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安棚油田深层系低渗透储层裂缝及其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棚油田深层系为低孔、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根据定向取心、成像测井和铸体薄片等资料.对安棚油田深层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渗流作用进行了分析。该区发育大尺度裂缝、中一小尺度裂缝和微观尺度裂缝3种级次的裂缝类型.以东西向裂缝最发育,其次是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但受北东向现今地应力场的影响,该区北东向裂缝的开度大.连通性好,渗透率最高,是该区的主渗透裂缝方向,也是该油田下一步开发井网调整的主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安棚深层系特低孔特低渗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其次还有顺层分布的成岩裂缝。构造裂缝主要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4组,其中以东西向裂缝最发育,其次是北东向裂缝,而北西向和南北向裂缝发育程度较差。但在北东向现今地应力作用下,北东向裂缝的开度最大,连通性最好,渗透率最高,是该区的主渗流裂缝方向。裂缝的发育程度影响安棚深层系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的油井产能、油井含水变化和注水井吸水状况。开发井网与裂缝的不匹配是造成目前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针对该区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可以将目前东西向井排的五点法面积井网转换为平行北东向主渗流裂缝井排方向的行列注采井网,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生产井强水淹导致安棚浅中层系低渗透油藏整体开发效果变差。通过对生产井见水响应特征的分析及安棚地应力场、天然裂缝和压裂裂缝的综合研究,认为安棚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向,而并非先前认为的东西向;现有注采井网与天然裂缝不匹配是造成目前生产井见水的主要原因。这些认识为油藏下步开发部署提供了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4.
安棚油田深层系属特低孔特低渗油藏 ,油气层自然产能低 ,甚至没有自然产能。运用定向取心及声电成像测井等技术 ,确定了深层系天然裂缝产状。主裂缝走向近东西向 ,倾角 70°~ 90°,缝宽绝大多数在 1mm以下 ,缝长主要分布在 3 0cm以内 ,裂缝孔隙度在 0 .3 %以下。结合裂缝研究成果 ,编制了安棚油田深层系开发方案 :①采用五点法部署井网 ,注采井排方向与裂缝走向平行 ;②油、水井排的各井点交错排列 ,两排油井之间的连线与最大主应力方向成 45°夹角 ;③采油井选择原生裂缝较发育 ,地应力较低的层段进行压裂。首批新井投产后初期单井日产油 1 6~ 87t。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高尚堡深层低渗透断块油藏油气资源丰富,储层实施压裂后,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构成的缝网系统控制着油藏的渗流。开展缝网系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对于油藏压裂方案制定和开发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应用岩心、成像测井、地层倾角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分析了高尚堡深层低渗透断块油藏天然裂缝、人工裂缝和地应力的发育特征,揭示了研究区缝网系统的分布模式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裂缝较为发育,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是其主要类型。裂缝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末期两期构造作用下形成。发育有NEE-SWW向、NW-SE向和近EW向3组裂缝,其中以NEE-SWW向裂缝最为发育。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位为N75°~85°E,受现今地应力影响,NEE-SWW向天然裂缝开度大,是油藏渗流的优势方位。人工裂缝近似为垂直缝,延伸的优势方位为N80°~90°E,平均缝长136 m,平均缝高17.4 m。高尚堡深层断块油藏缝网系统的分布模式受控于人工裂缝与地应力和天然裂缝的耦合关系,缝网系统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天然裂缝、地应力和断层。  相似文献   

6.
在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低渗透油藏中,对地层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认识上一直存有争议。根据岩心观察和定向取心资料认为:该深层系储集层天然裂缝较发育,为两组呈“x”相交的裂缝,一组走向为20~40°,另一组为80~100°,力学性质为剪性或张剪性,并据此推断裂缝形成时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60°左右。由于布井时受地层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东西观点的影响,目前深层系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已成为注入水单向突进的方向,造成油井水淹加速。因此,提出调整措施:通过油井转注或补打新的水井将原来东西向的注水井排调整为北东向的注水井排,抑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系数,以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受注水动态裂缝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差。为改善水驱效果,需首先明确注水动态裂缝开启规律,进而才能提出开发调整对策。综合利用地质力学、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建立了注水动态裂缝开启压力计算方法,揭示了其开启机理和延伸规律,并针对裂缝开启不同情况,形成了相应的调整对策。研究表明:当注水压力超过储层现今最小水平主应力时,裂缝首先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开启;随着注水压力继续增加,裂缝沿与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较小的注采井连线方向开启。根据裂缝开启压力计算方法,结合大庆外围A油藏条件,其裂缝开启的临界注水压力为9 MPa。油藏注水压力为12~14 MPa,当注水井排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时,油藏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开启单方向裂缝,剩余油主要沿裂缝呈条带状分布;当注水井排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呈一定夹角时,油藏开启多方向裂缝,剩余油被多方向裂缝切割呈零散分布。基于不同井网与裂缝匹配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限压注水控制多方向注水动态裂缝开启、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裂缝线性注水、侧向基质驱替”的开发新理念,给出了注水压力界限与井网加密调整模式,现场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组主要发育北东—南西向、近南北向2组天然裂缝,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水淹方向与天然裂缝发育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在分析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水井生产动态、吸水剖面和时间推移试井等资料,利用库伦破裂准则和格里菲斯裂缝扩展理论研究动态裂缝成因。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水压力的升高,原本无效的天然裂缝选择性开启和方向性扩展、延伸、沟通而形成的动态裂缝造成水淹,研究区动态裂缝的开启压力为20~23 MPa,延伸方向为北东65°~75°,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动态裂缝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快速水淹、水窜,降低了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动用程度,从而影响了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前梨园洼陷深层低渗透油藏井网优化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东濮凹陷前梨园洼陷西坡深层低渗透异常高压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开发效果为目标优化设计注采井网 :考虑渗流阻力损耗的地层压力 ,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井网密度 ;考虑压裂裂缝对深层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 ,引入地应力研究成果 ,建立水力压裂油藏模型优化设计注采井网。对 2个深层低渗透新建产能区块的井网和 4个开发单元的注采调整的优化获得显著效果 ,实现了高效注水开发 ,3a累计增产原油 62 .8× 10 4 t。图 4参 18  相似文献   

