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对于顶气边水窄油环油藏开发,成熟的开发经验较少,高效开发难度很大。针对渤海海域JZ油田顶气边水窄油环油藏开发初期井网优选、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和气窜水锥后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以大气顶弱边水和小气顶强边水油藏为代表,开展了顶气边水油藏井网优选、油气水三相运移规律、剩余油挖潜策略、气窜水淹特征及稳油控水(控气)技术等方面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水平井井网新模式,对于大气顶弱边水油藏,水平段垂向位置设计位于油柱高度的1/3处,对于小气顶强边水油藏,水平段垂向位置设计位于油柱高度的2/3处;大尺度三维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表明,采油速度越大,油气界面及油水界面往生产井移动速度越大;结合水平井井间剩余油为“土豆状”分布的认识,提出了井间加密方案;结合工区内试采生产资料,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建立了见气诊断图版和见水诊断图版,有效指导了油田稳油控气(控水)措施实施。根据以上研究,JZ油田采用该系列技术开发10年,含水率控制在25.0%以内,气油比维持在700 m3/m3以下,预计生产25年可提高采收率2.3个百分点。该研究对同类顶气边水窄油环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气顶底水窄油环油藏易气窜水锥、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生产难题,在渤海矿区逐渐探索出利用水平井开发的井位优化与挖潜策略。基础井网阶段:水平井段垂直构造线穿多层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匹配智能滑套分采管柱以缓解层间矛盾;基础井网平行于流体界面,部署于油水界面之上1/3油柱高度避气控水。综合调整阶段: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富集于井间滞留区,纵向上后期水体能量驱动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油层上部。对比井间侧钻、气顶注气和屏障注水方案增油量指标,当前剩余油挖潜策略以井间侧钻与气顶注气为主。井间侧钻通过低产低效井平面侧钻至井间,纵向高部位部署挖潜剩余油,单井净增油量为3.4×104~4.2×104 m3;气顶注气通过采气井转天然气回注,补充气顶能量,气驱水平井上部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预测净增油量为5.2×104 m3。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及井间的特点,冀东油田积极探索前期水平井+C02吞吐、后期转水平井气顶重力驱的全生命周期剩余油挖潜新模式,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驱油效率并重,实现剩余油的高效挖潜.在全生命周期剩余油高效挖潜的过程中,水平井布井参数、完井参数、生产参数的研究最为关键,因此,文中从矿场统计及数值模拟2个方...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具有“薄、散、小、差、低”的特点,为适应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需要,注采井网必须精细化研究和管理。在搞清剩余油分布及合理优化井网技术界限基础上,通过局部完善井网、细分开采、层系转换、复杂结构井技术,辅助封堵、补孔、调剖等各种措施,进行井网优化组合挖潜剩余油。典型开发单元Ⅷ-Ⅸ油组井网优化组合实践表明,水驱油田特高含水期在井网不具备大规模加密调整条件下,井网重新优化组合是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油田长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零散,通过脉冲中子衰减一能谱(PND-S)测井技术,对老区井网加密的水平井录取地层剩余油饱和度参数,为后期注采参数的调整及实施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辅助重力泄油提供依据,实现了对储层的认识,确定了油井的下步措施.现场实践证明,该技术在油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弄清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反九点井网至排状加密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基于实际井组物性特征的三维大尺寸物理模型,进行反九点井网加密前后的流场变化及驱油效率实验,研究反九点井网至排状加密后的压力场、饱和度场以及驱油效率的变化。加密前物性越好的区域驱油效率越高,驱油效率增长率越大。加密后,在一定渗透率范围内,由于水窜的影响物性越好的区域驱油效率反而越差;反九点井网排状加密、生产井转注可以有效改善水驱控制程度,提高油藏驱油效率,加密后采收率提高了11.8%。对于有边底水的油藏,加密前剩余油纵向上在中、上部层位富集,平面上分布在物性较差的区域以及边角井之间的区域;加密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排的加密井与原生产井之间的低渗透带。  相似文献   

