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单位2套遗产保护体系中,许多遗产的文化景规价值日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远未形成体系.简要追溯了文化景脱遗产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提出景观文化是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保护的突破口,并在分析中国文化景观保护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对景观文化要素及其载体的分析,结合跨学科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对有物质载体的文化、非物质的文化以及自然三者进行综合的保护、修复和展示.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中国2011年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类型遗产,是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的作品,是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内容是"突出普遍价值"的研究与阐述,主要包括价值主题与世界遗产标准分析、对比研究、遗产价值承载要素分析、完整性与真实性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历史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在持续上升,保护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这为风景园林师提供了许多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同时,这一领域也尤其需要风景园林行业的介入,因为它是历史、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的融合.从美国历史景观保护的演变、人类学景观保护、乡土景观保护、景观保护中的遗产和自然系统以及与景观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的关联等方面阐述了这一道理,并介绍了乔治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做的相关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4.
在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列为世界遗产的新类型,它代表了"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以"九华山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总结九华山的风景资源要素特征,并通过与不同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对比,对比分析出九华山的文化景观价值,论证其具有的世界遗产的价值禀赋。  相似文献   

5.
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及保护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化景观——填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空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世界遗产国际动向的分析为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制定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提供新视野。通过对世界遗产公约的认识回顾,阐述其理论和实践中遗存的西方文化背景,以及自然和文化分离的历史和文化局限性。指出文化景观不仅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类别,而且也作为整体的遗产保护方法论,为弥合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之间的裂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阐明了中国作为文化景观大国的现时机遇、潜在贡献及国家遗产预备名单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7.
金一  严国泰 《中国园林》2015,(3):106-109
随着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演变,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引领当前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重要理论依据。首先从可持续概念与内涵出发,探索影响文化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再论证社区在文化景观遗产可持续中的重要性以及所承载的责任,指出保障社区利益是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遗产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意愿和为社区争取权益的有效机制,是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结合我国文化景观遗产在社区参与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武当山是中国重要的道教圣地,园林营建活动历史悠久、空间广袤、建造技术精湛,达到了皇家所要求的宏伟、威严和道教所追求的玄妙、超然,是人文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本文通过对世界遗产武当山文化景观的概述,认为武当山是人类文化的见证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典范,也是我们建设山地人居环境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遗产公约和突出的普遍价值观念谈起,探讨了今日多变性的世界对世界遗产地产生的重大影响.在过去的15年,中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游客量既对遗产地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遗产保护的机会.在保护遗产的同时,为游客营造高质量的体验机会,是目前世界遗产地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控制游客量对遗产地的影响也是另-个...  相似文献   

10.
韩锋 《中国园林》2019,35(4):47
从最近ICOMOS大会世界遗产热点"文化自然之旅"着眼,回溯世界遗产的文化与自然保护发展历程的主要节点,厘清自然文化之旅的历史脉络,助益遗产保护者透彻理解今天国际文件的背景及其重要性,指出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是国际社会一直努力的方向,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景观,尤其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对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大的价值,应该成为国际"文化自然之旅"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1.
张昕  陈捷 《华中建筑》2011,(10):156-159
世界文化遗产地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该地区长久以来形成了服务于周边佛教寺院群的诸多匠作门类.典型者如石作,在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均属首屈一指.此类技艺既是现有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文化遗产地风土特色的保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该文首先通过动态的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初步理清出五台山...  相似文献   

12.
彭华 《风景园林》2012,(1):63-67
2010年8月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在中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丹霞地貌获得了国际认可,填补了世界遗产在地貌类型上的空白.在中国丹霞申报阶段,规划提出6省组建“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委...  相似文献   

13.
文化景观是美国的一种重要的国家文化资产类型。为了使其更符合国家遗产登录制度的要求,国家公园管理局规定只有历史性案观才能被视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主要文化特征要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要与美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设计倾向或是考古遗址有重要关联。围绕其遗产登录过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遗产认定方法。本文从遗产判别、评价与登录三个过程出发,对文化景观遗产认定过程中各步骤的重点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指出了在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的认定工作中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九寨沟在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长期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其经验获得国内外的普遍认同。与此同时,日益增长的游客规模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威胁,逐渐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九寨沟的使命之一,在游客容量测算中应予以充分考虑,这在游客规模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尤显重要。但是目前传统的游客容量测算中却没有涉及生物多样性容量,而且由于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和相关知识不充分,生物多样性容量也难以进行测算。因此,需要在下一步有针对性地积累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将其结果纳入游客容量测算中,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执行以监测为基础的游客容量适应性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五岳"源于中国的封禅和祭祀文化,作为中国山岳崇拜"、五行"学说"、大一统"观念等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物化代表,其自古而今都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重要的世界遗产价值。它为已经消逝的中国皇家文化传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并且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五岳"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摩崖石刻代表了人类创造性的杰作,其佛塔建筑作为中国砖石建筑最早和最杰出的范例,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艺术和技术水平;元代观星台则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范例。在具有世界级文化遗产价值的同时,"中国五岳"还展示了非凡的天然美景,同时也是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最佳记录,具有世界级的自然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朱育帆 《中国园林》2007,23(11):33-40
文化传承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性命题,尤其对于非主流文化而言,风景园林行业同样要面对这个困惑。明确提出了风景园林学设计学领域由"并置""转置"和"介置"构成的"三置论"设计理论体系学说,并通过对"三置"的概念、特性、原理、类型的界定及其相互关联的探讨,同时结合案例研究(CaseStudy)加以系统全面地剖析和阐释,试图建立一套专业设计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以期为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创作中应对文化传承问题提供有益的坐标参照系。  相似文献   

17.
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有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俞孔坚 《中国园林》2004,20(11):68-70
二战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世界遗产保护运动蓬勃发展.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本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世界遗产概念被中国学者和主管部门接受后,世界遗产的内涵和随之而来的所在国的责任也日益被我们所认识.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管理世界遗产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再次面临了挑战.这对中国故有的体制和观念意味着什么?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认识应该走出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的局限;应该从"死的"和孤立的"点"走向"活的"和联系的完整的文化景观和自然系统网络;应该从片面的、不平衡的封建帝王和贵族的壮丽和辉煌,走向更全面的、反映中国文明历程中独特的人民与土地关系的文化景观.相应地,我国遗产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观念和方法也应进行全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