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5)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以来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关注每位学生,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得到相应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激励学生,关爱每一个个体,对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信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2)
<正>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更要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力度,要深入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学困生转化,促进学困生的健康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教育方式之一,强调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学困生转化中,可以很好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学困生更加主动思考英语知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一些学生逐渐感觉到吃力,尤其是到了初三阶段,学困生比例越来越大,转化难度也越来越大。在不断开展物理教学改革的同时,教师应多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这也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减少和教育转化学困生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我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调查,分析发现其形成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本文从自身经历和感受阐述学困生的成因,并从学校教育方面提出了重视学困生转化的一些对策,巧用赏识,开启学困生成功之门,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困生发展,让学困生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数学一直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课程,尤其在小学阶段,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处。每个人学生天赋与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小学班级中总会有学优生与学困生存在。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的今天,学困生已经越来越受到老师与家长的关注,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困生进行转化,让学困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是当下小学教学的重点。对基于分层教学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进行探究,提出有效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7)
初中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知识范围和难度增加,学习要求也相应提高。有些学生长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成了学困生。关注学困生,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尽快转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
"学困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并且这一群体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每位数学老师经常关注、交流的一个热点问题便是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往往令数学老师很头疼。无法忽视的是,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也存在"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为保证教学的公平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困生"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又如何有效地与学困生沟通交流,从根本上帮助这一群体,使他们摆脱"学困"心理的境遇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工作,谈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成因和转化的粗浅认识。分析学困生的心理成因,结合数学教学实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学困生的心理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学困生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小学阶段学困生的转化较为棘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有诸多方面,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其做朋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关注“学困生”、转变“学困生”学习状况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提高“学困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在对农村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困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是基础;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是关键;注重学法指导,挖掘课堂知识兴趣点,强调学以致用是策略。教师只有俯下身子,走进学困生的心里,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