7.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储层自身非均质性而导致水淹状况复杂,油层的水淹特征直接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尤其是在海上稠油油田合注合采的情况下,油层水淹程度的不同而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认识水驱条件下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及进行有效的调整挖潜策略研究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必要手段。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入手,结合取心井、加密调整井、生产测试等资料总结了多层合采下不同类型砂岩的水淹规律,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合采条件下层间、层内及平面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针对剩余油的分布模式,提出了利用水平井进行调整挖潜的策略以解决开发矛盾。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优选潜力层位进行开发,可有效控制生产含水,提高油田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并为海上类似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气顶油藏是渤海黄河口凹陷常见的一类油气藏,该类油气藏具有典型的一砂一藏特征,单砂体储层薄,储量规模小。早期主要是采用“避气开发”、“油气同采”的开发模式。进入“双高”阶段后,随着气顶的“消失”,气顶区内水淹规律异常复杂,使得该类气顶油藏在高含水阶段后的调整挖潜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多因素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开展了中小气顶油藏高含水阶段气顶区内剩余油富集机理研究,形成了气顶区不同剩余油模式下调整挖潜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能量开发或注水开发(油水黏度差异小)条件下,气顶区主要发生油侵;注水开发(油水黏度差异大)条件下,气顶区主要发生水侵。气顶区油侵模式下,采用水平井靠近气顶挖潜;气顶区水侵模式下,剩余油厚度要求大于6 m~8 m,垂向位置上距气顶2 m~4 m布井,同时远离气顶低部位注水,并控制注水强度。研究成果指导渤海“双高”阶段气顶区内调整挖潜取得了较好效果,调整井初期日产油50 m3~160 m3,对类似中小气顶油藏“双高”阶段气顶区内调整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南堡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从油藏实际出发,在双重介质储层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确定剩余油分布模式,明确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潜力,制定下步开发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基质系统剩余油富集,裂缝系统存在5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分别为油层顶部富集型、井间滞留型、断层根部型、井网未控制区剩余油和物性差区剩余油。结合生产实践,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分别提出复合氮气驱、调堵+氮气驱、完善井网顶部注氮气、大型酸压为主的挖潜对策和方向。研究成果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围绕注水开发油藏剩余油分析和挖潜需要,在GD油田注水开发区块建立初始地质模型;通过采用水流模拟方法,结合运用多井综合测试和生产数据,建立精细的动态分析模型,确定油水井连通性和油藏内剩余油分布状况,描述优势渗流通道分布。针对储层物性、剩余油分布特点和目前井网条件下的注采对应关系,提出挖潜方案,在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取得理想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控制油井气窜和水锥,提高油藏开发效果,需要准确判断不同类型气顶底水油藏水平井合理的垂向位置。在分析不同类型气顶底水油藏生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气体状态方程、物质平衡方程将气顶能量和底水能量与油环中水平井垂向位置建立联系,推导出水平井垂向位置关于气顶指数、水体倍数和油藏压力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利用气顶指数、水体倍数的相对大小来确定水平井合理的垂向位置,同时为了便于钻完井施工,给出了不同气顶底水油藏的最合理的水平井垂向位置。数值模拟试验及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根据气顶指数和水体倍数的相对大小来确定水平井在油环中垂向位置的方法对油藏具体几何形状没有限制和要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斯坦让纳若尔油田Дю区块油藏渗透率低,仅为10 mD,属于特低渗透率油藏,同时该地区油层薄,仅为2~3 m,已钻直井单井产能低,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为挖掘剩余油潜力,开发低渗难动用储量,同时为提高低渗油藏开发效率,尝试应用水平井钻井技术,并结合导眼钻井、LWD地质导向、地质录井等关键技术,顺利钻成H5147井和H4061井2口水平井,有效保证了水平井段中靶率和油层钻遇率,最终获得较高的单井产能,单井初期日产分别达到89 t和91 t,达到直井初期产能的3倍。其中,导眼钻井有效确定油层深度与厚度,LWD地质导向和地质录井则保证了井眼轨迹在油层中穿行。2口井的产能效果证明了水平井及配套钻井技术在Дю区块的适用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牛东火山岩油藏为异常低温正常压力系统的特殊油藏,具有火山喷发期次多、油藏规模小的特点。