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限元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内容和有限元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了国内有限元软件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经过对大量三维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算法文献的分析,对典型的三维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算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总结了目前常用的网格优化方法,最后简述了三维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算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销轴连接的几种有限元模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有限元分析的精度,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变得更为重要。建立整体有限元模型关键在于对零件连接点的处理。销轴连接在工程机械中有广泛的应用,针对销轴连接建立了几种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张亚伟 《中国机械》2014,(20):82-82
有限元法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设计、分析中,解决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在机械设计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在有限元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有限元的概念、分析了有限元的设计过程、介绍了有限元软件和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建立有限元模型的一般方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本文对如何从实际工程结构简化为有限元模型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一般原则以及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几个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有限元建模中的载荷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有限元强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有限元分析的我荷种类,阐述了利用有限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的载荷简化方法,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精确解进行了实例比较,对利用有限元求解工程实际问题中的载荷简化和载荷的种类分析,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新开发的SH6600轻型乘用车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对该车身结构的静态和动态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根据该车身结构,提出了适于在微机上进行分析处理的由空间骨架和应力蒙皮构成的车身结构混合单元有限元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Internet的有限元远程分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企业有限元分析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独立的有限元分析资源的思想,设计了基于Internet的有限元远程分析资源框架,详细探讨了实现上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远程有限元分析过程、有限元服务器的构建、有限元资源分配与分析任务管理和商品化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集成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基于上述架构的原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某企业制动器结构性能的远程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9.
有限元法在膨胀节设计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应用有限元进行膨胀节设计的方法,并通过对比标准计算值和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证明了有限元分析计算用于膨胀节设计的可行性。同时还给出了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的膨胀节在受内压和轴向位移作用时的应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ANSYS的有限元参数化设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将参数化设计的思想融入有限元结构分析,实现了有限元建模和分析参数化,这种方法极大地减轻了有限元分析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将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结构分析相结合,实现结构参数调整,自动生成分析模型并完成有限元结构分析.可极大地优化产品结构,缩减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三维有限元法分析结构因素对曲轴弯曲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三维有限元计算是结构强度校核中常用的方法,这里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定量分析计算了曲轴的主要结构因素对圆角应力状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对弯曲强度的影响。在有限元计算过程中采用1/4曲轴结构,及六面体和五面体两种单元类型。  相似文献   

12.
齿轮参数对内啮合斜齿轮传动振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三维有限元较全面地研究了齿数、模数、齿宽、螺旋角和变位系数等参数对内啮合齿轮副载荷分布、齿间载荷分配、刚度及计算振幅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螺旋角的增加,齿轮副的刚度值有所增加,而其计算振幅显著下降;变位系数对齿轮副刚度及计算振幅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文中还讨论了其他齿轮参数的影响并与ISO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从而指导内啮合斜齿轮副的参数设计。  相似文献   

13.
环面型无级变速传动的速比建模与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非定轴空间点啮合理论分析了环面型牵引式无级变速传动的速比变化过程,并由此建立了调速油缸的行程与速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模型,该模型为速比的精确控制奠定了基础。在考虑切向牵引力对接触区域的影响条件下,采用三维弹性接触有限元法分析了接触区内的接触应力和子表面切应力的分布状况,该分析结果可用于动力传动单元的接触疲劳寿命设计。  相似文献   

14.
分阶式双渐开线齿轮弯曲应力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轮齿等弯曲应力,应用有限元方法对阶梯参数的匹配关系进行优化,提出设计用的选择图表和经验公式;建立齿轮传动等强度优化模型;分析双渐开线齿轮的螺旋角系数和接触线系数,提出了新型齿轮弯曲应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面向对象的有限元软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从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和应用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有 限元软件存在的问题和有限元面向对象编程的优越性,以及开发面向对象有限元软 件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型流体推进器,通过对叶片的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分析,研究了作用在叶片上的面力和体力分布规律并导出了它们的计算公式;基于ANSYS环境,建立了一种直翼叶片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非均匀面力的加载方法,获得了面力分布模型;对叶片应力和变形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计算结果揭示了直翼叶片的应力和变形分布规律,为优化叶片的结构和提高其强度、刚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板带粗轧过程热、力、组织耦合三维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某厂2050热带钢粗轧机组轧制工艺,借助物理冶金组织演变模型,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开发了热连轧过程热、力、组织耦合三维刚塑性有限元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低碳钢SS400的现场实际轧制情况进行仿真计算,得到轧件三维变形场、温度场及显微组织的分布规律。模拟得到的轧制力能参数、粗轧出口温度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8.
分析Logix齿轮的接触强度 ,并利用有限元法对渐开线齿轮和Logix齿轮的弯曲强度作对比计算  相似文献   

19.
六辊CVC轧机辊系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求解具有特殊辊廓曲线和辊间接触状态的六辊CVC轧机辊系三维弹性变形的有限元模型,合理解决了对辊间接触压扁变形的建模问题,实现了对较复杂变形的求解。以国内某1420冷轧机组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实际数据,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求解六辊CVC轧机的辊系三维弹性变形,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Multi-step inverse finite-element method (FEM) has been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imulation in the sheet metal stamping. Moreover, it has also been used to try to obtain the strain distribution and shape of the blank in the intermediate steps. But there are two key problem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multi-step inverse FEM: the first one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initial solutions on the intermediate three-dimensional (3-D) configurations and the other is how to control the movement of nodes only on sliding constraint surfaces during Newton–Raphson iterations. In the study, the two questions above have been solved with our proposed methods: the former is obtained by mapping the arc-length of the final part onto intermediate sliding constraint surfaces with modified arc-length search method, and the latter is conducted by introducing an approach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contact search. The present inverse multi-step FEM has been realized and applied to a two-step deep drawing product. The obtained numerical results have been used to compare with that of incremental FEM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dures proposed. Comparisons between multi-step inverse FEM and one-step inverse FEM have also been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effect of multi-st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