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灌浆材料的最新发展(一)超细灌浆水泥近期由日本发明了一种超细灌浆水泥(简称MC),它的比表面积约为8,000厘米~2/克,平均颗粒直径为4微米,最大粒径约为10微  相似文献   

2.
《人民黄河》2016,(7):92-94
针对胶凝砂砾石材料水泥用量少、粉煤灰掺量多的特点,研究低水泥用量和粉煤灰掺量对材料前期、后期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水泥用量、粉煤灰掺量和不同龄期的胶凝砂砾石材料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不同胶凝材料用量下的强度区间,以及粉煤灰的最优掺量和粉煤灰掺量对材料后期强度的影响规律等。水泥用量每增加10 kg/m3,材料抗压强度可提高15%~20%。粉煤灰掺量占胶凝材料总量(水泥+粉煤灰)的50%为最优掺量,此时强度出现峰值;掺量占胶凝材料总量(水泥+粉煤灰)的40%左右为经济掺量,即掺入粉煤灰提高材料强度的效率最高。在胶凝砂砾石材料中,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对其抗压强度有提高作用,其中对前期(28 d)强度影响较小;粉煤灰用量每增加10 kg/m3,后期(90 d)强度提高幅度为5%~18%,其影响随着砂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中碎石的最大粒径与水泥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成分中的碎石,粒径范围为5-50 mm。碎石粒径的大小与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多少有一定的关系。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是影响混凝土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通过实验室配合比计算水泥用量,可以求出不同粒径的碎石大小情况下水泥用量的多少。 以梁混凝土C20为例,混凝土强  相似文献   