储集层裂缝发育,裂缝以低角度缝和水平缝为主;油层垂向跨度大,单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油藏开发初期,采用衰竭式开采的单井产量递减率大,开展直井井组注水先导试验,邻井日产油量略有上升,注水见效程度低,水平井注水吞吐先导试验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针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注水吞吐、井网调整和压裂进行不断优化,形成了水平井与直井混合立体注水开发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火山岩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后经推广实施,牛东火山岩油藏注水见效比例达44.4%,见效后单井初期平均日增油量为1.7 t,预计提高采收率5.7%,油藏立体注水开发取得了较好效果,可为其他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利用侧钻水平井、分支井开采静17块低渗高凝油油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静17块油藏地质特征的再认识,在完成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井位和层位精细筛选,结合区块纵向上主要发育2套油层的地质特点,在静17块整体部署了侧钻水平井、分支井,分层系开采不同目的层。在钻井过程中应用了现场地质跟踪导向技术,完钻4口井5个分支,油层钻遇率达到90%以上。目前投产的侧钻水平井单井累计产油量为邻近直井产油量的3倍以上。侧钻水平井、分支井的应用提高了静17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彦祺 《钻采工艺》2009,32(4):23-25
松南气田是中石化正在进行产能建设的重要气田,目前正采用水平井技术进行整体开发。该气田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上部易缩径、掉块、垮塌并含有浅层气,下部地层坚硬、研磨性强、地温梯度高并含有水层;主力储层为火山岩,孔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储集类型,裂缝是沟通孔隙的渗流通道,易漏失、易污染并含二氧化碳。复杂的地质条件,给该气田施工水平井带来了钻井效率低、储层易污染、轨迹控制难度大、钻井液性能难维护、完井工艺复杂等难题。通过技术攻关,目前已成功钻成两口高产水平井。文章详细介绍了松南气田施工水平井的主要技术难点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岩性油气藏》2012,24(3):79-82,87
东海平湖油气田八角亭构造H4b油藏具有储层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且采用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模式,加大了储层描述和油藏建模难度。以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直井精细地层对比和叠前反演技术来预测储层展布特征,充分应用水平井钻进轨迹调整储层描述结果,将目标油藏作为单砂体—流动单元复合体进行地质建模,并利用水平井在砂体内钻进轨迹长、物性参数横向覆盖面广的优势,结合地震属性约束方法,最终建立了符合地质动、静态现状的精确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锦27块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物质平衡方法研究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吸水剖面研究纵向剩余油分布,从而评价出水平井储层的产能。准确的地质设计为锦27-平1井井眼轨迹提供依据。并且采用适合该区块的钻井工艺技术。充分利用有线随钻和MWD测斜仪加双伽马的先进系统,提高轨迹控制的精度,增大油层的钻遇率,提高水平并的开发效果。实践证明,开发锦27块这样的断块油气田,采用水平井开发是经济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与封闭断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断块油藏断层封闭性对多数油层的剩余油有控制作用,一般情况下,封闭性断层附近含油饱和度较高,采用直井和水平井相结合的布井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直井钻遇油层层数多和水平井与油层接触面积大、产量高的优势,从而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挖潜的开发效果。研究了水平井与断层夹角、各种井网形式下水平井距断层距离和水平井段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平井与断层的夹角呈90°时采出程度最高,在相同的水平井井段长度情况下,90°井网形式最好。该结论对断层附近水平井布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伊朗M特低压老油气田是高含硫化氢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油气层压力梯度下降至0.35 MPa/100 m,已成为废弃老油气田。为实现该老油气田的二次开发,针对其所面临的特低压、高含硫钻完井技术难点,研究并形成了适合于该区的钻完井及试油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井身结构优化、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与控制、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超低密度高强度水泥浆体系、含硫化氢井的安全钻井、电潜泵试油等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成功地完成3口直井和7口水平井的钻井任务,试油并获得高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小井眼侧钻水平井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WZ复杂油田的构造、储层及剩余油潜力等特点,总结了应用小井眼侧钻水平井技术对有潜力的油层按剩余油不同类型的分布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钻穿目的油层的应用情况。现场实施7口井,均达到了预期设计目的,投产效果良好。这项技术的应用表明,在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结合剩余油分布特点,采用先进配套的钻井技术,油藏潜力可以得到充分挖掘,并能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