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缪士毅 《烹调知识》2012,(10):10-10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而吃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糕,一种用稻、黍等米粉蒸制而成的食点,源于上古,《周礼》中的"糗饵"即为出现较早的糕点食品。重阳食糕,古已有之,隋朝杜公瞻注《楚荆岁时记》云:重阳"今北人亦重阳节,佩莱萸,食饵(糕),饮菊花酒。"唐代重阳食糕  相似文献   

2.
张莉莉 《食品指南》2009,(10):52-54
丹桂飘香,天高气爽,九九重阳,岁岁登高。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赏菊、插菜萸、喝菊花酒外,依照中国人的食文化,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吃,蒸九重粟糕,做一桌好菜,借着醇香的菊花酒,与家人朋友过一个其乐融融的重阳节。  相似文献   

3.
九九又重阳.古人以“六”为阴数,以“九”为阳数,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重合,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作“重阳”,也称“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荣也被逐出宫,嫁给一个贫民作妻子.时间一长,贾女就将宫中的一些习俗传到了民间:每年的九月初大,皇宫里的人都要佩茱萸、食蓬饵(菊花糕)、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明代的皇帝在重阳节这一天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这些风俗以后代代相传,渐渐在民间就形成了重阳节登高、赏菊、吃蟹、做菊花糕、喝菊花酒、插…  相似文献   

4.
张正修 《烹调知识》2013,(10):12-13
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大吉的日子。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多姿多彩,出游登高、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相似文献   

5.
重阳侃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重九”。《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齐人月令》中载:“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金秋九月,正是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登高远眺的好季节,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老人节”。  相似文献   

6.
重阳糕四例     
“仲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我国素有佩茱萸登高吃花糕、饮菊花酒的习俗。各地的花糕各具特色,有用糖果做的,有发面垒果蒸的,有用糯米、黄米捣成的,现介绍数则如下: 一、重阳糕 主料:糯米粉850克、粳米粉1.2公斤,白糖250克,熬好的白糖油500  相似文献   

7.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就有了重阳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代,更有了官民登高并且食重阳糕的风俗,不过民俗常因地区与时令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的意义。重阳节时有出游登高、插茱萸、放风筝、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相似文献   

8.
重阳糕     
“重阳糕”是江南传统糕点之一.每年逢到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当人们美滋滋地品尝着那插着五彩小纸旗的香甜松糯的重阳糕时,怎么会想到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古代,在江南的青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一天,户主在屋前遇到一位气势不凡的白首老者.老者对他说,九九重阳这一日人们必有灾  相似文献   

9.
钱国宏 《烹调知识》2013,(12):57-57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伴随着秋菊的脉脉绽放,重阳节来到了满乡。每逢重阳节,满族人家家要吃"重阳糕"。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妻子的叔叔是满族人。重阳节前夕,应老人家之邀,我去满乡过节,品尝当地民族美食"重阳糕"。"厄其克"(满语:婶子)是屯中有名的美食家,她的面食手艺享誉十里八村。满族的"重阳糕"以"菊花糕"为主,辅以"淋浆糕"和"发糕"。厄其克早早地和好了一大盆面,那面加入了糖酥,既洁白又松软,散发着甜甜的清香,同时备好了各种果仁、葡萄干、  相似文献   

10.
快哉风 《四川烹饪》2009,(11):54-54
满乡吃重阳糕 每逢重阳节.满族人家就会吃重阳糕,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妻子的叔叔是满族人,重阳节前。应他老人家之邀.我去辽宁鞍山岫岩满乡过节,品尝当地的民族美食重阳糕。“厄其克”(满语:婶子)是屯中有名的美食家,她的面食手艺享誉附近十里八村。满族的重阳糕以菊花糕为主.辅以淋浆糕和发糕。“厄其克”早早地和好一大盆面.面里加了糖酥,同时备好各种果仁、葡萄干、山楂泥、青红丝等。  相似文献   