4.
郑州引黄灌溉龙湖调蓄工程出口4~#控制闸采用拱形闸门,横向布置为3孔闸室,闸室每孔净宽24 m,闸底板全宽100 m,闸室长30 m。闸基位于第(4)层细砂上,存在闸基渗透稳定问题和地震液化问题及不均匀沉降问题,处理方式采用地下连续墙封围+水泥土搅拌桩处理法,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消除了地震液化,其承载力特征值、最大沉降量及相临区沉降差均满足设计要求;复合地基渗透系数1.00×10~(-5)cm/s,具微透水性。证明该出口控制闸地基处理是合理可行的;其经验可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浑浊带枯季悬沙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语  何青  张迨  郭超 《泥沙研究》2016,(1):24-30
根据2011年长江口浑浊带枯季悬沙粒度的实测数据分析,发现浑浊带悬沙粒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同时探讨了近20年的粒度变化过程。浑浊带粒度受动力驱动,大潮垂向分布差异显著且粒径较大,中值粒径表层在7μm左右,中层在10~20μm之间,底层在10~25μm之间;小潮期间垂线分布比较均匀且粒径较小,表中底三层中值粒径分布均在3~6μm之间,中值粒径沿水深的垂向分布梯度很小。浑浊带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在:浑浊带核心区域,大潮悬沙粒度中约含有30%黏土,70%粉砂,砂含量较少,砂比例垂向上呈增加趋势;核心区悬沙粒度三组分沿水深的分布在大小潮两个时段变化幅度较大,而浑浊带外缘粒度随潮动力的变化幅度不明显。近20~30年间,浑浊带区域的悬沙粒度中值粒径经历了"小-大-小"的变化过程,三组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先粗化再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南四湖湖西大堤是一级堤防, 上级湖设计防洪水位 37 5m, 堤顶高程 40 30m, 原为五、六十年代填筑, 由于堤身土质松疏, 质量不均, 堤基存在渗透变形等问题, 需进行加固处理。设计采用水泥土薄墙进行截渗加固, 墙厚220~285mm, 截渗墙进入不透水层 1 0m, 水泥掺入比为 12%, 经现场注水试验、室内渗透试验, 墙体渗透系数为2×10-7~1 6×10-6 cm/s, 破坏比降大于 300, 满足设计要求, 经开挖验证, 墙体完整搅拌均匀,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由于基岩中存在较多的细小裂隙,普通水泥浆材的粒径过大,难以填充到这些细小裂隙中.为了更好地达到加强帷幕灌浆的效果,进行了超细水泥灌浆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细小裂隙采用超细水泥灌浆材料,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宏观观测与微观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掺矿渣粉与粉煤灰水泥基材料抗侵蚀性能的差异进行研究。通过测定掺矿渣粉与粉煤灰胶砂试件的抗蚀系数来判断其抗侵蚀性能,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微观测试手段分析矿渣粉与粉煤灰改善水泥基材料抗侵蚀性能差异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矿渣粉与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抗侵蚀性能的改善效果主要与自身活性矿物含量、火山灰活性及侵蚀溶液的SO_4~(2-)浓度有关。侵蚀前,矿渣粉的火山灰反应程度远高于粉煤灰,对水泥基材料抗侵蚀性能的改善效果较好。SO_4~(2-)浓度≤4 000 mg/L时,矿渣粉更易析出活性Al~(3+),会加速钙矾石生成,掺矿渣粉水泥基材料抗侵蚀性能相对较差。SO_4~(2-)浓度≥8 000 mg/L时,掺矿渣粉水泥基材料中钙矾石与石膏生成量均少于掺粉煤灰水泥基材料,抗侵蚀性能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砼变形缝的防渗使用土工膜材料,在国内尚无先例。本文介绍对土工膜及其与砼胶接的胶粘剂选择和试验研究。土工膜的选择试验结果表明,PVC_2土工膜的抗拉强度大于6kN/m,伸长率大于140%,渗透系数达10~(-10)m/s级,均满足技术合同要求,且价格便宜,工程可以采用此种材料。氯丁橡胶布的抗拉强度大于20kN/m,伸长率大于10%,渗透系数达10~(-10)m/s级。除伸长率外,其它均满足技术合同要求,由于其抗拉强度较高,在采用相适应的安装工艺时,可考虑采用。胶接试验结果表明,PVC_2与PVC_2胶接应采用南科院自配PVC胶粘剂,工程应用时,搭接长度为40mm氯丁橡胶布与氯丁橡胶布的胶接应采用氯丁橡胶类胶粘剂,工程应用时,搭接长度为60mm。土工膜与老砼的胶粘强度大于2.0MPa,与新鲜砼的胶粘强度大于0.8MPa,胶接面的渗透系数均小于1.0×10~(-4)m/s,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的水利施工过程中,遇到很多砂砾石地基灌浆工程,在这里介绍几种施工方法。并不是所有的软土地基都适合灌浆,所以首先要对软土基进行可灌性判断;砂砾石的可灌性是指砂砾石地层能否接受灌浆材料灌入的一种特性。它是决定灌浆效果的先决条件。砂砾石地基的可灌性主要取决于底层的颗粒级配、灌浆材料的细度、灌浆的压力和灌浆工艺等因素。一般常用以几种指标衡量砂砾石地基的可灌性。1可灌比MM=D15/d85(1)式中D15为砂砾石层的颗粒级配曲线上含量为15%的粒径,mm;d85为灌注材料的颗粒级配曲线上含量为85%的粒径,mm。一般可灌比值M≥5~10。分析时还应考虑到地层颗粒<0·1 mm的含量及地层的渗透系数。2可灌性的判断用砂砾石层的有效粒径D10或渗透系数K判断其可灌性。渗透系数与有效粒径之间存在着下列关系:K=aD10(2)式中K为渗透系数,m/s;D10为有效粒径,cm;a为系数。一般认为,渗透系数K>3×10-4m/s的地层具有可灌性。砂砾石层的不均匀系数为:n=D60/D10(3)式中D60和D10为砂砾石层的颗粒级配曲线上含量为60%和10%的粒径,mm。不均匀系数反映了砂砾石层中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可供研究...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细化了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测定方法,采用配水试验得出不同磷浓度与对应浓度下生长的P17菌最大菌落数N_(max)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试验测定的MAP产率系数为1.10×10~9CFU/μg PO_4~(3-)-P,MAP测定适用范围为0.5~10μg/L(以PO_4~(3-)-P计)。经过分析提出MAP测定可以用第3,4天的P17菌落数最大值代替最大菌落数N_(max),减少了MAP测定工作量。对某市给水处理工艺和配水管网中MAP占总磷的百分比分析表明,微生物可利用磷与总磷并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2.
灌浆水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灌浆水泥是为适应灌浆工程使用而研制的,它的组成、性能都与常用的水泥不同。本文包括该种水泥组成的研究、浆材特性、应用工艺的研究以及模拟灌浆效果。试验研究表明,灌浆水泥最大粒径为40μm,具有较高的细度;浆液稳定性好;流动性得以改善;硬化后结石具有微膨胀性等优越性能。鉴于它所具有的特性,提出了最佳应用工艺。模拟灌浆表明,它比普通水泥具有更好的灌浆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江都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迁建工程是为保证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水质的治污工程。工程设计遵循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三先三后"的原则,建设一座规范的垃圾处理场,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采用粘土坝下设深层搅拌水泥土墙,平均深度7.5m,深入(5)层粉质粘土层2.5m。桩径600mm,中心距450mm;水泥掺入比为15%;工程量6000m3左右;设计防渗体结构渗透系数小于A(A=1-9)×10-7cm/s。  相似文献   

14.
大坝影响下长江干流悬沙粒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坝运行显著改变河流泥沙通量及组成,收集并分析了长江干流石鼓至徐六泾河段多年悬沙粒度资料(1987-2019年),并重点分析了宜昌、九江和徐六泾代表站悬沙组分变化规律.发现2003年长江干流水库群陆续投入运行以来,长江上游悬沙多年平均中值粒径从20μm减小到10 μm;而中下游悬沙多年平均中值粒径从10μm增至15μm...  相似文献   

