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勘探成本中,野外资料采集的成本占80%的比重。传统的地震勘探工作量采用“千米”与“平方千米”作计量单位,无法合理准确反映地震施工的工程量,因而其成本分析也几近空白。为此,根据某油田8年间的地震勘探采集成本数据,引入“点次”的计量单位,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近年来地震勘探工作量增加,单位成本下降。同时,还分析了地震勘探采集中测量、钻井等单项工程量度成本。  相似文献   

2.
3.
蒲正伟  王秀川 《勘探家》1998,3(1):43-46
冀东油田老爷庙地区地震工作始于1976年。由于目的层反射弱、多次波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为此二次三维集时选择了近似全三维的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在准噶尔盆地开展了以大面元区带三维为主的一次三维地震勘探,旨在寻找大中型构造油气藏,成效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勘探目标向岩性-地层型油气藏转换,一次三维精度不足的缺陷逐渐显现,为此,在地质评价非常高的一次三维覆盖区开展了二次三维地震勘探.二次三维地震勘探突出应用了5项技术措施,即宽方位角观测与束间耦合,常规面元或小面元采集,地表相对潮湿季节施工,根据表层条件优选激发参数和应用中高频检波器接受与炮检联合组合.在厚沙漠区,二次三维资料主频比一次三维高15~20 Hz,达到45~50 Hz,其信噪比、保真度也有很大提高.对小断裂、不整合面、尖灭点和砂体的地震反射成像清晰度明显提高,岩性圈闭识别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略回顾油气地震勘探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地震法是油气勘探“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着更复杂的构造、地层和岩性多种类型油气勘查任务。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油气地震勘探存在很大潜力。因此,首先要在认识上解决充分发挥地震法寻找油气的作用问题和充分的进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问题。文中举出找礁块油藏实例来说明解决上述认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冀东油田老爷庙地区地震工作始于1976年。由于目的层反射弱、多次波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为此二次三维采集时选择了近似全三维的观测系统;采取检波器下井单点接收,中密中爆速炸药激发;科学合理的现场设计,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及严密的施工使得所采集资料的覆盖次数、偏移距、方位角分布基本均匀,保证了高质量的剖面。  相似文献   

7.
8.
以已有的地震、地质数据分析为出发点,以保护有效信号、衰减噪音为中心,探讨如何有效地确定三维施工的基本参数,在获取高品质地震资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勘探费用。  相似文献   