10.
大庆台肇地区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动态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台肇地区发育有以近东西向为主的天然裂缝,并对裂缝的体积、宽度、 高度和渗透率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受储层中天然裂缝和北西西-南南东向现今地应力场影响,研究区人工 压裂缝的延伸方向主要为近东西向,与研究区东西向主渗流裂缝方向一致,它们互相沟通,是研究区东 西向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和压力上升快的主要原因。针对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对该区的开发调 整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改变水流方向,可有效地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水驱效果;同时,通过注水 井排上水淹井的转注,形成东西线状注水,也是改善研究区注水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并与深层系裂缝特征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发育有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类型,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42条/m,裂缝高度通常小于0.40 m,平均为0.25 m,反映裂缝主要在层内发育。微观裂缝是沟通基质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的重要通道,它使储层孔隙的连通性变好。受喜马拉雅早期和晚期水平构造挤压应力作用,该区主要发育3组裂缝。其中,近东西向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安棚油田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应力场、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层厚以及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因素的作用下,安棚油田浅、中层系裂缝的成因类型、产状及发育特征和深层系具有相似性,但浅、中层系裂缝的发育程度略差于深层系裂缝。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是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储层中普遍发育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天然裂缝,对储层渗流规律和气井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为例,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分析测试及试井分析等资料,在明确天然裂缝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控制天然裂缝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并探讨天然裂缝对气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成岩裂缝主要为层理缝和缝合线;(2)构造剪切裂缝为灯四段储层主要裂缝类型,以高角度裂缝为主,裂缝走向主要包括NNW-SSE向、近EW向、NE-SW向和近SN向;(3)裂缝有效性受控于裂缝形成时间、胶结和溶蚀作用、裂缝产状及现今地应力,NNW-SSE向和近EW向剪切裂缝有效性相对较好;(4)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岩性、岩石力学层厚度及断层等密切相关,泥晶云岩中裂缝更为发育,随岩石力学层厚度增加,裂缝密度减小、规模增大,主干走滑断层附近,尤其是断层端部和叠合区域,裂缝发育程度更高;(5)裂缝发育程度和有...  相似文献   

13.
安棚深层系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法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电测解释等方法,对安棚深层系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进行了研究。目的认识和评价该深层系裂缝的发育、分布状况,分类及其对油气的作用,以便合理、高效开发该油藏。结果安棚深层系发育裂缝,其中以中、小裂缝为主;裂缝分布不均匀,纵向上Ⅴ砂组裂缝较发育,横向上B246、B185等井裂缝较发育。结论安棚深层系裂缝的产生主要与构造应力作用有关,其发育程度与裂缝所处构造带位置有关;裂缝的存在不仅改善了油气层的物性特征,而且增强了对油气的储藏能力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4+5油层组为典型的超低渗透砂岩油层,天然构造裂缝发育,构造裂缝是流体渗流的主要通道和开发方案部署的重要地质依据。利用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分析构造裂缝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构造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沉积作用造成的岩石力学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不同方向裂缝的发育程度,并使不同沉积微相裂缝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成岩作用的差异性造成的储层非均质性,使不同成岩相裂缝的发育程度不同。该区在2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了4组构造剪切裂缝,由于沉积作用影响,南北向和北西向2支剪切裂缝被抑制,主要发育东西向和北东东向2支剪切裂缝,且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的发育程度明显高于水下天然堤和分流间湾微相;由于成岩作用的影响,构造裂缝在强压实高岭石胶结相裂缝发育程度最高,而弱压实长石溶蚀相裂缝发育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简称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参数特征、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普光地区嘉二段裂缝发育有北东-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4组裂缝。其中北东-南西向为优势方位,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开度通常小于300 μm。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嘉二段裂缝的储集作用相对较弱,在储层中主要起到渗流通道的作用。垂向上,裂缝主要发育在嘉二段3个亚段膏岩下伏的白云岩段,嘉二中亚段裂缝最为发育。嘉二段储层裂缝的发育受构造、岩石力学层厚、岩性和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为近东西向,在开发过程中,东西向裂缝更容易优先开启,成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同时北东-南西向裂缝作为优势发育方位易形成定向的高渗带。  相似文献   

16.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储集层裂缝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属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集层,但裂缝发育,改善了深层系的储集条件。研究认为裂缝是以张性为主的高角度裂缝和水平裂缝,高角度裂缝是背斜脊部"X”型节理的一组;裂缝改造后的储集层为A类储集层,油气仍储集于基岩孔隙内,裂缝仅增加了平行于其延伸方向的渗透率;裂缝在鼻状构造形变较大的主体部位发育。  相似文献   

17.
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 储层属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可作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 和主要渗流通道,对油气聚集成藏及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裂缝特征及识别是该区储层评价研究的重要内 容。基于下寺湾地区的区域地质、测井、钻井和岩心等资料,从构造应力场研究、薄片观察、常规测井识别 等方面对该区长8 储层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古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对比, 确定了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优势方位为北偏东70°;通过岩心薄片分析,认为研究区长8 储层微裂缝发育,连 通性较好;应用“深侧向电阻率与声波时差交会图”与“常规测井裂缝响应特征”相结合的裂缝识别方法,对 该区单井裂缝进行识别,认为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的裂缝多发育在泥岩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