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三维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复杂区的三维勘探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解决三维复杂构造区低信噪比地震数据的叠加成像问题非常关键,在以往研究二维CRS的基础上,研究三维CRS技术,探索出了改善复杂地区三维地震数据叠加成像品质的新途径,形成了解决复杂地区地质构造成像差的新思路。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三维CRS技术使复杂地区低信噪比资料品质得到较大改善,对复杂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惠州A工区目前已有常规采集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导致目的层段薄层砂体接触关系难以确定,岩性圈闭边界线难以落实,小断层成像不清楚,难以满足勘探需求。在该工区进行了南海东部地区首次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试验,与常规拖缆采集地震相比,高密度采集方案电缆间距缩小至50 m,源缆的沉放深度浅放至5 m,电缆长度增加至5 100 m,采集方向垂直于砂体沉积展布方向;从而缩小了采集面元,提高了覆盖次数,拓宽了地震频带。处理成果显示,高密度采集地震资料分辨率和成像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断层成像干脆,砂体展布轮廓清晰,井震标定吻合度更高。在高密度地震资料基础上进行了钻井,证实了构造和储层的预测精度更高,推动了该区的岩性圈闭勘探进程,为南海东部岩性圈闭勘探提供了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3.
柴北缘地区的主力产层位于中深层侏罗系及基岩顶部,受复杂地震地质条件的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较低,难以落实有利圈闭。在该区实施了以宽频勘探技术为核心的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勘探技术,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中深层成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构造落实,基岩反射清晰,对断层、断块和断点的刻画更为清楚。同时,低频信息丰富,有效频带得到拓宽,分辨率明显提高。该技术采用低频可控震源激发增强地震波下传能量,拓宽原始资料频带宽度;高密度宽方位观测保证波场连续、对称、均匀采样,提高资料信噪比;高精度层析初至静校正提高复杂构造成像精度;宽频补偿处理拓宽剖面频带,提高资料分辨率;宽频反演储层预测精确刻画有利砂体展布。应用成果表明,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该区中深层成像问题,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二次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原有地震资料品质较低,已不能满足该区油气资源挖潜需要,为此在该区进行了二次三维地震勘探。针对该区地表条件复杂及地下层倾角大,断层发育、断块小且多的特点,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采用恢复炮点变观、炮点横向移动变观和块状特观设计等先进的地面设计施工技术,并对地震采集方法及行项参数进行了全面优化。实践表明二次三维地震剖面不仅拥有较高的信噪比,同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浅层资料可充分满足精细构造解释和高分辨率储集层反演需要,中、深层资料能够准确落实构造形态,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二次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开展综合地质研究,经过少量探井、评价井的实施,新增含油面积85.5km^2,三级石油地质储量25,601万t,图4表1参9。  相似文献   

5.
三维地震是海上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随着采集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二次三维地震采集逐步得到应用,特别是在油气高勘探成熟区。针对南海东部海域同一区域不同年份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不同方位地震资料各向异性参数的差异,形成了针对性的速度建模思路,提高了速度建模的精度,采用双方位各向异性速度场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联合成像,实现了新旧三维地震数据的融合成像,地震资料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信噪比更高,成像效果更好。尤其是在断层阴影区,双方位融合成像结果的同相轴更加连续、稳定,能够提高构造图解释的可靠性,对落实位于断层上升盘、受断层影响较大的圈闭有较大帮助,可以有效降低受断层影响圈闭的勘探风险,为该地区同类型圈闭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泌阳凹陷王集地区发育复杂断块、断层岩性油藏,且已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现有地震资料核三上段低序级断层的断面不清,不能满足油气勘探开发需求。在开发地震采集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王集地区构造特征及前期地震采集因素,采用基于融合处理的设计理念,应用地震数值模拟技术优选观测系统参数,基于叠前成像需求的波动方程对观测系统面元属性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小面元、高覆盖、宽方位开发地震采集方案。依据该开发地震设计方案施工,采集到的地震资料波场信息丰富,地震剖面信噪比与分辨率明显改善,提高了小断层、小断块、微幅度构造及断层-岩性油藏识别能力,发现和落实了多个含油圈闭。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20日,江苏油田承担的“提高小断块地区地震勘探精度的方法研究“在京通过鉴定,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系统分析了江苏复杂小断块、复杂地表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方面对地震勘探精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1.针对水网地区引进和研制了多项水上地震采集辅助工具,并完善了水网地区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技术方法。2.按基于模型、针对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理念,提出了一套适合江苏复杂地表、复杂小断块特点的野外采集方案,使重新采集的石庄、周庄、沙埝南等地区三维地震剖面信噪比和连续性较老资料有较大提高。3.完成了江苏探区多块不同年度采集三维的连片(含重新采集)处理,地震资料品质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并应用地质模式指导断层解释,发现和落实了一批有利的钻探目标。4.建立了基于PC集群炮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流程。该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一是针对水网地区研制了多项水上地震采集辅助工具,二是借鉴时延地震处理思路进行了有差异地震数据整合处理。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正确、方法先进合理、内容丰富,较好地提高了小断块地区地震勘探精度,建议继续深化基于模型、针对地质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应用研究和小道距采集方法试验...  相似文献   

