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Fe—Mn—Al合金的腐蚀性能与钝化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阳极极化及AES/XPS技术,研究了Fe-30.8Mn-8.2Al奥氏体合金在pH值为-0.8至15.3的水溶液中的腐蚀性能,并与Fe-30Mn合金,低碳钢,9%Ni低温钢及1Cr13不锈钢进行对比。在所测试的水溶液中,该合金的腐蚀抗力优于低碳钢的Fe-30Mn合金,与9%Ni钢相当,但不及1Cr13不锈钢。 相似文献
2.
朱雪梅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6,8(1):38-42
采用阳极极化测量,俄歇能谱仪与X射线光电子谱仪研究了Fe-(17 ̄31wt%)Mn-(0 ̄9wt%)Al系奥氏体合金在1mol/L Na2SO4与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相似文献
3.
朱雪梅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6,8(1):40-44
采用阳极极化测量、俄歇能谱仪与X射线光电子谱仪研究了Fe-(17~31wt%)Mn-(0~9wt%)Al系奥氏体合金在1mol/LNa2SO4与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相似文献
4.
5.
运用电化学阳极钝化技术对Fe30Mn9Al合金在1 mol/L Na_2SO_4溶液中进行不同时间的表面钝化处理;利用俄歇电子能谱(AE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分析技术及Mott-Schottky曲线测试技术研究钝化时间对Fe30Mn9Al合金钝化膜的组成结构与半导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e30Mn9Al合金在1 mol/L Na_2SO_4溶液中钝化15 min所得钝化膜分为内外2层,外层具有n型半导体特征,由Fe_2O_3、Al_2O_3、Mn_2O_3、FeOOH和AlOOH组成,内层具有p型半导体特征,由MnO组成。随着钝化时间由15 min增至5 h,钝化膜中的MnO溶解,Mn含量降低,Fe、Al填充Mn留下的空位在膜内富集,Fe、Al氧化物转变为Fe、Al氢氧化物,钝化膜由FeOOH、AlOOH和Mn_2O_3组成,具有n型半导体特征。与钝化15 min所得钝化膜相比,钝化5 h所得钝化膜的施主浓度ND由2.58′10~(21) cm~(-3)降至1.96′10~(21) cm~(-3),平带电位Efb由–283 mV降至–366 mV,钝化膜的保护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6.
张树勋 《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2006,(4):15-22
本文主要分析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时效条件下电极化曲线图特征,研究了自然时效、峰时效、欠时效、过时效态的Al-Zn-Mg-Mn-Sc-Zr合金的腐蚀形貌及合金的晶间腐蚀敏感性和剥蚀敏感性,分析了合金腐蚀敏感性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Al—Zn—Mg—Mn—Sc—Zr合金内部显微组织发生变化,合金晶间腐蚀性能随组织变化,合金的晶间腐蚀敏感性的顺序为:自然时效〉欠时效〉峰时效〉过时效。Al—Zn—Mg-Mn—Sc—Zr合金的剥蚀敏感性与其晶间腐蚀敏感性基本一致,随时效时间的延长,剥蚀性能逐渐提高。极化曲线表明:随时效时间的延长,该合金的腐蚀倾向减小,抗腐蚀性能逐渐提高;峰时效态与过时效态合金的腐蚀敏感性差异不大,但欠时效态合金抗腐蚀性能明显比自然时效态合金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Cr、V、Mo、Al等元素对Ti-Ta系合金在6mol/L沸腾硝酸中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方法对不同成分合金的腐蚀速率、钝化膜形貌、极化曲线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独添加Cr、V、Mo元素对Ti-Ta合金的耐蚀性能影响较小,而添加Al元素会大幅降低合金耐蚀性能;Ti-Ta-Cr合金的腐蚀速率最低,钝化膜致密度最高,稳定性最佳;Ti-Ta-Al合金在腐蚀过程中很难形成致密且稳定的钝化膜。对于Ti-Ta系多元合金,复合添加Cr、V元素有助于获得致密的钝化膜,添加Mo元素会降低钝化膜致密度和稳定性,Al元素添加量为1%(质量分数)时对合金钝化行为的影响不大。提高氧浓度会恶化Ti-Ta-X三元合金在沸腾硝酸中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8.
9.
铅锡合金表面钝化层的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铅锡合金表面钝化层的组分与结构进行分析,目的是要确定钝化层中各元素的化学价态和存在形式,并试图明确锡对钝化膜导电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钝化膜具有分层结构,表层由SnO2,SnO,PbSO4,PbOx(1<x<2)和PbOx·Sn1-xO2组成,内层为SnO2,SnO,PbO,PbOx和PbOx·Sn1-xO2.内层钝化膜的导电性优于表层,锡能促进生成电阻远小于PbSO4和PbO的铅的过渡氧化物PbOx(1<x<2),从而提高其电导率.但是,内层的物质构成和分布并不均匀,出现了非导电区(极少量)和导电区并存的现象,而外层并没有类似情况发生.钝化膜自外向内含铅量和含锡量均呈上升趋势,含氧量呈下降趋势,锡的增值幅度随母体含锡量的减少而增大,但铅浓度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0.
