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为建立完善我国的风险治理体系,急需一些具有较高社会公信力的专业群体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科学家是当前我国社会公信力最高的职业群体之一,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公众表示信任科学家,其信任水平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但我国科学家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情况不容乐观,受到政府干预、媒体扭曲和自身动力不足等多重原因的阻碍。建议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科学家发挥其公信力的优势,参与公共危机事件治理。  相似文献   

2.
受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组对北京市基层科普队伍———包括科技场馆、社区和中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科普队伍理解科普状况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表明,上述基层科普队伍中8成以上人员对科学的理解是理性的,他们对科普及其作用、自身科普能力和影响科普的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判断能力。调查同时也反映出,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基层科普队伍人员在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中,还未能完全摆脱重知识、轻能力以及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课题组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明确科普是基层单位(组织或机构)的重要职责的机制探索,以及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基层科普队伍中的作用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协科普部、调宣部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32期活动,邀请11位科学家来谈科普创作。科学家们从科普创作对国家的意义,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从当前科普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普创作的意见及建议等方面谈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和观点,在此给予整理和收录。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姝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10,5(3):68-73
促进科学家群体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从来都是科学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制度来激励科学家参与其中;相关研究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有待国家科普决策机构采纳实施。但是,这些针对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能否得到认同、支持度如何,却没有经过严格细致的研,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学历、职位的科学家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发现,科学家对于纳入科学评价体系内的科普内容认同度很低,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反应平淡。同时科学家所处环境中管理者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对科学家产生的压力较大,而管理者却偏向于否定这种影响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莫扬  彭莫  甘晓 《科普研究》2017,12(3):26-32
本文通过问卷、深度访谈和专家咨询方法,调查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动机和激励需求、科普积 极性的影响因素等等,分析激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所面对的问题,探讨科普激励政策。调研显示,单位 对科普活动的重视和组织、对参与科普人员在考评尤其是职称晋升方面的具体鼓励政策等对科研人员的 科普积极性影响大。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科普工作在个人考评中得不到有效认可、针对科研机构的科普 工作评价机制及科普项目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所以,应提升科学共同体对科普责任和功能的认识,完善 对科研机构科普工作的评价机制,建立科普项目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参与科普的科研机构及人员的正 面激励,加大科普奖励的力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6.
任磊  李响  张超 《科普研究》2016,11(3):33-38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我国科普基础设施中提供科普服务和科技传播的组织机构,是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厘清我国公民参观科技类博物馆的状况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本文以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历次调查和《中国科普统计》等相关数据指标,分析我国公民参观科技类博物馆的状况、动机、群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对今后我国科技类场馆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增强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读研究生是参与科研攻关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针对空间信息处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探索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提出从研究生起步阶段加强顶层设计,对研究生选题工作采取若干改进方法。实践证明,介绍的方法能切实提高研究生科研学术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在重大科研任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发展情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雁翔 《科普研究》2015,10(2):51-60
武汉市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技术普及法》,按照中国科协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关于"广泛组织志愿者参与科普工作"的要求,于2003年开始组建中国科普志愿者武汉工作团。自此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各级科协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在队伍构成、运行机制、社会影响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等方式,对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构成、运行机制、社会影响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定量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壮大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对策,并对国内其他地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君  李洋 《科普研究》2014,9(2):66-72
为探索高校疏于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采用自编问卷(含高校教师对科普创作态度问卷和态度内外归因量表)对河南大学17个院系的126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充分肯定科普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同时,认为高校教师有科普的义务,但对于高校教师科普工作开展中的阻力,不同的教师的看法和态度大相径庭,大部分教师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去鼓动高校教师参与,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应通过科普市场化;(2)高校教师科普创作态度偏保守,缺乏对科普概念的理解,此外,影响高校教师科普创作的主要原因是内因,包括社会贡献、兴趣爱好、成就感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高衍超 《科普研究》2014,9(4):85-91
通过对罗尔德·霍夫曼的科普著作《相同与不同》的内容特点进行微观探视,全面地分析了霍夫曼在写作风格、思想旨趣、个人经历等方面对其科普理念的影响,提出从科学教育的维度切入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在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加入科学与人文的元素,从而在源头上为高端科普创作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社区科普的公众需求及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科普的重要性伴随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而日趋凸显。通过对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社区科普需求和满意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社区居民在科普内容、科普渠道、科普载体等方面的观点信息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反映,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思路和策略逐步明晰,将对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钱贵晴 《科普研究》2009,4(4):16-23
从科普的自然属性理解,科普是非学科科学技术教育与传播的集合。作者综合应用脑科学及创新教育理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科普进行研究,提出了“科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来理解科普,并从这一新视角对科普的定义、内涵、属性特征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赵蕾  刘兵 《科普研究》2009,4(4):29-35
调查表明,科学家肖像画在形成学生对科学家及科学的认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介绍了科学家肖像画研究常见的理论方法,运用问卷调研与访谈的方法,从实证角度证实了科学家肖像画在形成小学生对科学家的认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将国外肖像画研究与对国内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进行了比较,试图为科学传播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科学传播实践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社区科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居民客体化"模型实施的结果,因此,科普思想由"居民客体化"向"居民主体化"转变,是从深层次上消解社区科普问题的先决条件。科普思想转变,首先要求科普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转变科普观念,其次要培养社区居民的科普主体意识,最后需要构建信息流通顺畅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李大光  编泽 《科普研究》2009,4(6):10-20
本报告以“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为题发表在皮尔研究中心的网站(http://people-perss.org)上,是皮尔研究中心与美国科促会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的报告。报告结果提示了科学家团体和公众对发展优先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阻碍、媒体的科学家共同体间的关系、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科学家形象的看法等。调查数据对中国科学技术传播领域的同行和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人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潘津  孙志敏 《科普研究》2014,9(1):46-53
本文通过对美国互联网科普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科技传播理念和方式,使科学普及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逐步变为公众与科学家的双向交流互动。公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甚至去发布信息。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科普的重要平台,使得科技传播成为公众的共同事业,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职业。公众既是科技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基于互联网的科普,能够给我国的科普事业带来"介入科技传播的人越来越多、介入欲望越来越强烈、介入能力越来越强大"的良性循环局面。本文还针对我国目前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网络科普的现状,提出了开设"大规模开放式线上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开设"虚拟实验室"、引进和开发科学游戏等具体实施方案,特别对科学游戏在青少年科普方面的作用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