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下综合体伴随着城市立体化再开发的进程正在迅速发展,地下综合体内的公共空间设计对城市生态化、集约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着重阐述了城市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概念以及公共空间一体化的必要性,并从平面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开放空间整合、文化意象协调、室内装修布置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系统化、以人为本的设计,从而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秩序,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
浅析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燕 《建筑学报》2007,(6):26-29
从阐述香港城市空间特征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归纳了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整合的思路和特点。通过两者的整合,一方面拓展了城市空间,促进了城市、建筑、交通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还提供了舒适的室内步行与换乘空间,改善了城市的整体出行环境。香港的成功经验对改善国内交通空间环境,促进我国城市、建筑、交通设施的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童林旭 《地下空间》2004,24(2):275-278
地下空间在自然状态下只具有潜在的价值,当付出必要代价将其开发出来以后,就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表现为使用后所能创造的效益;使用价值中除掉开发的费用后,就是地下空间的开发价值,如果为正值,说明开发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中心区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要点,与城市交通系统耦合的城市综合体设计要点,地下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要点,以及建筑设计时的一些体会与感悟。  相似文献   

5.
都市综合体具有在高密度条件下对土地进行混合开发的先天优势,其内向吸引和外向辐射的空间特点决定了驳接空间成为交通联系和空间起承的关键节点。综合体建筑的功能复合化程度越高,对驳接空间与城市空间效率的要求就越高,并对两者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师处理都市综合体和城市关系的过程就是在寻找建筑与交通的最佳驳接方式。作为高密度城市的典型代表,香港的都市综合体借助驳接空间与城市交通紧密发展的模式为研究大型综合建筑与城市空间一体化设计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6.
地下综合体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空间组织模式的复杂性,导致出现导识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软导向设计有机融入空间环境,巧妙利用建筑元素形成一套不被察觉却又无时无刻引导人们行为的导向系统,它与标识相结合,帮助人们在正常状态下有效定位、快速找到疏散出口,在改善地下综合体使用品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空间意象理论基于人们对城市、建筑、环境的认知心理特征,构建出完整的空间认知系统。地下综合体软导向设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成熟理论,对应提出地下综合体空间意象设计,从区域、路径、节点、边界、标志5方面,提出软导向系统设计对策,为地下综合体的设计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与轨道交通枢纽相结合的地下综合体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地下综合体中庭式枢纽站点是集交通性、公共性、商业性于一体的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空间优势、新颖的空间效果、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庭式枢纽站点在土地利用、使用效率、空间品质方面的优势和类型特征。其次,对此类空间由于功能高度集成和属性多重复合所带来的疏散难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目标,从平面空间、竖向空间和细节空间等方面提出相关空间设计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当前地铁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交通景观、采光照明、排风排水、采暖诸方面探究了绿色地下停车空间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国内外地下城市综合体相关概念的文献梳理和对比分析,该文尝试从建筑与城市在功能、空间等方面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提炼出地下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并通过回溯地下城市综合体五个发展阶段,进一步厘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当代地下城市综合体所呈现出的五大"城市化"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谢屾 《南方建筑》2011,(5):56-59
本文分三个层面确定了九个相关步行环境评价因素,通过调研及收集相关资料来评价和分析南京新街口地下综合体步行系统空间环境,旨在将步行系统空间环境的基本情况从现象的、感性的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以获得全面、深刻的结论,对未来的地下空间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6种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系统动力学和对应协同原理研究探讨综合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区位特点、功能定位、设施配置、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与空间形态规划等问题,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及周边地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下商业入口是城市公共空间和 地下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面空间 与地下空间过渡、融合的中介。本文从实地 调研出发,提出入口空间存在的问题,总结 出基于行为和环境需求的四大人性化设计 要素,包括“良好的过渡:引导消费人群自 然进入地下”、“精致的景观:使入口醒目 又易于被人发现”、“清楚的标识:方便人 们对方位的寻找”和“地域特色:使入口具 有城市归属感,让人感到亲切”。针对以上 每一种要素,提出相对应的人性化营造策 略方法,如过渡衔接的合理化、景观设施的 引入、标识系统的完善、地域文化的渗透 等,为地下商业入口的人性化发展提供借鉴 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谭瑛  张振 《建筑与文化》2012,(12):98-99
本文初步探讨了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城市绿地设计。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特殊气候特征,从城市绿地的选址、夏季通风、冬季防风、夏季遮阴、冬季日照、植物配置等方面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于此类气候地区的城市绿地设计给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发达城市地下交通空间发展的历程入手,分析其发展特征及趋势,从而比较我国与发达城市的地下交通空间的差距及现状问题。并以此总结提出城市地下交通空间的三大人性化设计原则,以及在整体交通结构及细部空间上的几大人性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温全平 《风景园林》2013,(6):144-148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重心由以建成区为主向建成区内外并重转变已成为当下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坚持广义绿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乡绿地的特性及其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包括主导性、多样性、多功能性、动态性、实施主体的多元性。文章对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赋予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相对独立的地位,形成与城乡规划平行和互动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对象、组织系统、技术系统、规划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过渡与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实践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现行的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诸如绿地划分依据不统一、统计计算重复、校核和评价困难、管理不便等,以安徽省六安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结合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和管理控制的实践需求,在建立城市绿地属性表和绿色空间数据库的有益尝试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进行实践修正,以期对此标准进行优化和补充,从而更好地指导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资本扩张驱动伪城市化进程使得 自然资源约束趋紧,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势在必行。文章论述了现代城市空间模型的 生态转向,提出以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空 间系统的生态支撑,总结其结构和尺度的空 间特性,强调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空间建 构中的先导作用,探讨一种生态优先的系统 化方法,即“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作为脊柱架 构—灰色基础设施规划作为骨架搭建—地 块、建筑等作为组织填充”。结合重庆钓鱼嘴 片区项目实践,剖析该模式的建构过程,论证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中绿色先行、灰色协同的 空间结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8.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未结合周边建筑的形式、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接驳空间与周边建筑的结合概念。系统地介绍了三种车站接驳空间与周边建筑结合的主要模式,分别从空间组织、功能组织、交通组织三个方面剖析了不同结合模式,并结合国内外具体的案例印证了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植物学、军事学、数学等不同学科的若干调研方法的对比和讨论,总结了一套简便易行的调查实用方法以掌握城市绿地的植物群落结构状况,包括样方选取、整体性指标测量、个体性指标测量、类型判别四个步骤。适用于调研精度不高、时间紧凑的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20.
徐波  赵锋  郭竹梅 《中国园林》2007,23(6):75-77
常规意义上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初步形成规范,但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同期开展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却是一个新的课题。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探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阶段的划分,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范围、城市绿地概念的延伸等基本问题着手,寻求与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对话关系,从而提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