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H油田,整体采用超深水平井开发,近年套损现象呈增加趋势,给生产造成被动.针对该现状,实施多学科协作攻关,系统研究套损平面与纵向分布规律,重点开展物理与化学机理研究,明确提出油藏与钻井、测井、井下技术相结合的套损"防诊治"一体化研究思路.经实践证明,预测的套损隐患井与实际吻合程度及套损井恢复率均较高,成功探索了超深水平井套损对策技术,为其他类似油田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开发时间长,井下套管腐蚀严重,井漏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常规找漏技术难以准确确定油井的漏失位置及漏失量,因而有必要应用新的找漏工艺.介绍了流量计找漏工艺的主要设备和找漏解释的具体方法.此外,还针对濮城油田油井高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流量计找漏设备及工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找漏设备对井温的适用范围.将流量计找漏工艺技术应用于濮城油田濮53块3-182的找漏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濮城油田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涪陵工区勘探开发逐渐进入中深层页岩气阶段,水平井开发难度逐渐增大,套损状况频发。常规找漏方法找漏效果较差,可靠性不高,施工周期长,不能定量描述漏失情况。而连续油管井下电视技术能够实现下入水平井任意井段进行探测,直观显示漏失井段套管变化情况,探测结果清晰直观、准确可靠,针对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减少盲目性和重复施工,提高工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对于超深油井而言,找漏堵漏施工难度比浅井更大。针对塔里木H油田油井高压、高温、高矿化度及井身结构复杂特点,通过优化工艺和施工步骤,总结出适用H油田的找堵漏技术。通过2015年8口找堵漏实践,堵漏成功率100%,累计增油3.16×104t,证明了该技术基本满足H油田超深井套管找堵漏需求。  相似文献   

5.
江汉油田由于在水平井找堵水工艺方面没有相应的成熟技术,油田的整体开发效果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将智能分层开采技术在直井找堵水中所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套管分段射孔完井的水平井找堵水作业中,形成水平井智能分段找堵水技术。实现该技术的管柱主要由生产管柱、丢手、扶正器、K341封隔器和智能开关器等组成,其核心是智能开关器。作业时,依靠K341封隔器对整个水平射孔段实现有效封隔,凭借智能开关器的自动换向进行分段找堵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坪北油田套漏井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套漏井不仅影响油水井正常生产,造成可采储量损失,而且存在洛河层水源污染的风险。为此,开展了套漏井浅层堵漏技术研究。通过对油水井套漏的主要原因及治理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浅层堵漏技术的应用条件及浅层钻塞技术的改进,为该油田套漏井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TK406H侧钻短半径水平井是西北石油局在塔河油田利用已钻无产能直井井眼侧钻钻水平井而布署的第一批短半径水平井,也是国内目前已钻的最深的短半径水平井,设计侧钻造斜井深在5300m以下,施工难度大,该批短半径水平井的钻成并获得良好的产能,使国内水平井钻井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本文主要从该油田短半径水平井钻井的技术难点入手,对TK406H侧钻短半径水平井的设计和施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通过主要工艺技术分析,阐明了技术实施的着眼点和配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八面河油田在常规修井中,主要遇到了五大问题:一是打塞;二是找漏;三是水平井冲砂;四是防砂;五是电泵井打捞。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定期开展有关的专题研究,引进成熟的工艺;二是定期对水平井换封、换管;三是定期对电泵井进行检修;四是适当使用连通滑套;五是对于部分套管损坏特别严重的井进行修井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常规找漏工艺存在的漏点难找、找漏周期长等问题,坪北油田结合平台地面管网的实际情况,在原水泥车找漏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开发出了适合自己的小排量找漏技术。通过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缩短了找漏周期,而且节约了作业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套管开窗侧钻水平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管开窗侧钻水平井技术应用于老油田套损井综合治理和老区剩余油挖潜改造,对开发未受控面积内的储油和死角残余油效果明显;应用于低渗透、薄油层,可有效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要保证侧钻水平井的工艺效果,必须仔细研究油井地质状况,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和适宜的完井方式,使之充分满足后期开发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油田地质构造复杂,油气埋藏普遍偏深,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复杂、套管柱结构多样,如何准确检测套管磨损和评价同井质量,是测井工程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油田引进了最新一代的套后成像测井仪Isolation Scanner,该仪器通过脉冲回波测量和挠曲波衰减测量,可对套管磨损、套管居中和固井质量情况进行定量评价。