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降低串扰的不良影响,保证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是工程设计者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带状电缆的串扰耦合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数据和应用实例提出了一些抑制串扰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守宁 《装备制造技术》2007,(7):121-122,124
介绍了电磁耦合的基本原理,定性地分析了串扰的形成机理,重点分析了串扰的主要因素即后向串扰,给出了串扰的估算公式,阐述了PCB设计中解决串扰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汽车线束电感性串扰动态变化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预测汽车运动时其线束的电感性串扰动态变化,建立了线束的电感性串扰最好、最差情况预测模型和蒙特卡罗方法改进模型.根据导线在线束内几何布置的极限位置,得到电感性串扰的最好、最差情况预测区间;基于蒙特卡罗法得到电感性串扰数学期望值,在80%置信水平下求得期望值的置信区间,置信区间即为改进的预测区间.与EMC Studio...  相似文献   

4.
针对红外探测器响应串扰导致的图像模糊、图像带有点状或条状串扰等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DCNN)降噪器的红外串扰图像复原方法。首先从微观载流子扩散原理出发,揭示红外焦平面阵列串扰产生机理,建立电学串扰数学模型及退化模型。接着根据先验知识,建立DCNN降噪器,并结合基于模型的网络优化策略,自适应地训练出适用于红外焦平面串扰模型的DCNN降噪器,从而将受串扰的红外图像恢复为无串扰红外图像。对实验室实测的某国产红外热像仪红外图像进行了复原,实验表明,所提算法能快速复原模糊或带有点状串扰的红外图像,相较于其他红外串扰图像复原方法,图像峰值信噪比(PSNR)、图像结构相似性(SSIM)及运行速度均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5.
动车组屏蔽线缆间串扰特性及其试验验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动车组设备间互连线缆布置密集、线间串扰难以分析的问题,本文对传输线基本理论进行拓展,建立了两类常用屏蔽电缆的串扰理论模型;然后通过在电磁兼容实验室环境中模拟实验验证该理论模型;进一步结合动车组实际常用的管状型和编织型屏蔽电缆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屏蔽层两端接匹配负载时,耦合到内芯的串扰小于双端接地的情况;编织屏蔽电缆的内芯串扰明显高于管状屏蔽电缆.  相似文献   

6.
在采用一束激光辐照电荷耦合器件(ChargedCoupledDevice,CCD)图像传感器时,串扰效应是最重要的干扰之一。本文采用532nm激光对一个行间转移型CCD进行辐照实验,观测到了一系列串扰现象,计算CCD的饱和阈值为0.32mW/cm2。根据行间转移型CCD的工作原理和驱动脉冲时序,将串扰效应分为积分周期内的溢出和读出转移时的溢出两个过程,并据此开展了串扰效应图像的仿真研究。首先基于高斯光束传输变换规律对探测靶面的激光能量分布进行了仿真,然后根据光电转换效应对光生电荷分布进行了仿真,对串扰效应的两个溢出过程进行仿真得到了串扰电荷分布,最后对电压检测和灰度量化过程进行仿真得到了串扰图像。统计计算得到仿真相对误差均小于40%,说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7.
赵波  李博 《衡器》2012,41(1):36-37,49
本文针对电子计价秤产品电磁兼容性检验过程中发现的由于外接显示装置带来的串扰问题,分析了由于扁平带状线共阻抗耦合带来的串扰问题,进行了实例应用,并提出增加附加返回线路降低串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CST软件对城轨车辆多根电缆并行走线进行仿真及分析,分析了四线共面和长方体布线形式以及四线中不同的电流方向对敏感电缆中串扰电压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发现,改变布线形式以及电流流向能够显著降低敏感电缆中的串扰电平,为工程实际提供了一种易于实现的低串扰布线形式.  相似文献   