15.
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与浮泥形成现场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2006年枯(2月)和洪(8月)季利用较先进又较实用的现场观测仪器,对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浮泥体及变化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动力因子进行了现场现测,获得一批最新原始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显示:长江河口悬沙主要来源于长江流域的细颗粒冲泻质,小于32μm的细颗粒泥沙占80%以上,悬沙单颗粒粒径均值为3.6~6.8μm.在洪季流域来沙集中期,悬沙颗粒较细,均值为3.6~5.5μm,而枯季流域来沙少,悬沙颗粒略粗,均值为5.9~6.8μm;长江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环境良好,实测平均絮凝颗粒粒径为61.5μm,是分散单颗粒粒径的10倍多,最小絮凝颗粒粒径为27.4μm,最大为107μm,最大絮凝颗粒出现在0.4~0.7m/s的中等流速时段.在盐水到达的上界线徐六泾区域实测絮凝颗粒粒径相对较小,均值为32.6~60.4μm,而南北槽最大浑浊带区域絮凝颗粒粒径最大,均值为57.3~79.2μm,实测洪季絮凝颗粒粒径比枯季大,洪季均值为60.4~79.2μm,枯季均值为42.5~66.6μm.此外,长江河口浮泥发育与细颗粒泥沙絮凝快速沉降有关,而最大浮泥层常常发生在最大絮凝颗粒粒径出现的后期时段,故长江河口细颗粒絮凝沉降是浮泥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水泥-锂渣浆体的水化程度, 采用高温煅烧法测试各龄期的化学结合水, 结果发现:水泥-锂渣浆体的化学结合水量随龄期的延长而增加, 水化3 d和7 d时能达到水化90 d时的60%和80%。高温养护、碱激发、高温和碱激发均能提高锂渣复合水泥基材料早期的化学结合水量, 最高可达3~4倍, 提高的幅度依次为碱激发和高温养护>碱激发>高温养护>标准养护。高温和复合环境养护也能提高水泥的水化程度, 1~28 d内, 锂渣掺量在40%以内时, 水泥水化程度相对指数(ψ值)均大于1;掺量为60%时, ψ值均小于1。综上, 高温养护、碱激发、高温和碱激发均能提高锂渣和水泥的水化程度, 高温和碱激发复合作用时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8-2014年逐月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在长江口徐六泾的定点观测数据,分析了河口控制站徐六泾的悬沙絮凝特性,研究给出絮团粒径与有效密度及沉速的关系。统计表明絮团平均粒径变化范围20~120μm,比分散颗粒中值粒径(平均5.3μm)大一到两个数量级。絮团的分形维数主要在1.8~2.4,有效密度变化范围70~600kg/m~3,其随絮团增大呈减小趋势。洪枯季对比表明,洪季絮团沉降速度比枯季大18%,平均沉速分别为0.26mm/s和0.22mm/s,比以往估算得到的长江口浑浊带絮团沉速小。由此说明为更好认识流域到河口的泥沙输运过程,有必要针对长江河口不同区域进行分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将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应用于中小型水库,尤其对在漂卵石地层中构筑防渗墙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新疆塔斯特水库进了生产性试验,该水库坝址漂卵石含量高、粒径大,含量为70%,大粒径为50-80cm,最大漂石达100cm,根据坝址特点采用旋转喷射,所形成的旋喷桩体及防渗墙结构比较密实,胶结性能良好,外形尺寸达到了设计标准,渗透系数可小于A×10~(-6)cm/s,平均抗压强度为2.73 M Pa,水泥含量250kg/m~2,估算造价510元/m~2通过对试验段的开挖及岩心检测,其中较大较深的凹穴、蜂窝、死角等缺陷率小于5%。试验表明在漂卵石强透水地层用高压喷射灌浆技术构筑防渗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压汞法(MIP)、扫描电镜分析(SEM)等现代测试技术与方法对水泥-凝灰岩-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微观结构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凝灰岩的掺入使得硬化浆体中引入了长石、水云母及低温型石英(α-SiO2)等晶相物质,其余水化产物与纯水泥样品基本相同;含有凝灰岩的水泥硬化浆体中Ca(OH)2含量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水泥-粉煤灰二元胶凝体系;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孔隙率逐渐降低,孔径逐步得到细化,到水化180 d时,各样品中最可几孔径的分布主要集中在4.5~50 nm,浆体结构朝着对耐久性有利的方向发展;凝灰岩颗粒特殊形貌引起的形态效应和微集料填充作用在水化初期显得较为明显;相比于同掺量情况下的单掺粉煤灰体系和单掺凝灰岩体系,水泥-凝灰岩-粉煤灰三元胶凝体系的水化产物较多,越来越多的凝灰岩和水泥的水化产物包裹粉煤灰球形颗粒,并逐渐形成整体,整个浆体微观结构结合紧密。  相似文献   

20.
超细水泥(简称MC)是极细水泥颗粒组成的无机灌浆材料。超细水泥灌浆对地下水无污染,其浆液有极好的渗入性,结石的耐久性也很好,可以单液灌注,作为大坝基础和建筑物地基加固灌浆之用;也可与硅酸钠混合双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