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研究了伊拉肉兔后腿肉的肌内脂肪含量,并分析测定了其脂肪酸组成,同时研究了兔腿肉在常温(15±0.5)℃和低温(4±0.5)℃贮藏条件下的脂肪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兔腿肉肌内脂肪主要含有19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的总含量占脂类总脂肪酸含量的71.06%左右。伊拉兔肉肌内脂肪中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尤以多不饱和脂肪酸居多。在常温(15±0.5)℃和低温(4±0.5)℃贮藏条件下,兔腿肉POV、TBA值的差异极显著(p<0.01)。常温条件下,第5d兔肉出现异味并逐渐变成臭味,而低温条件下,第7d才开始出现轻微异味,低温冷藏对保证肉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部位荣昌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业传  李洪军  吴照民  李凤 《食品科学》2011,32(22):216-220
研究不同部位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以荣昌猪4个不同部位的肌肉为原料,对比四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4部位肌内总脂和甘三酯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部位总脂肪酸和游离脂肪组成有显著差异(P<0.05),而甘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游离脂肪酸在肌内脂肪中比较很小,不足以对总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同部位荣昌猪样品间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差异主要都是由肌内甘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GC-MS测定猪、牛、鸡、兔后腿肌脂肪酸组成的相对百分含量和实际当量,测定结果表明四者的主要脂肪酸组成有17种,其中棕榈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n-9)、亚油酸(18∶2n-6)和花生四烯酸(20∶4n-3)的总含量占肌肉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4.35%、79.71%、81.78%、81.19%。n-6/n-3比率猪肉最高,鸡肉、兔肉次之,牛肉最低。就综合营养价值而言,兔肉最高,牛肉、鸡肉次之,猪肉最低。   相似文献   

4.
兔肉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极性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兔肉脂肪酸组成的相对百分含量和实际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准确分离出兔肉中的主要8种脂肪酸: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酸,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肌内脂肪(IMF)含量与肉质以及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北京黑猪背最长肌(n=20)为实验材料,测定肌内脂肪含量、肉质以及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结果显示,肌内脂肪含量与滴水损失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蒸煮损失、剪切力、肉色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随着肌内脂肪含量升高,除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C20:3n6、C20:4n6)以外的大多数脂肪酸含量增加,相对比例也上升;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但是相对比例下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相对比例都降低。随着肌内脂肪含量的升高,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升高,回归方程斜率分别为197.3和248.3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增加的幅度不大,回归方程的斜率为11.43。结果提示:肌内脂肪含量较低时(本实验平均值2.86%),对肉质的影响不显著。随着肌内脂肪含量升高,总脂肪酸含量(TFA)增加,主要归因于SFA和MUFA含量的增加。PUFA的含量相对稳定,受肌内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和分析了法系伊拉肉兔的脂肪酸组成和滋味成分。结果表明:法系伊拉肉兔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含量分别为5.52、5.31、4.19、7.16、3.65μg/100 g,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1.68μ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5.17μg/100 g;主要氨基酸为赖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其含量分别为2.09%、3.70%、2.05%,必须氨基酸占8%,非必须氨基酸占13.31%;主要核苷酸为5′-肌苷酸(5′-IMP)、肌苷(I)和5′-腺苷二磷酸(5′-ADP),其含量分别高达270.91、33.41、25.33 mg/100 g。  相似文献   

