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云盖山煤矿一矿煤田二1煤层的沉积环境、聚煤特征、发育情况以及后期地质变化等因素的研究,详细分析了二1煤层分布、厚度变化特征和影响二1煤层分布及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二1煤层厚度变化大的主因是原生沉积因素和后期构造形变的相互作用,该研究对矿井的开拓布置、煤炭生产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煤田地质资料、矿井地质资料及钻孔数据,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井下观测及相关实验测试,对金海洋矿区石炭-二叠纪聚煤环境及聚煤作用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煤层含煤性、厚度展布、夹矸及煤质等聚煤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泻湖-潮坪相和三角洲相,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及泻湖淤浅形成的泥炭沼泽是主要聚煤场所。研究区沉积形成了多层煤层,9号煤和11号煤为全区可采煤层,其中9号煤厚度变化较大,结构复杂,含数层夹矸,并往西南部方向出现分叉;11号煤厚度展布稳定,煤层结构相对简单,大部分区域无夹矸。受物源供给影响,研究区北部及西北部煤层灰分含量较高,受海水作用影响,南部煤层硫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对于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瓦斯地质理论为指导,大量测试了煤层瓦斯含量参数,分析了荥巩煤田西段二1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找出了瓦斯赋存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埋藏深度、地质构造、煤层厚度是控制荥巩煤田西段二1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海泉 《中州煤炭》2006,(6):15-15,57
通过对李楼井田二1煤层发育情况研究,分析了二1煤层分布、厚度变化特征和影响二1煤层分布及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许亚坤  王昆 《中国矿业》2021,30(4):218-223
为系统了解永夏煤田煤层发育特征,对永夏煤田以往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二2煤层、下石盒子组的三2煤层和三4煤层。其中,二2煤层是主力可采煤层,区内大部分可采,结构单一,层位稳定,平均厚度2.67 m;其他可采煤层均为局部可采,结构复杂,含1层到多层夹矸,平均厚度1.08~1.46 m,煤层稳定性相对较差。可采煤层形成于两大沉积体系,即二2煤层以下的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和二2煤层以上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煤层厚度和煤层结构主要受研究区内泥炭沼泽持续发育时间、基底形态、碎屑物供给及河流冲刷作用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陇县李家河勘查区内大量地震及钻孔资料的分析发现,煤系地层厚度及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影响因素复杂。文中简要归纳了几种主要的控煤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缘地区聚煤规律的研究及进一步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新安煤田煤系地层及构造特征、煤层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归纳,阐述了二1煤的煤层、煤质、瓦斯、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厚度变化的因素.上述分析对该区区内找煤、煤矿生产开采以及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煤尘、地热等灾害防治工作有较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沁水煤田位于山西省南部,是山西省最大的煤田,老龙湾井田位于该煤田的西南部边缘。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及石炭系太原组,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其中下部发育该区主要的可采煤层3号煤层。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其中下部发育本区内的另一主要可采煤层15号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沁水煤田老龙湾井田煤炭勘探项目"的勘查成果,利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岩相古地理等理论及方法,总结其含煤地质特征及控煤因素,重点剖析了井田内含煤地层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及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研究了该区聚煤古地理环境及其对煤层厚度的控制,对山西组3号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对该区煤层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牟全斌 《煤炭技术》2014,33(12):173-176
基于三软煤层特殊的地质条件和瓦斯突出灾害严重的现状,以新安煤田二1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突出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影响突出的主要地质因素,并重点探讨了突出灾害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影响和控制三软煤层突出的主要地质因素是地质构造、煤层埋深、构造煤厚度变化和瓦斯条件。提出了加强地质保障技术研究、建立突出预测预警体系、强化井下瓦斯抽采、采取水力消突措施的综合防治对策,为三软煤层突出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大量钻孔资料,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财神井田聚煤规律及控煤因素分析,总结出龙潭组和长兴组是主要含煤地层,煤层分布只有18#煤层是全区可采,煤层分布主要受古环境、构造以及古气候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1.
在收集本区及周边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区开展有针对性野外地质调查,并综合分析了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探讨区内的赋煤条件,采用地质理论预测矿区深部有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含煤地层赋存,且有3层以上可采煤层,具有较好的找煤远景。  相似文献   

12.
曾芳 《煤质技术》2012,(5):19-21
介绍了兴达矿区可采煤层的地质特征,分析了其钻孔煤芯化验资料及瓦斯解吸数据,指出可采煤层显微煤岩类型以微镜惰煤为主,煤化程度符合深成变质作用的一般规律,煤体结构以原生结构煤为主,可采煤层均为富甲烷煤层.  相似文献   

13.