对采用不同表面处理的镀锌钢板进行微观组织、化学成分、电化学性能和腐蚀性能测试,分析了不同钢板的耐腐蚀机理。结果表明,镀锌钢板表面新型环保钝化膜表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其中所加入的封孔剂弥补了三价铬钝化不足的缺陷,提高了其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镁合金AZ31表面无铬磷酸盐转化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化学沉积的方法在镁合金AZ31表面获得了无铬、无氟和无亚硝酸盐的环保型化学转化膜。 SEM,\linebreak EDS及XRD分析表明,以磷酸盐和无氟添加剂为主要成分,在镁合金AZ31表面获得了致密、均匀和无网状裂纹的磷化膜。磷化膜厚度为12μm~15 μm,主要物相为MnHPO4•2.25H2O, 主要元素成分为O,Mg,P,Mn和Al。磷化后的镁合金AZ31通过中性盐雾测试(NSS),72 h后未见腐蚀现象,浸涂氨基烘漆后的NSS测试达到204 h未见明显腐蚀,结果表明磷化膜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 磷化后镁合金AZ31的Ecorr比未处理的正移111 mV,Icorr至少降低了三个数量级,磷化膜通过抑制阳极溶解和阴极析氢过程,有效地提高了镁合金AZ31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2.
LC4铝合金稀土转化膜耐蚀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开发了LC4铝合金稀土转化膜碱性两步成膜工艺ZH1,利用正交优化设计方法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采用多种实验方法研究了经ZH1处理的LC4铝合金在氯化物环境中的耐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ZH1工艺处理过的LC4铝合金耐全面腐蚀和点蚀性能均有明显提高,稀土转化膜既抑制了腐蚀的阴极过程,也抑制了阳极过程.具有ZH1转化膜的LC4铝合金对氯离子浓度和pH值的变化不甚敏感. 相似文献
13.
14.
非晶态Fe-W镀层铬酸盐钝化膜耐蚀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e-W非晶镀层经铬酸盐钝化处理,可获得具有装饰效果的含Cr钝化膜。经测定,孔蚀电位较钝化前正移1.68V,明显改善了抗CI-腐蚀的能力。AES与XPS的分析结果表明:钝化膜由内外两层构成,外层为Fe(CrO4)3·Cr2(CrO4)3/Cr2(Cr2O7)3·Fe(OH)3/FeOOH·WO3·nH2O等化合物,内层由Cr2O3,CrO3,CrOOH,FeO,Fe2O3及WO3组成。钝化膜厚度约为60nm。该双层饨化膜有效地阻止了Cl-对基体金属的腐蚀。 相似文献
15.
16.
17.
采用循环伏安(CV)法以酸性硫酸盐溶液为基础液,在不同的电沉积工艺条件下制备纳米晶FeCoNi软磁薄膜,并结合SEM、EDX以及Tafel极化等测试方法研究FeCoNi纳米晶薄膜的微观结构、组成及耐蚀性等相关性能.结果表明:在-0.39——1.19 V(SCE)的电位区间为,可获得致密、均匀且耐蚀性较好的纳米晶FeCoNi合金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电化学合成聚吡咯及其腐蚀防护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304不锈钢(304SS)基体上电化学合成聚吡咯(PPy)膜层,并通过Tafel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法(EIS)研究聚吡咯膜层的腐蚀防护性能.结果表明,聚吡咯膜层使304不锈钢基体的自腐蚀电位正移60 mV,腐蚀电流密度由10-6 A/cm2 变化到 10-7 A/cm2;覆有聚吡咯膜层的304不锈钢在腐蚀液中浸泡的过程中,由于聚吡咯的氧化还原能力,在金属表面加速钝化层的形成及修复破坏的钝化层,进一步提高了金属的抗腐蚀性能;聚吡咯膜层的防腐机制归结为物理屏蔽作用和钝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等离子体改性1Cr18Ni9Ti不锈钢钝化膜的耐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等离子体改性1Cr18Ni9Ti不锈钢钝化膜的耐蚀性雷明凯,袁力江,孔常静,张仲麟(大连理工大学大连116024)电子回族共振(ECR)微波等离子体具有高电子密度和离化率,低放电粒子溅射率及无极放电设计等优点[1-2],为金属钝化膜的改性提供了有效和... 相似文献
20.
用极化曲线研究钛合金在水、醇中腐蚀机理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钛合金TC4在3%NaCl和乙醇溶液中的极化曲线分析,认为钛合金在中性水溶液中的阴极析氢过程由H++1/2e=1/2H+2为反应控制步骤,阳极氧化过程控制步骤有非整比氧化物TiO1+X的参与.并指出在醇溶液中氧化反应主要为醇在钛合金表面被催化为醛的反应, 醛进一步氧化为羧酸,导致钛合金的钝化膜活化,成为应力腐蚀的诱因.对在自腐蚀电位以上500毫伏下电解液的红外光谱分析支持了这一设想,分析表明溶液中确实存在羧酸和醛,同时在电解过程中发现钛合金电极附近的溶液pH值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