7.
8.
大足黑山羊不同部位肌肉脂肪酸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足黑山羊不同部位肌内脂肪、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方面的差异,以处于相同饲喂条件且体质量相近的6 只5 月龄大足黑山羊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索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大足黑山羊背最长肌中肌内脂肪含量为3.2%,臂三头肌为3.0%,背最长肌略高于臂三头肌;大足黑山羊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各检测出33 种脂肪酸,2 个部位各脂肪酸含量基本一致,但与背最长肌相比,臂三头肌反油酸(C18:1 n-9t)含量较高,而介子酸(C22:1)含量较低;16 种饱和脂肪酸中,仅十七碳酸(C17:0)含量背最长肌极显著高于臂三头肌(P<0.01);17 种不饱和脂肪酸中,4 种脂肪酸在不同部位间存在显著差异,背最长肌二十碳烯酸(C20:1)含量极显著高于臂三头肌(P<0.01),油酸(C18:1 n-9c)含量显著高于臂三头肌(P<0.05),臂三头肌反油酸(C18:1 n-9t)含量极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1);臂三头肌和背最长肌中不同种类脂肪酸相对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中链脂肪酸,臂三头肌和背最长肌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88.4%和86.3%;臂三头肌和背最长肌中n-3/n-6值相近且均在3.0左右;背最长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P/S)为0.45,臂三头肌P/S值为0.41,背最长肌高于臂三头肌。说明不同部位大足黑山羊肉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存在差异,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肉的风味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烹调方式使猪肉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通过4种常见的烹调方式:蒸、煮、微波、烤,探究脂肪酸的变化规律,进而指导人们的烹调方式。采用改进的Folch法提取烹调后猪肉中的脂肪,用氨丙基硅胶固相萃取小柱分离脂肪中的甘油三酯和磷脂,并采用气相色谱,以十三烷酸甲酯为内标定量分析总脂、甘油三酯及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蒸、微波、煮和烤对猪肉脂肪中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而微波、煮和烤均使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发生显著性变化,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反式脂肪酸(TFA)的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明显减少,变化最明显的为烤制;蒸制对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最小,仅SFA和PUFA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总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其含量变化主要是由磷脂的变化引起的。结论:烹调对磷脂影响显著;蒸制对猪肉脂肪的脂肪酸保护效果最好,烤制易破坏脂肪酸,从而降低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薛山 《肉类研究》2014,(4):5-10
以伊拉公兔的背部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左后腿肌(left rear leg muscle,LL)和腹部肌肉(abdominal muscles,AM)为实验原料,运用气相色谱测定了不同日龄和部位伊拉公兔肌内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经对比分析显示:随着日龄的增加,伊拉公兔的LD、LL和AM肌内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磷脂含量显著减少(P0.05)。在测试的3个部位中,左后腿肌内磷脂相对含量最高,背部最长肌次之,腹部所占比例最小,但是在此期间伊拉兔肌内脂肪和磷脂在肌肉中所占的绝对比例(新鲜肌肉%)变化均不显著。在35~90 d,三个部位肌内磷脂的SFA与MUFA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与之相对应的是3个部位的PUFA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经PLS2分析可知,35 d兔肉的营养价值较好,而90 d兔肉更适宜加工,不同日龄LD、LL和AM的肌内磷脂脂肪酸组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LL肌内磷脂不仅相对含量较其他部位高,而且从脂肪酸组成来说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12.
13.
薛山  贺稚非  肖夏  李洪军 《食品科学》2015,36(14):238-243
以伊拉兔背部最长肌为原料,用3 种不同的加工方式(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对其进行处理,观察各样品在冷藏期间肌内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在0~9 d冷藏期间,蒸煮、微波和烘烤3 种加工处理后的样品肌内脂肪的干质量比例均有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6~9 d冷藏后期。相对而言,微波处理对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的破坏作用较小,且该处理后的伊拉兔肉样品在冷藏期间肌内脂肪含量较高。在整个冷藏期间,伊拉兔肌内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的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6~9 d期间各样品中PUFA比例(尤其是长链PUFA)下降幅度最大。总体来讲,微波处理后的样品较之蒸煮和锡箔烘烤处理后的样品在冷藏期间具有更高的UFA。经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微波处理较之蒸煮和烘烤能够保留样品冷藏期间肌内总脂肪酸的组成,而锡箔烘烤处理后的样品较不利于冷藏。此外,处理后样品中的丙二醛沉积量在0~9 d期间持续升高,且耐贮性会大大降低,其中6~9 d冷藏期间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增幅较快。  相似文献   

14.
15.
薛山 《肉类研究》2018,32(8):28
以Hyla配套系肉兔为对象,研究不同日龄、性别、部位Hyla兔系肌内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探讨肉兔生长过程中脂肪酸的沉积规律及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Hyla公兔和母兔背部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左后腿肌(left-hind leg muscle,LL)和腹肌(abdominal muscle,AM)的肌内总脂肪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AM中含量最高,LL次之,LD最低,公兔整体低于母兔;经气相色谱分析,共鉴定出21 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的含量丰富,尤其是长链(C20~22)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随着Hyla兔的生长,3 个部位肌内脂肪的PUFA/SFA值、n-6 PUFA含量及n-3 PUFA含量显著下降(P<0.05),n-6/n-3值因日龄、性别和部位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动态变化,比值范围为6.5~8.5;经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知,日龄、性别与部位均能够显著影响Hyla兔系肌内脂肪酸组成,其中,幼龄公兔LL脂肪酸组成更优,而成年母兔LD更适宜加工。  相似文献   

16.
17.
分析比较了乌骨鸡与非药用鸡种鸡肉间的总脂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为研究乌骨鸡总脂质的营养与补益功能提供基础。以相同条件养殖的非药用鸡种崇仁麻鸡、岭南黄鸡鸡肉为对照,测定3种鸡肉中的总脂质含量。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3种鸡脂肪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发现:3种鸡肉中崇仁麻鸡的总脂质含量最高,乌骨鸡的含量最低。3种鸡的总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差别不显著,乌骨鸡鸡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FA)和花生四烯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6.4%、23.38%、3.21%,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鸡。乌骨鸡总脂质较非药用鸡种的总脂质有更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