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面向对象设计和结构化设计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结构化设计与面向对象设计各自的适用范围,指出了在面向对象设计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主流程序设计方法的同时,结构化设计技术仍然会长期存在,指导我们的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广义零件的概念,并以某类广义零件(电子产品的壳体类零件)的设计为任务,应用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对其设计中的Bottom-up与Top-down设计方法进行比较,总结两者的优缺点,提出了针对广义零件设计行之有效的流程方案,即基于单元特征构建及整体装配的零件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支持并行工程及协同设计,易于数字化实现,并以某广义零件为例,通过通用3D设计软件,使该设计方法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传统工业设计中主要将机械化作为设计条件,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形成设计方案,然后对产品结构进行设计,最终形成市场化策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工业设计模式发生改变,诸如交互设计、生态设计等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阐述了互联网对工业设计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核的FPGA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迅速向亚微米发展,产生了系统级集成的新概念,为缩短系统级芯片的设计时间,重复利用已有的设计,核基设计方法被广泛采用。本文介绍了核的分类及核基FPGA的设计流程,讨论了软核的设计思路和使用特点,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5.
质量、成本和时间三要素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在产品设计阶段,这三要素关系更是复杂,主要是因为设计过程自身存在大量的耦合活动,导致设计过程重复,因此,如何模拟设计迭代过程在满足设计资源许可的前提下来平衡设计三要素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建立在工作转移矩阵(WTM)基础上的分析模型(M-WTM),分析设计活动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模拟、评价迭代设计过程,根据设计资源许可条件,实现完全串行、完全并行和混合三种方式进行产品设计迭代,型钢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模拟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李冰 《饰》2007,(1):30-32
书脊的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封面与封底联结部位的设计,是书籍之眼,也是书籍的第二张脸。书脊设计只有与封面、封底、护封、勒口等设计的完美结合,才能彰显出书脊之美。书脊设计的艺术性、书脊设计的整体性以及书脊设计的功能性都无不体现书脊在整个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书脊同时还具有向读者提供审美愉悦和吸引潜在顾客,促进书籍传播与销售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设计管理在建设工程咨询服务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责范围根据各单位的性质和分工的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设计管理的职责范围包括:参与评选设计方案;参与选择勘察设计单位,协助业主签订勘察设计合同;监督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的执行,控制设计质量,并对成果进行审核;控制设计进度满足建设进度要求;审核设计概(预)算,实施或协助实施投资控制;参与工程主要设备选型;参与工程设计交底和竣工验收;协调设计单位与有关各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慢设计理念是对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一种反思,主张在快与慢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注重考虑人、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但一次性消费风靡,速朽设计成为日常性事件,使慢设计理念未受到足够重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参考,结合图文互证法,对慢设计的原则在服装上的应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慢设计理念在创新设计上的具体应用方法,并通过设计实例进行佐证。结果表明:慢设计理念下的创新设计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应用:剪裁上注重设计的简约;面料上关注废料的利用;款式上重视设计的组合。慢设计理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结合,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并能为中国服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正成为人的生存方式,设计理念的转向已势在必行,以何种视角来分析设计问题是当代设计师所必须面对的。而现象学以其独特的视域,为相关设计理论研究从设计产品的对象性存在转向设计与人存在经验及生存智慧的关联上,敞开了现代人的生存经验。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设计现象学研究的论述,指出目前设计理论研究的缺失,从而尝试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构成艺术作为设计艺术的基础理论,已成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构成艺术理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它不断探求视觉规律和美学原则,不断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构成的视觉言和其思维方式对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标识设计,广告设计,舞台设计,雕塑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等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探讨构成与现代设计,是希望给当代的视觉环境来新的气象,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之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室内设计蓬勃发展,但一些设计师以及大众因对建筑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理解,对室内设计与装饰设计之间的概念模糊,及对与之相关的时代、文化、艺术的理解不够,仍存在诸多问题。从以上几方面来阐述室内设计就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和深化,它与建筑设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建筑表皮的生态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建筑与建筑表皮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化”设计理念的引入,提出表皮的生态化设计,从大师的足迹中引伸表皮设计生态化表达的特点及其途径.从原生态化、高技术化、多重化三个方面探讨建筑表皮设计生态化表达的各种切入点,倡导建筑表皮生态化设计走多元化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试论当代极少主义建筑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一个有关极少主义艺术与建筑的研讨会引入,通过多维度的对比研究,追溯极少主义建筑创作的缘起,深度发掘相关设计理念,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提炼极少主义建筑创作的特点以及它对我国建筑创作的启迪,最后指出在当前建筑创作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下,极少主义建筑创作是其中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伍重的加法建筑设计思想为研究对象.加法建筑设计思想来源于自然,是伍重一系列建筑设计实践发展的结果.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伍重的加法建筑设计思想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是对加法建筑的具体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5.
建筑的比附性象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象征是一种以感性形象来表征抽象观念或意蕴的方式。象征理论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比附性象征可使抽象的建筑形式准确地传达出丰富的意义,使建筑设计从表层的形式设计进入到深层的内涵表达,可以给当前的建筑创作指明一个前行的方向。引入文艺学中的象征理论,分析了传统建筑中的比附性象征的约定俗成机制,总结了数字、方位、色彩、图像等比附性象征方式及其系统运用,并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进行论证。通过对中外建筑中几例典型的象征作品的分析,探讨了建筑象征理论在现代建筑理论与创作中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象征是一种以感性形象来表征抽象观念或意蕴的方式.象征理论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比附性象征可使抽象的建筑形式准确地传达出丰富的意义,使建筑设计从表层的形式设计进入到深层的内涵表达,可以给当前的建筑创作指明一个前行的方向.引入文艺学中的象征理论,分析了传统建筑中的比附性象征的约定俗成机制,总结了数字、方位、色彩、图像等比附性象征方式及其系统运用,并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进行论证.通过对中外建筑中几例典型的象征作品的分析,探讨了建筑象征理论在现代建筑理论与创作中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Cell处理器结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典型多核处理器Cell处理器的结构,详细介绍和分析了Cell处理器结构设计特点,如异构结构设计、电源功耗设计、存储访问设计和互连总线设计等;介绍了Cell处理器编程模型和应用划分模型,最后介绍了Cell处理器发展现状及趋势.Cell处理器独特的设计为多核处理器结构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好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面向对象、组件、构件、面向代理等软件体系结构与风格、过程控制设计风格和面向状态设计风格;在实时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分析了面向对象风格及其系列技术在应用领域的问题域,并以车辆定位系统为例,讨论软件体系结构的理论和应用,给出了如何利用各种风格设计和开发车辆定位系统的优缺点;论述了不同的体系结构风格适应于不同的软件设计和开发阶段,并给出了分析和设计车辆定位系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将基于范例的设计方法用于信息融合系统体系结构,将有助于设计方法改进.分析了数据融合树范例的基本概念及其不足之处,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树范例的信息融合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方法,论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并应用此方法进行了信息融合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包括数据融合树的设计、融合节点体系结构设计以及处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以分布式C^3I系统信息融合为背景探讨了基于数据融合树范例的体系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以人的行为、知觉、情感、心理 为出发点,结合哈尔滨宏景高尚社区创作实例,论述了建筑设计中“人”的回归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城市空间、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有机融合,形成健康的设计与品评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