9.
VDSL2是现阶段解决全网带宽瓶颈的热门接入技术之一.同时,远端串扰(FEXT Far-End Crosstalk)是决定VDSL2系统整体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了在VDSL2系统中更好地应用串扰消除关键技术,从功率谱密度(PSD)优化、信道估计和串扰抵消三个方面,综述了串扰消除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其关键技术、存在问题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动汽车高压检测回路间的串扰问题,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了高压直流母线电压采集和负极接触器状态检测之间的串扰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列出了电动车高压系统中包含的6路高压检测项,设计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高压检测架构并给出详细的控制流程。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串扰问题,提高了电压检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铣刀刀齿渐进磨损过程中切削力信号的变化特点 ,分析了切削力与刀齿后刀面磨损带面积 (AVB)间模型的频域统计特性 ,提取了反映刀具磨损状态的频域统计原始特征参数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气门系统的振动特性分别运用单质量弹簧模型以及四自由度模型两种模型进行力学分析,对于模型进行了微分方程的求解并运用计算的结果对于气门设计的优化方向做出了简洁的陈述,得出的结论能够用于优化发动机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频域多目标优化的铣削力系数及偏心参数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交切削假设基础上,根据刀具运动几何关系,推导铣削力微元表达式,并从严格的铣削切屑载荷模型出发,考虑刀具偏心引起的多种效应,通过积分运算建立铣削力模型的矩阵形式.随后采用傅里叶变换得到铣削力的频域模型,并用矩阵运算对频域的仿真结果与测量结果的各次谐波进行比较分析,推导得到谐波残差的多元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频域多目标优化的铣削力系数及刀具偏心参数识别方法.以典型航空铝合金材料的多次大偏心率铣削试验为参照,文章模型铣削力仿真误差在2%~6%范围,验证了该方法识别的铣削力系数及偏心参数准确有效.并通过与文献模型时域对比,说明频域多目标优化模型与本次试验结果更为吻合,特别在大偏心率的铣削条件下与文献模型相比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4.
含液阻悬置振动系统的时域响应计算与优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表征液阻悬置动态特性与激振频率相关性的5参数分数导数模型,模型中的5个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以一个含有液阻悬置的2自由度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被支撑物体的垂直位移和侧倾角的时域响应为优化目标,对液阻悬置的动态特性进行优化。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5参数分数导数模型能较好地表征液阻悬置动态特性的频率相关性,提出的基于控制系统方框图的时域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含有液阻悬置振动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和对液阻悬置的动态特性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5.
汽车空调实验装置振动的频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态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对汽车空调实验装置中制冷压缩机的振动进行了研究,制冷压缩机整机振动的频域特性表明其与振动的固有特性和压缩机的工作转速相关.在整机振动控制过程中,根据频域特性提出了控制策略,从而确保了实验装置制冷系统的安全运行,使机组振动与噪声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模态分析在主轴箱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军 《装备制造技术》2009,(8):56-57,62
通过对主轴箱进行试验模态分析,获取其各阶固有频率,运用ANSYS软件进行模态分析,使其计算出的各阶固有频率和实验数据尽可能的接近,以获取最准确的CAE模型,作为优化设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汪睿  陈学东  范志超 《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7):2308-2314
针对沿海多风地区高耸塔器可能因长期风致振动导致的疲劳问题,以随机风致应力响应的时程模拟、风速风向联合分布模型、雨流法以及Miner疲劳累积损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时域法的高耸塔器风致疲劳寿命数值计算方法,并针对某一典型高耸塔器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的空塔工况可能导致该塔器严重的疲劳损伤甚至失效,而操作工况下的风致疲劳寿命一般可以满足设计年限要求;横风向共振是引起该塔器空塔工况风致疲劳的决定性因素,而强风造成的顺风向振动是导致其操作工况下疲劳损伤的主要原因;该塔器空塔和操作工况下的疲劳分布曲线分别呈多峰型和单峰型,可见顺风向的疲劳损伤比横风向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太赫兹时域信号分析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文提出一种时域信号参数提取流程,并运用该流程分析了单层硅样品的透射信号,结果显示运用该流程能准确从信号中提取样品参数。并且基于Matlab-GUI,开发出能有效分析单层和双层样品的透射型THz时域信号和单层样品的反射型THz时域信号的THz信号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可独立运行、功能多样、操作简单、一定的防错能力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运动噪声源的时域传递路径模型及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物体声源贡献率的识别是有效降低其噪声的关键。针对车辆加速行驶过程中,噪声源随车运动、位置和速度实时动态变化的特性,提出一种新的运动声源的时域传递路径识别方法。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代替常用的传递函数对系统的时变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车辆的动态位置和速度,采用非线性时间变换的方法消除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对响应信号的影响。建立时域识别理论公式,通过标准声源试验,比较时域识别、频率识别精度,并详细分析实际客车加速行驶噪声源识别效果。通过标准声源试验及实际应用结果说明,时域传递路径分析法较频率分析法具有较高的分析精度和更高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