8.
中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古生界地震资料一直是地震采集的难点,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中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研究和攻关。中古生界勘探由于地下复杂,且激发和接收条件较差,导致资料信噪比低,品质较差。在分析影响资料品质原因的基础上,对中古生界野外采集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炮间距、排列长度、覆盖次数和宽线采集方法对中古生界成像和信噪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地下地质构造复杂,目的层埋藏较浅,断裂发育,圈闭破碎,以往的地震资料难以满足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需要,为此,开展了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研究.首先基于正演模型对观测系统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然后根据论证结果和勘探目的层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距、小接收线距和小激发线距的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的特点是物理点密度较大、覆盖次数高、炮检距分布均匀.在泌阳凹陷新庄地区,采用高密度采样、连续采样和对称采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获得了品质良好的地震剖面,与老资料相比,新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主频由30 Hz提高到45 Hz,频带宽度拓宽了15 Hz,层间信息丰富.  相似文献   

10.
辽河油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开发阶段,常规地震勘探难以满足对微构造、小断层、小断块、薄储层等研究的需要,对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老油田评价开发的需要,2014年辽河油田在青龙台地区进行高密度全数字三维地震采集攻关。经过试验攻关,形成了小面元、高覆盖、宽方位、炸药震源与可控震源结合激发、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低噪声接收的高密度全数字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新获取地震资料较老资料品质有明显提高,单炮资料频带比老资料拓宽21~25Hz,现场叠加剖面频带比老资料拓宽12~14Hz。为青龙台地区提供了较好的地震资料,并取得较好的评价开发效果,为以后全数字三维地震采集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复杂山地勘探走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复杂山地山前带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勘探领域之一。西部山地山前带具有地表类型复杂多变、地下逆掩推覆构造特征强烈的双重复杂性,给勘探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增加了难度。集中表现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构造精度差两个问题,也成为发展西部地震勘探的技术瓶颈。经过近十年的技术攻关,已形成了一套复杂山地地震勘探经验,成功攻克了一些复杂山地构造,找到了位于库车前陆盆地山前带的克拉2气田和迪拉2气田。但是,这种成功并不意味着西部其他山地勘探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由于我国西部复杂山地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必须不断地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研发新技术、新装备,才能满足西部地区油气勘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疆南部沙漠区奥陶系油气储量丰富,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该区地质目标勘探存在三方面难点,包括目的层埋藏深(一般超过7000 m)、地质目标是小尺度断溶体、地表为巨厚沙漠,常规地震采集资料的分辨率难以满足油气开发需求。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是目前业界公认的解决隐蔽油气藏开发的重要技术,在中国东部地区已取得显著效果。将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引入南疆沙漠区进行试验研究,形成了针对南疆沙漠超深目标的小组合+高密度采集技术,其中25 m×25 m面元、约400次覆盖、330万/km2炮道密度、横纵比0.7是适用于该区的观测系统参数,两串小组合+适中的井深药量对拓宽高频效果显著。最终断溶体成像精度得到显著提高,表明上述地震采集技术组合适用于南疆沙漠超深层目标成像。  相似文献   

13.
南海西部涠 12-1 油田为近海复杂断块型油田,具有目的层段断层复杂、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和连通性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另外因地震成像不清,给前期勘探和后期油藏开发带来极大困难。 针对以上难点,从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技术、解释性成像处理技术和油藏地质建模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叠前成像处理及目标成像处理的研究思路,利用叠前各向异性深度偏移、优势道叠加与叠后分频成像及扩散滤波等技术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形成了复杂断块油田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系列。 该研究成果不仅对涠 12-1 油田下一步的开发部署与调整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复杂断块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介绍了在攻关试验过程中,首次在国内采用可变面元三维观测系统的设计及双井微测井调查虚反射界面技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永安镇三维地震工区位于已勘探开发近20年的复杂断块油田区。野外地震数据采集采用条带状宽线观测方式;资料最终显示为50×50(m)网格的三维垂直剖面和4ms间隔的水平等时切片。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构造圈闭面积近30km2,布探井21口,其中19口井获工业油流,钻探成功率为90.5%。该区以往采用二维地震成果,布探井86口,其中空井20口,钻探见油成功率只有76.7%。可见在这样复杂的小断块区,采用三维勘探是非常必要的。三维勘探的断层位置准确,断块格局和构造细节清楚,便于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使用。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道内插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内插技术,可将二维测网数据内插成适合于偏移用的三维数据体,也可用于三维勘探。在用于三维勘探时,先按照在需要查明的最小断块宽度内有3个或3个以上采样点的要求,设计野外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把此数据按所需要的线距和CDP间距进行内插。文中介绍了道内插方法及东濮凹陷文南地区部分三维资料的道内插实例,表明道内插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前带"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双复杂地震地质条件造成的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严重、地震波场复杂等一系列地球物理难题,在"真地表"地震成像面的确定及高频静校正的基础上,以基于起伏地表的深度域速度分析与建模为重点,以起伏地表逆时叠前深度偏移为核心建立了一套高精度地震成像处理流程,将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隐含在偏移成像过程中,直接从起伏地表进行波场延拓和偏移成像,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山前带的地震成像问题。针对性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技术在应对双复杂地震资料偏移成像时具有更高的精度,是复杂山前带资料高精度地震成像更理想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SK地区目标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标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是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质构造特点进行针对性采集设计的方法。在SK地区,地下地质构造非常复杂,以前所采用观测系统炮检距分布不均匀,方位角较窄,覆盖次数较低,使该地区义东大断裂系统及潜山构造资料的信噪比较低,无法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油藏描述。本文提供了一种针对复杂地质构造进行精细目标地震采集的设计方法,并在野外实际生产中运用一系列的高精度采集技术手段和措施,使目标区域内的资料品质整体水平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最终获得了可用于精细构造解释的地震剖面。通过该地区成功应用的实例表明,目标地震采集技术对于解决复杂地质构造区域资料较差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以后类似工区的采集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