡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和深度 访谈,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乡村所衍生出的社会治理 结构,并揭示出不同社会治理结构下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 规律。经研究认为,近代以来该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经历 了“自治-扁平化-原子化-行政强干预”的发展阶段,乡村公 共空间相应呈现出“繁荣发展-异化-全面衰退-离散化”的特 征。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公共空间特征与当时乡村社会治理结 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 新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再关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代以来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所衍生出的社会结构,揭示其不同社会结构下公共空间响应特征规律。通过历史演变过程的追溯,总结了白鹿原地区乡村近代以来的社会结构表现为"乡村自组织—行政强干预—行政退场—行政再次干预",其公共空间相应经历了"繁荣—异化—弱化—离散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白鹿原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特征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强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新乡村社会结构的再关联。  相似文献   

12.
张苗 《华中建筑》2023,(4):163-168
聚居人群社会结构的建立以特定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投射在物质空间层面表现为聚落空间的营造。随着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和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景区成为带动周边乡村聚落产业结构转型的有力抓手,村落社会结构和物质空间相应重构。该文以景区带动下,产业结构转型村落的典型代表——南太行林虑山地区高家台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建筑测绘分别获得人群社会关系数据和村落物质空间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建立人群社会结构转变和物质空间重构的量化关联;以期窥探当代乡村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物质空间重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空间可展桁架结构,它由六面体基本单元组成,这种空间可展桁架结构的空间几何关系在展开和收拢状态时比较复杂,文中详细分析了它的几何协调性,并给出了可伸缩杆件的位置和长度计算的方式,并根据这种可展桁架结构的构成原理,设计和制作了一个切割旋转抛物面可展桁架结构模型,给出了它的几何协调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乡村文化、社会、环境与能动者的关系视角,按照空间营造理论,把乡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形成过程中文化、社会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乡村空间营造的结构层级、不同层级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空间营造实践,分析了乡村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提出正是乡村内生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土地制度及管理方式一起,形塑了空间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空间结构。同时,针对空间营造的社会过程,指出乡村主体与其他主体在自组织方式基础上,与财产继承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一起形塑了空间社会属性和社会空间结构。最后指出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价值的营造,主体和客体在认知方面的统一才有利于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大跨度空间结构是空间结构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评价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简单概述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结构形式、种类和特点,并分析了大跨度空间结构选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进入当代,社会文本愈加复杂,基于二元论的空间设计方式难以对社会关系进行回应,城市物质空间发展与社会变化相比呈现出滞后感.面对这一现状,文章对设计方法进行思考,通过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论述了社会结构与空间形构的相互关系,并以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反映出的大众与媒体的关系为例,尝试探讨从社会结构到空间形构这一设计逻辑的可行性,以期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提供部分参考启示.  相似文献   

17.
拉索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炳生  吕志涛 《建筑技术》2001,32(5):320-321
拉索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由钢索和空间网格结构组成 ,空间网格结构包括网架、网壳、组合网架及组合网壳等结构 ,通过张拉钢索对空间网格结构施加预应力 ,钢索和空间网格结构形成自相平衡体系 ,而不需要其他构件承受钢索的拉力。对空间网格结构施加预应力可改善空间网格结构受力状态 ,降低结构内力峰值 ,增大结构刚度 ,提高结构承载力 ,预应力使杆件反复受力 ,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 ,从而降低了结构耗钢量 ,节省了造价。对网壳及组合网壳结构 ,还可减小支座的水平推力 ,甚至不产生水平推力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支座只有竖向反力 ,改善了网壳及组…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换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老年问题、贫困问题和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等,尤其是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必将在城市空间结构上有所体现,在城市空间上表现出空间分异。本文着重介绍空间分异的产生背景及成因。  相似文献   

19.
社会功能和空间的动态关系与徽州传统村落的形态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浩锋 《建筑师》2008,(2):23-30
本文质疑了把我国传统村落的形态看作是社会和空间之间的结构简单对应的通常观点。通过应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本文对比研究了一组徽州村落在空间组织方面的异同及其与宗族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社会和空间的动态关系显示了宗法制度和其他多种社会力量在村落发展演变中的交织作用。在这种动态关系的作用之下,祠堂和店铺等公共建筑趋向于在村落的特定地段分布和聚集;村落呈现与其社会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并通过祠堂在空间组构关系上的等级来微妙地体现宗族社会的血缘秩序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城市发展过于追求速度,忽视了城市自身"资源—结构—功能"(RSF)内在连续性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锁定制约了城市创新发展。将城市发展创新聚焦于城市特色资源,通过社会空间、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的资源配置作用于城市的主导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区域社会结构,进而影响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西安城市创新发展案例验证了城市创新发展的RSF路径合理性,对西部其他内陆城市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