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水驱特征实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针对胜利油区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开发初期在油藏含油层段出现油水同出的现象,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通过水驱过程中模型内含水饱和度的变化以及模型出口含水率的变化研究了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水驱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初始含水率存在一个稳定波动阶段,其初始含水率是由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决定的,并且可以根据室内相对渗透率实验得到的一维模型的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和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来预测油井初始含水率.  相似文献   

2.
复杂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资料,针对传统的构造油藏,对利用压汞资料计算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油柱高度法”进行了方法改进。通过对油藏油水分布、油藏类型、成藏机理及区域地质规律综合研究,提出成藏时期存在“准油水界面”的观点。利用储层物性资料、相渗透率曲线、毛管压力曲线和试油成果证实油水同层的产水率,并求出油藏的准油水界面,然后,用压汞和油藏资料制定的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与油柱高度关系图,求出油藏各油层的含油饱和度。该方法在葡西地区的葡萄花油层进行实际应用,与密闭取心蒸馏法分析的原始含油饱和度数据对比,精度为93.6%,证实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砂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摘要方法综合分析我国十余个低渗透油藏的毛管压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J(Sw)函数及Wylie和Gardner公式,求出不同渗透率油藏的理论相对渗透率曲线。目的总结低渗透砂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为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低渗透油藏中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共渗点与储层渗透率有一定的关系,即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减小,油水两相共渗区的范围变窄。结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一定的特征,即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不大。利用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可为理论模型模拟计算(动态预测和储量计算)提供输入数据  相似文献   

4.
现场开发动态资料表明,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有着与常规油藏明显不同的渗流特点,但由于目前缺乏对该类油藏渗流规律的系统认识,给油田开发带来许多困难。采用岩心水驱油试验及物理模型模拟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渗流特征及水驱油机制。结果显示,该类油藏在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上主要表现为油水共渗区间变窄,水驱过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则表现为迅速上升阶段、稳定阶段和缓慢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5.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渗流特征明显不同于常规油藏.采用室内大模型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拟合建立含水率变化经验公式.在数值模拟过程中考虑了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从而使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没有无水采油期,且存在一个含水快速上升后略为回落的含水稳定采油期,初始含水饱和度越高,含水稳定期采油时间越短;当注采压力梯度接近拟启动压力梯度时,采出程度随注采压力梯度变化较大;当注采压力梯度远大于拟启动压力梯度时,采出程度随注采压力梯度变化很小,甚至没有变化.注采压力梯度小于拟启动压力梯度时,注水速度与最终采出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阿拉新-二站地区S油层稠油油藏密闭取心井资料较少的问题,采用饱和度损失校正的方法对水基泥浆取心井残余油饱和度测量结果进行校正,补充了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常规取心井冷冻取样资料建立了油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计算出了阿拉新-二站地区S油层中纯油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并利用相对渗透率资料计算了油水同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结果表明,本方法计算精度可以满足储量规范的要求,满足了稠油油藏储量参数计算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处于油水过渡带上的岩性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大于束缚水饱和度,传统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推导的含水率预测模型不能准确揭示油藏实际生产过程。利用储层压力、温度、初始含水饱和度条件下的油水相渗曲线,得到新型油-水渗流规律关系式,建立含水率、含水上升率与采出程度理论曲线。根据油田生产测试资料,结合典型甲型、丙型水驱特征曲线模型,验证了新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预测的含水上升规律符合研究区块开发全过程,弥补了水驱特征曲线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新方法预测的含水上升率值为0.25~2.95,含水率达到95%时预测水驱采收率为23.8%。研究成果为岩性油藏含水规律预测提供了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数据的新方法,对该类油藏高效注水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G油田P油层是主要受岩性控制的构造一岩性油藏,油水同层比较发育。该区油水同层与油层的物性、电性相近,应用电阻率和孔隙度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常规方法不适用。以测井理论为基础,依据密闭取心井资料建立油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并采用相渗分析技术对油层的含油饱和度模型进行校正,实现了油水同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准确计算,为确定复杂油水同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依据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出了油水两相渗流条件下用含水率求解油层含水饱和度的方程,并借助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推导出确定砂岩水驱油藏生产井出口端地层含水饱和度的方程,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在断层少,含油层系单一的小型断块油气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电法测井受井身环境制约,对岩性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含油饱和度评价常使用的Waxman-Smits以及双水模型的众多参数无法量化,而难以推广。影响含油饱和度的因素分别是油藏高度、岩石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从油藏流体饱和度形成条件入手,构造孔隙结构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及胶结系数的函数),分析大港油田现有岩电资料及毛管压力分析资料.应用含油高度、油水密度差以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建立了纯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统一解释图版。实践证明,该解释模型不仅适用于准确求取低电阻率岩性油藏的含油饱和度,也适用于研究非低电阻率碎屑岩油层含油饱和度。图5表1参4  相似文献   

