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作者论述了钱学森在建筑科学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五个理论贡献:一、为建筑科学定位的理论;二、为建筑哲学定位的理论;三、建立园林学的理论;四、建立城市学的理论;五、建设山水城市的理论。作者认为,钱学森这五个理论,是建筑科学领域极其重要的五大理论课题。研究、深化和完善钱学森这五个理论,对发展我国建筑科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者论述了钱学森在建筑科学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五个理论贡献:一、为建筑科学定位的理;二,为建筑哲学定位的理论;三、建立园林学的理论;四、建立城市学的理论;五,建设山水城市的理论。作者认为,钱学森这五个理论,是建筑科学领域极其重要的五大理论课题。研究、深化和完善钱学森这五个理论,对发展我国建筑科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者论述了钱学森在建筑科学领域具有开创性的五个理论贡献:一.为建筑科学定位的理论;二、为建筑哲学定位的理论;三、建立园林学的理论;四、建立城市学的理论;五.建设山水城市的理论。作者认为.钱学森这五个理论.是建筑科学领域极其重要的五大理论课题。研究.深化和完善钱学森这五个理论.对发展我国建筑科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钱学森是从研究中国园林开始的。他提出了建立城市学的伟大构想。他在山水城市研究方面倾注了最多的精力。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世行  顾孟潮 《华中建筑》2008,26(9):256-256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是建筑科学史、建筑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创新。钱学森建筑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建筑、园林和城市科学三个学科,同时,钱学森又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建筑科学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即将城市科学纳入"宏观建筑"(Macroarchitecture)层次,将建筑纳入"微观建筑"(Microarchitecture)层次。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即书信、论文和附录。第一部分是钱学森和大家来往的信件,共收入来往书信近480封,其中包括钱学森给大家的信件233封。第二部分是论文。本书收入钱学森院士有关建筑科学的著作9篇,从这些论文中可以领会到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精髓。本书也收入了作者鲍世行、顾孟潮撰写的文章,反映了作者对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索。最后部分是附录。  相似文献   

6.
引言钱学森,20世纪的科学巨匠,他在建筑科学领域也颇有建树,他为建筑科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明确地为建筑科学大部门定位,为建筑科学体系定位;他为建筑科学贡献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山水城市;他为建筑科学确立了3个领头科学——建筑哲学、城市学和园林学。追溯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发展的历程,笔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思想孕育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 【内容简介】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是建筑科学史。建筑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创新。钱学森建筑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建筑,园林和城市科学三个学科,同时,钱学森又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它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将建筑纳入“微观建筑”层次。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即书信,论文和附录。第一部分是钱学森和大家来往的信件,共收入来往书信近480封。其中包括钱学森给大家的信件233封。第二部分是论文。本书收入钱学森院士有关建筑科学的著作9篇,从这些论文中可以领会到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精髓。本书也收入了作者撰写的文章,反映了作者对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索。最后部分是附录。  相似文献   

8.
探索·读书     
《中国建设信息》2009,(9):72-72
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 【内容简介】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是建筑科学史。建筑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创新。钱学森建筑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建筑,园林和城市科学三个学科,同时,钱学森又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它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将建筑纳入“微观建筑”层次。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即书信,论文和附录。第一部分是钱学森和大家来往的信件,共收入来往书信近480封。其中包括钱学森给大家的信件233封。第二部分是论文。本书收入钱学森院士有关建筑科学的著作9篇,从这些论文中可以领会到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精髓。本书也收入了作者撰写的文章,反映了作者对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的研究和探索。最后部分是附录。  相似文献   

9.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速度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快时期,城市不分大小,几乎是齐头并进,老的城区建筑逐步被拆除,新的城市建筑如雨后春笋,无数珍贵的文物古迹被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而这种被房地产业催促飞奔的城市发展是否科学合理,只能待实践结果去验证.钱学森先生早在1985年就曾在《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中指出:"城市学是研究城市本身的,它不是什么乡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等,而是城市的科学,是城市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鲍世行 《华中建筑》2000,18(4):28-31
文章阐述钱学森-贯主张建筑与城市应该结合起来研究,并认为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发展可以分成:思想孕育、概念形成、理论发展和推动实施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提出建筑科学大部门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建筑科学大部门也应划分成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是对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对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作了尝试性的反演,以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来引入和介绍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以该思想为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力学教学富有启迪性,文中结合具体案例作了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1996年6月4日钱学森提出建筑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第十一个大部门,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建筑科学大部门也应划分成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建筑科学通向马克恩主义哲学的桥梁是“建筑哲学”。  相似文献   

14.
“山水城市”概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叙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以书信的形式畅谈"山水城市"的概念,进而介绍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的不同见地,并探究了"山水城市"概念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的关系,最后指出"山水城市"概念的真谛在于它融合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园林艺术等深邃的文化内涵,从而有着诗情画意、园林美和建筑意。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致力于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审视了以研究为基础的中外园林史的系统化教学体系的探索,总结了在园林史、园林艺术、传统园林理法以及当代理论领域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并提出进行风景园林教育体制优化,解决目前园林历史与理论领域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的问题,以此促进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工作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修渝  程波 《建造师》2006,(11):147-148
思维科学自被钱学森院士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倡导建立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全世界各学术界学者的目光。思维科学的研究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本文就拟从思维科学研究对于促进我国传统科学分类的发展、对计算机智能化的推动作用以及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三方面阐述思维科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谯 《城市建筑》2008,(5):9-11
本文试图探讨建筑与景观在设计观上的相关问题,提倡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意识,以景观规划为指导,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在景观设计中贯穿建筑意识,以建筑的科学性来实现景观意象,从而促进达到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persistence of public landscapes is a critical approach to 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But in China’s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field, it is neglected in both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post-occupancy operations and maintenance. With the case studies of three public landscape sites in North Carolina,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tewardship, and outlines the contemporary public landscape stewardship practice as management efforts predominantly driven by the landscape architect’s long-term duty and proactive care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landscape for the site.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he essence of stewarding public landscapes lies in the ethics—the attachments to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care of the land and the landscape; and modesty, discernment, and enthusiasm when facing the ever-changing socio-ecological systems—and the outcome of public landscape stewardship typically takes the form of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new and futureoriented master plans for the sites. This article also summarizes a set of site-based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to public landscape stewardship. Finally,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case studies,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public landscape stewardship for Chinese cities which are progressively entering into an era of inventory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its application to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are further addr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