9.
在海底电缆地震勘探中,检波器的二次定位技术十分重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三个炮点集中分布、两个炮点集中分布、三个炮点近于-条直线分布及三个炮点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并与检波点构成正四面体等四种炮点分布类型的初至距离、炮点坐标误差对检波点定位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前三种炮点分布类型在炮点坐标和初至距离存在微小误差时,对检波点定位精度的影响很大,其中初至距离误差的影响远大于炮点坐标误差;对于最后-种炮点分布类型,不论初至距离误差还是炮点坐标误差,对检波点定位精度的影响都很小。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文中提出了近正四面体定位技术,并建立了计算方法、选点原则和评价标准。近正四面体定位技术的核心思想是:按-定方法从众多的炮、检组合中优选出最接近正四面体组合进行计算,舍去偏离正四面体程度大的组合,将优选值再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波点定位精度。文中方法的实现简单,计算量小,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模型分析和海上三维地震勘探二次定位实例均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自1927年地震勘探成为一种常规勘探方法以来,地震勘探技术始终处于不断改进之中。特别是在近20年,伴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已从模拟发展到数字、从最初的一维发展到现在的三维乃至四维、从单分量接收到多分量接收、从地面勘探到立体勘探、从简单的构造勘探到寻找隐蔽岩性油气藏,如今地震勘探方法不仅可用于勘探复杂地区(领域)的油气藏,而且正向油气的开发领域渗透和拓展。本文以胜利油田40年地震勘探历程为线索,阐述了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油田储量增长的关系,强调为适应勘探目标日趋复杂的形势,促进油气储量的持续增长,必须进一步大力发展地震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1.
何国信 《石油仪器》1991,5(3):125-129
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简称西仪总厂)是我国石油勘探仪器研究和制造基地。为了使石油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读者了解西仪总厂地震勘探仪器及其配套产品的发展情况、制造工艺技术、引进技术、人才合作开发新产品及产品可靠性水平,本刊登出该厂总工程师何国信同志于1991年3月29日在西安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物探装备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摘要(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12.
东部老区二次三维地震勘探的意义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油田全区基本覆盖了三维地震勘探,其中白庙地区的三维资料是1987年采集的。由于该区地表条件复杂,地下小断层发育、岩性变化快、目的层埋藏深,虽经多次处理,仍不清楚该区的油气成藏规律。为此在2001年冬至2002年春重新在该区开展一次三维地震勘探。在采集方法上采用可变面元三维观测系统,在资料处理上采用高保真度处理,在地震资料解释中采用高精度综合层位标定、地震正演分析、相干体分析、可视化等先进解释技术,所以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有了明显提高,为岩性反演、属性分析和储层预测提供了条件。本次在白庙地区开展的二次三维地震勘探见效快、投资周期短,可望为老油区资源挖潜、产能建设提供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3.
关于点爆炸震源产生的地震子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弹塑怀理论对眯爆炸震源邻域进行理论分析,导出了水更符合实际的奶缩球腔激发瞬时震源的应力边界条件。在此边界条件下求解波动方程的定解问题,获得了地震子波的解析解,这一理论地震子波罗好地解释了地震勘探中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子波特性,从而改善了对雷顾子波形成机制的认识。该成本不仅对地震勘探有实用价值,而且对处理其它形成的瞬时震源问题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成熟油田区现有三维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局部复杂目标精细勘探需求。为了提高针对富油凹陷局部复杂勘探目标的地震资料品质,充分发挥物探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本文提出2.5次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综合考虑了在该类地区实施全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所需设备及施工效率和费用等难题。该技术是在以往三维勘探的基础上,针对难以落实的潜在有利目标区,采取"拼接方位角、增大横纵比、加密采样点、互补炮检距"等四条技术措施进行目标采集和多期次地震数据融合处理,达到全方位高密度均匀采样的目的。在冀中探区推广应用该套技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石油系统目前在地震成本的投资与成本对比方面,使用的千米与平方千米这个计价单位,反映不出单位长度或面积中数据点的多少及每个点接收数据次数的多少,即反映不出地震勘探的工程量。提出把地震勘探中数据点个数与每个点接收数据的次数称为地震工程的工程量,其计价单位为“点次”;讨论单位长度或面积中“点次”的计算、点次与单位造价变化的关系,以及具体工程中地震工程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17.
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老油区二次勘探的关键技术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曲寿利 《石油物探》2006,45(6):557-562
随着老油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勘探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概括而言,老油区勘探开发面临的难点表现在①勘探目的层埋藏深;②勘探对象多为小断块、小幅度构造和隐性岩性圈闭;③油气藏多为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藏;④单元储量规模小等方面。当前的地震资料精度不能满足老油田勘探开发的需求,成为制约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新一代地震技术——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这对提高老油区勘探开发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介绍了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及其实现方法,分析了实施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关键问题,给出了国内外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实例,展示了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良好应用效果和应用潜力,证明了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是老油区二次勘探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发育505个沉积盆地,沉积岩面积约670km^2。目前,已在79个盆地获得油气发现,其中,获得工业油气流的盆地有32个。  相似文献   

19.
操柏  赵鸿儒 《石油仪器》1994,8(3):125-127
通常,单波(纵波)地震勘探难以解决非均匀介质地层、各向异性及食油气情况等复杂的地质问题。为了直接探测地下介质的岩性,提高薄层分辨率和提高地震解释的可靠程度,并结合岩性分析进行直接找油,必须要摆脱几何地震学的束缚。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即不仅要研究纵波,而且要研究横波、管波、首波、面波、多次波和多次转换波等,人们注意到多种波型的观测和发展了多波勘探。由此,对采集系统将提出一些新的要求,通过深入研究和试验,实现多波勘探必将对我国石油勘探和寻找新的石油储量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地震勘探钻井监督简称井监,是石油物探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操作岗位,负责监督钻井深度、炮井质量,常常兼职包药工的工作,涉及民爆物品管理使用,是钻井属地的安全主管,其工作直接影响生产安全和野外资料采集质量。对钻井监督进行岗位培训应该科学有效,规范安全操作,减少自选自创操作,根据不同的施工环境给出相应的HSE作业指导书,以保证生产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