11.
平湖油气田P11层是一高压低渗储层,试油及常规测井都不能很好地确定该层的产油产水比例,对该油藏的产出流体及生产预测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利用储层流体浮力与毛细管压力平衡的原理求解储层初始含水饱和度。在求解过程中,利用J函数及储层孔、渗资料对毛细管压力参数进行了处理。通过与毛细管压力计算的束缚水饱和度比较,得到储层可动水饱和度,进而定性判断储层是否产水。利用相渗曲线及储层初始含水饱和度,可以计算储层的初始含水率。根据P11层毛细管压力实际资料,利用该方法计算出了储层可动水饱和度及含水率,与实际生产含水率相符,表明计算方法正确。此方法有助于提高低渗储层开发动态指标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束缚水饱和度与临界水饱和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测井资料解释、压汞法及相对渗透率实验资料,对扎尔则油田F油藏的含油饱和度与油藏高度及产水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束缚水饱和度与临界水饱和度的不同及其渗流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束缚水饱和度状态至临界水饱和度状态之间,可动水主要分布在微小孔道内,不能形成连续的可动水路,仍产纯油,离心法相对渗透率实验所确定的束缚水饱和度应为临界水饱和度。对储层微观渗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束缚水饱和度要小于等于临界水饱和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简便地计算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根据水驱油田的水驱规律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俞启泰水驱曲线出发,提出了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新方法,并通过实例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当油田处于中低含水饱和度阶段时,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与实测值大致相近;当油田为高含水饱和度阶段时,油相相对渗透率较实测值小,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则比实测值要大。而通过修正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与油田实际生产的含水上升规律进行对比表明,所提出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准确、可靠的,能够真实地反映油藏的相渗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砂砾岩体储层的油水关系比较复杂,有效储层的判识难度大。因此,在常规以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下限进行有效厚度判识方法中,加入含油饱和度下限标准有助于更准确的判识砂砾岩体有效储层。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基础上,充分应用渤南油田某地区岩相、试油、试采资料,相渗等资料,应用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图版法、相渗曲线法等两种不同方法对渤南油田某地区低渗透砂砾岩体储层含油饱和度下限值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二者结果接近。说明这两种方法对于低渗透砂砾岩体储层含油饱和度下限值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红河油田长9储层在近年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显示出较为突出的低孔、特低渗–低渗储层特点,注水效果差、采出程度较低,因此有必要进行原始含油饱和度、油气微观富集规律的再认识。通过压汞、相渗及核磁共振、密闭取心等资料的分析,对长9储层的含油性及含油饱和度展开值域探讨。综合研究表明,红河油田储层含油性受控于物性,油气未饱和充注,考虑核磁测井解释可动水饱和度及生产产水情况,将长9有效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值域确定为25%~45%。  相似文献   

16.
以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及变异系数三个渗透率参数为基础,定量地表征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度,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纵向非均质性强弱对反韵律底水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含水上升规律及采出程度的影响,从而总结出纵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7.
层间采出程度差异大是多层合采油藏在高含水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层间采出程度状况对开发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吸水剖面资料是反映层间吸水状况差异的重要信息,分层吸水量的差异主要受各小层的储层物性和剩余油饱和度的差异影响。利用吸水剖面资料,以水电相似原理和非活塞式水驱油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多层合采油藏各小层平均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并将计算结果与油藏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的相对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生产测井资料估算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大庆油田9口密闭取心井128块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得出大庆油田油水相对渗透率经验公式。根据流体渗流力学理论得到油层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式,利用生产测井获得的产油率、产水率和含水饱和度资料,可以确定关系式中的参数,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用此方法得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与通过岩心分析得到的基本一致。图2表1参6  相似文献   

19.
海东明 《特种油气藏》2011,18(1):54-57,137,138
洼38块东二段油层采取直井热采方式开发,投产初期即进入中含水期开发阶段。为进一步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探索提高采收率新途径,综合运用动态分析、核磁共振以及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详细分析了东二段油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特征,并根据油气运移机理及油藏工程理论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块含油饱和度偏低主要受油气供给程度、沉积环境、构造幅度、边水入侵、微观孔隙结构、矿物润湿性以及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此次研究结果为研究区的高效开发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