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魏鑫  黄筑艳 《广东化工》2014,(8):194-196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提取随手香中挥发油的效果。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声萃取法提取随手香中挥发油,用气象色谱-质谱(GC-MS)分离鉴定了其成分并测定了各成分相对质量分数。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油提取率为2.92%,分别鉴定出45种化合物,占峰面积的89.8%,其中草蒿脑含量最高;超声萃取法挥发油提取率为1.9%,分别鉴定出60种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0.54%,超声波萃取提取其中卅一烷含量最高。结论 2种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组成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青金桔果皮精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提取青金桔果皮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分析其化学成分,共鉴定出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7.54%,其中,柠檬烯(51.06%)为其主要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技术结合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完成柠檬烯的分离提纯及结构鉴定。分离柠檬烯后的精油再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7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1.14%。本研究为青金桔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芡实和冬葵子油状物,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标准图谱对照确定化合物名称。经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测定各成分的含量。从芡实中分离鉴定了33种化合物;从冬葵子分离鉴定了10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以桂花为原料,采用溶剂提取法,对桂花精油进行提取。经实验所得,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醇三种试剂中,无水乙醇的提取率最高。温度对提取产率影响不大,而提取的时间为5 h比较理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无水乙醇提取的桂花精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从桂花精油中一共鉴定出20种成分,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酸和醇类化合物(约75%),并未见到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下垂白千层枝叶中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鉴定出1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7.46%以上,主要成分为丁香酚甲醚(89.54%),肉桂酸甲酯(4.57%)等。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迎春花花蕾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分析和鉴定,共鉴定出29种化合物。其中3种主要成分分别为二十一烷(相对含量11.73%)、十六烷(相对含量9.61%)和十四烷酸(相对含量9.26%)。  相似文献   

7.
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越南清化肉桂桂皮中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鉴定出1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2%以上,主要成分为反式肉桂醛、玷王巴烯等.  相似文献   

8.
柠檬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柠檬叶中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6.45%以上,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28.69%)、β-蒎烯(19.77%)、香茅醛(16.82%)、桧烯(5.10%)等。  相似文献   

9.
地笋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地笋(Rhezoma Lycopi)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药典方法提取地笋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获得其总离子流图,对各个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共鉴定了57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质量的87.12%。酯类为地笋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质量的49.82%,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质量分数最高,为20.19%。该文较系统地分析鉴定了地笋挥发油成分,为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了参数。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当归干燥根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测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共鉴定出22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含量的98.93%,其中5,7,8-三甲基-二氢香豆素、(E)-3,7-二甲基-1,3,6-辛三烯等化合物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云南腾冲茯苓的挥发油及脂溶性化学成分。通过GC-MS对挥发油及脂溶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从茯苓挥发油中鉴定出36个挥发性化学成分(78.81%),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13个化学成分(94.9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为两部分中共有的化合物。这是首次对茯苓的脂溶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用石油醚萃取了苦石莲的95%乙醇提取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甲酯化后的萃取物和未甲酯化的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25种化合物,苦石莲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烯醛类、烃类及倍半萜类物质,其中所鉴定成分占总流出峰面积的93.082%...  相似文献   

13.
狼毒大戟水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研究狼毒大戟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依次用乙醚、丙酮等不同溶剂对狼毒大戟水提取物进行了萃取,乙醚萃取物真空浓缩后用硅胶柱色谱分离,不同溶剂洗脱,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经质谱、红外和核磁测定,证明3个为萜类,2个为苯乙酮类。石油醚洗脱得到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V(石油醚)∶V(乙醚)=9∶1洗脱得到Jolk inolide A;氯仿洗脱得到3,3′-二乙酰基-4,4′-二甲氧基-2,2,′6,6′-四羟基二苯甲烷;V(氯仿)∶V(乙醚)=8∶1洗脱得到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狼毒乙素)和Jolk inolide B。  相似文献   

14.
卫娜  吕浩然  刘美凤 《广东化工》2012,39(9):99-100
研究决明子降血脂的化学成分,为确定决明子中降血脂有效成分提供依据。对决明子7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分离方法进行分离,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光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并鉴定了4个单体化合物。其中从石油醚部位获得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橙黄决明素(Aurantio-obtusin,Ⅲ)和钝叶素(Obtusifolin,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灯盏花开发利用时制定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灯盏花石油醚部分的化学成分.鏊定出灯盏花石油醚提取部分中5个化合物,分别为灯盏乙素、黄芩苷、芹菜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山矾碱或阿西米罗宾.为进一步研究灯盏花的活性成分及开发其药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云南丽江栽培玛咖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丽江栽培玛咖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技术进行分析,总共鉴定出90个挥发性成分。石油醚浸出部分的挥发性主成分为t-丁基苄醚(26.00%)、N-苄基-乙酰胺(23.47%)和苯二甲酸己辛酯(23.49%);水蒸气蒸馏的油相部分挥发性主成分为2-甲基苯异腈(81.80%);水蒸气蒸馏水相乙醚萃取部分的挥发性主成分为苯腈(56.29%)、甲氧基乙醛(10.35%)。而主成分N-苄基-乙酰胺可以作为丽江栽培玛咖中石油醚提取的特征成分,作为质量控制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7.
蓝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乙醚为溶剂提取云南产蓝桉干叶的挥发油,经气相-质谱联用仪分析,得到57种组分,确定了其中54个化合物的结构,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68.61%),α-蒎烯(10.24%),别香橙烯(5.27%),乙酸松油酯(4.05%),香橙烯(1.45%),(-)-蓝桉醇(1.26%),α-松油醇(1.02%)等。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所鉴定成分占总馏出峰面积的99.69%。  相似文献   

18.
采用3种溶剂对桉树叶片进行加热回流提取,分别采用喷雾法和浸渍法测定提取物对鳞翅目害虫黏虫、半翅目害虫蚜虫及蜱螨目害虫朱砂叶螨生物活性。在初筛的基础上,对甲醇、丙酮和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烟蚜复筛及温室盆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提取物对黏虫及朱砂叶螨在10000mg/L的浓度均未表现出杀虫活性,甲醇、丙酮和石油醚提取物对蚜虫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杀活性,对烟蚜的LC_(50)值分别为4 644.61、4 276.94、507.47 mg/L,其中石油醚提取物表现出了较高的生物活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温室盆栽验证试验,发现药后7 d,10000 mg/L的石油醚提取物对烟蚜的防效达到80.31%,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白藓皮中活性物质梣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梣酮是白藓皮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采用ρ〔Ca(OH)2〕=100 g/L的石灰乳润湿药材,石油醚回流提取,浸膏用甲醇和石油醚分离,甲醇重结晶;V(环己烷)∶V(乙酸乙酯)=3∶2作洗脱剂,柱色谱进一步纯化,得无色针状结晶;经HPLC1、HNMR和13CNMR检测为梣酮。由该工艺获得的梣酮收率达到94.7%,且经小叶碟添加法活性测试证实,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在w(梣酮)=0.21%时,其72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0.4%和95.2%。该提取分离工艺已于2008年1月24日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明专利"梣酮的新用途及梣酮水剂杀虫剂"(申请号20081001751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