在三软煤层地质条件下进行煤炭开采,煤巷围岩矿压大,巷道变形快,底鼓严重,巷道支护要求高,在这种情况下掘进作业空间小,继而严重影响煤巷掘进时掘进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河南省偃龙地区三软煤层地质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煤巷掘进时机械化掘进设备的应用,一直是个技术难题。以偃龙地区永煤公司所属矿二一采区2108运输巷东1号三软段为例,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将矿用液压挖掘机应用到该段煤巷掘进中,着重分析了矿用液压挖掘机在三软煤层条件下煤巷掘进中的适用性。实践表明,在三软煤层地质条件下,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掘进,矿用液压挖掘机适用性强,大大节约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作业效率,改善了作业环境,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杨瑞琴 《煤质技术》2020,35(2):65-70
对贵州省普安县开泰煤矿煤中硫的分布特征及其洗选脱硫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探寻其动力配煤的有效降硫措施。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煤芯煤样的分析结果,结合研究区位置和含煤地层的地质概况、可采煤层的硫分质量分级及形态硫分析对贵州省普安县开泰煤矿煤中硫分的垂向和平面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开泰矿区17号煤层为中硫煤,18和19号煤层均为中高硫煤,23和26号煤层均为高硫煤;其硫分布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矿区各主要可采煤层硫分所展现的规律性各不相同,说明矿区硫分分布特征与成煤环境有关。对煤炭进行洗选脱硫及对动力配煤采取降硫措施可提高高硫煤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贵州织纳煤田五轮山矿区的地质背景、煤储层特征以及煤层气资源与分布情况,通过初步调查发现,贵州织纳煤田五轮山矿区煤层气基本地质条件与晋城地区具有一定可比性,这为形成我国新的高煤级煤煤层气开发基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五亩地区煤资源预查,利用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地震测线时间剖面上地震反射波的地质解释,认识了本区的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和含煤地层的分布范围,初步确定了主要可采煤层的深度和范围,圈定了预查区找煤的重点区域,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渝阳煤矿水井湾回风立井揭煤面积大、地质条件复杂、透气性低、高突煤层群连续揭露的特点,采用优化抽采钻孔设计、穿层钻孔联合抽采、抽采数据监控抽采过程、水力压裂增透等联合防突措施,实现对立井揭煤区域突出危险性有效防控。同时,采用“五步法”预测揭煤对各煤层进行渐进式检验,确保井筒8层煤其中5层煤为突出煤层的安全、高效揭煤。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突煤层群揭煤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煤、泥煤地质勘查规范》对煤层稳定程度类型的划分做了详细的定性阐释,但由于缺少定量的指标,使人们在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依据规范进行煤层稳定程度的划分时,往往产生意见分歧。为了减少人为的主观性,提高科学性,不少煤田地质工作者提出了定量划分煤层稳定程度的方法。本文在总结全省煤炭地质勘查资料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进行全省煤炭地质勘查时煤层稳定程度类型定量划分的方法,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夏威威  付蒙 《山东煤炭科技》2020,(3):151-152,155
布尔碱勘查区位于新疆托克逊县克尔碱煤矿区西部,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由上而下依次编号为4-2、4-1、KB和3-3号煤层。本文以矿区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标志层特征、煤层厚度特征、物性特征对主要可采煤层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勘查区后续煤炭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临兴深部煤层气含气性及开发地质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临兴中部地区煤层埋深大于1 000 m,达到了深部煤层气的研究范畴。基于实际生产资料,探讨区内深部煤层含气性,提炼了深煤层开发地质模式。研究认为:以含气量转折为深煤层临界深度的划分依据,则工区内深部煤层的临界深度在2 000 m左右;且深部中煤阶储层的吸附性对温度的敏感性要小于压力,中煤阶煤层的临界深度相对深于高煤阶;深部煤层气仍以吸附气为主,现有的等温吸附测试方法易造成深部煤层气含游离气比例换算较大的误区;深部煤层受温度影响,煤层临储比较高,受应力影响,储层物性较差,气井总体具有"见气快、排水降压难、产气量上升缓慢"的特点;研究区深部煤层气潜力巨大,现有气井经验显示,合理优化开发单元为深煤层单井突破的关键,A型"源-储"相通的富集开发地质模式是深煤层突破重点考虑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