11.
正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伴随着秋菊的脉脉绽放,重阳节来到了满乡。每逢重阳节,满族人家家要吃"重阳糕"。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妻子的叔叔是满族人。重阳节前夕,应老人家之邀,我去满乡过节,品尝当地民族美食"重阳糕"。"厄其克"(满语:婶子)是屯中有名的美食家,她的面食手艺享誉十里八村。满族的重阳糕以"菊花糕"为主,辅以"淋浆糕"和"发糕"。厄其克早早地和好了一大盆面,那面加入了糖酥,既洁白又松软,散发着甜甜的清香,同时备  相似文献   

12.
李盛仙 《美食》2004,(5):25-25
农历九月初九,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民间素有吃糕的习俗,因“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图个吉利,各地风味名糕众多,略辑一二:  相似文献   

13.
重阳话养生     
莲琪  潘铭  小风 《食品与药品》2011,(10):74-75
农历九月九,重阳佳节,天高云淡,菊桂飘香,携一家老小登高望远,饱览秋色,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早在东汉时期,重阳就已成为一个节日,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使得这个传统节日份外热闹。自1989年起,我国政府又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爱老、养生保健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人们称其为“重阳”。自古以来,我国民间都有在“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重九日家有大祸,其师费长房未卜先知,令其携家眷,各带装茱萸的彩袋,离家登高躲避。桓景照办以后,才使全家幸免于难。于是就有了重九登高的习俗,后演变为户户插茱萸,家家都吃糕。魏晋时重阳糕名“蓬饵”,是以黍米或秫米制成。晋代的《玉烛宝典》载:因此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因以作糕。至宋代时,重阳…  相似文献   

15.
王赛时 《烹调知识》1999,(10):32-33
我国古代的节令活动往往与饮酒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为耀眼的是重阳节的菊花酒。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时值秋高气爽,万菊盛开,人们在登高赏菊的同时,还要尽情地饮用菊花酒,从而形成了传统的节令风习。菊花酒也成为我国酒界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据史籍记载,菊花酒起源于  相似文献   

16.
菊花酒史话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茱萸赐朝大,难得一枝来。”这是杜甫的一首《九日诗》,诗描写了唐朝宫中重阳节赐菊花酒、佩茱萸的宫俗,也反映出重阳节饮菊花酒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仪。  相似文献   

17.
张镛 《烹调知识》2004,(8):25-25
海棠糕、梅花糕,多美的名字,它与苏州这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充满着诗情画意。海棠糕、梅花糕其实它不是糕,它是苏州民间食摊上有名的面食甜点,现做,现卖,现品,用料、制作都相当考究,风味别饶。  相似文献   

18.
茄子不仅是蔬菜,还可以做成“茄子酒”.夏末秋初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中秋节、重阳节接踵而来,宾朋相聚,把酒临风,围桌谈心,不亦乐乎.此刻如能饮用茄子酒还可起到清热解毒、杀菌防癌、降胆固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范靖国 《烹调知识》2002,(10):35-35
重阳糕史话 重阳佳节,国人有食重阳糕的传统习俗。 远在汉魏时期,重阳食糕的食俗即已形成。《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令长寿。”这“蓬饵”,即是我国最早的重阳糕,用黍米或秫米制成。何以要用黍秫做重阳糕?晋代《玉烛宝典》解释说:因此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  相似文献   

20.
魏水华 《中国食品》2021,(5):140-143
糕团,也许是被中国人赋予喜庆意义最多的食物。如果说传统节日包含了农耕民族对自然的景仰和四季的敬畏,那么糕团就是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里,上飨神明、下赠肚子的礼物。现如今,过年要吃年糕、清明要吃青团、端午要吃打糕、七夕要吃巧果、重阳节要吃重阳糕、冬至要吃麻糍,虽然它们的名字各异,但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含水量较多的、以淀粉为主料制作的点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