本文介绍了该仪器在塔里木油田的应用情况,通过实例分析认为该仪器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各种射孔系列完井方式下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本文针对套管射孔完井、射孔套管内绕丝筛管完井、射孔套管内井下砾石充填完井、射孔套管内预充填砾石筛管完井等四种射孔系列的水平井完井方式,考虑地层损害和完井方式及完井参数的影响,进行了产能预测数学模型的研究。实例计算表明,其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是可行的,可用于水平井完井方式的选择与完井参数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M4-P8水平井修井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面河油田的水平井采用金属绵滤砂管防砂。打捞滤砂管是该油田水平井大修的主要施工内容。在M4-P8井的施工过程中,采用以对扣捞矛、滑块捞矛、短鱼顶捞筒、(合金)套铣筒为代表的常规直井修井工具与以提放式可退捞矛为代表的水平井专用修井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将井下的滤砂管部分捞出。此口并内滤砂管与套管内壁之间环形空间内充填的工程砂胶结致密,普通套铣筒套铣无进尺,使用合金套铣筒在套铣的过程中切割滤砂管滤网、合金头断落留井,对后期施工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这口井的施工工艺技术分析,为此后的水平井修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了精确识别深层气井多环空带压的井筒泄漏位置,综合采用阵列式噪声、频谱式噪声、电磁探伤及温度测井技术,利用过生产油管的测井方式,对国内X深层气田环空带压典型X1井,开展了漏点检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井A、B、C环空均存在泄漏点,地层气通过封隔器、套管螺纹及水泥环上窜导致该井持续环空带压。可见,采用组合测井技术能够通过3层管柱定位深层气井泄漏点,综合多方信息,可精准确定气体泄漏的路径及原因。通过过油管方式检测套管泄漏结果不仅能为环空带压气井治理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避免动管柱作业,不影响气井生产,具有一定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富县区块储层埋藏浅、渗透率低,直井开发效果差,需用水平井技术提高开发效果,而在浅层水平井中生产管柱与套管壁之间摩擦阻力大,因此存在作业风险。通过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能描述生产管柱与套管壁之间非线性随机接触问题的方程,求解该方程可以得出在水平井眼中生产管柱的变形量、摩擦阻力和管柱载荷。通过编程计算表明,在富县的浅层水平井中生产管柱能通过自重下入,但井下摩擦阻力大,井口悬重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的开发水平井,江汉油田自主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套管完井水平井的分段压裂管柱技术。该压裂管柱采用液压坐封、泄压解封的扩张式封隔器为分封隔工具,配合多级节流喷砂滑套,可达到对水平井段进行有效封隔和一趟管柱完成多段压裂的目的。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套管完井水平井多级分段措施管柱在江汉、四川、玉门、青海等油田水平井中措施作业18井次,工艺成功率100%,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提高水平井固井质量工艺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平井固井涉及到的技术问题较广 ,本文通过研究解决水平井固井时套管居中 ,水泥浆析水、失水及清除岩屑床等关键技术 ,并在江汉油田几口水平井固井施工中全面使用 ,保证了水平井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18.
多级射孔与桥塞联作是套管完井页岩气水平井试气工程重要配套技术,射孔为分段加砂压裂建立流体运移通道,桥塞用于分段隔离井筒。水力泵送能在大斜度和水平段顺利输送射孔枪与桥塞工具串,使用磁定位仪测量套管接箍曲线校正深度、分级点火和系统安全控制有效,施工效率高,能够满足页岩气井试气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9.
水平井下套管摩阻分析计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分析带扶正器套管柱的受力与变形,导出了套管柱在水平井中的摩阻计算模型。模型考虑了管柱单元体的刚性效应及套管扶正器的影响,同时对实测井斜数据进行平滑和插值处理。在克拉玛依油田的试验水平井HW701中用该模型开发的软件预测了完井套管柱下入的摩阻力和井口载荷,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江汉油田近几年来针对套损井大力开展51/2"套管内开窗侧钻和悬挂4"套管完井。4"套管内径86mm,在修井过程中存在井眼小、常规井打捞工具及打捞管柱外径尺寸受限,无法完成4"套管内大修作业。老2-7-18CZ井是一口开窗侧钻井,修井过程中在4"套管中出现双鱼顶,通过设计、加工相应的套铣打捞工具,可实现Φ86mm小井眼内的打捞;针对双鱼顶落物在无法打捞情况下,应首先采用磨洗方法处理鱼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