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厚板产品矫直质量,采用弹塑性差分的曲率积分方法,分析了弯辊对矫直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弯辊量与压下量的关系,为建立中厚板辊式矫直过程的弯辊设定模型奠定了基础。计算结果表明,为了使板材矫直后的残余曲率和残余应力最小化,施加弯辊时要考虑入口压下量的影响。单从降低残余曲率的角度考虑,小压下量和大压下量下都可以施加负弯辊,但正弯辊只适用于小压下量。从控制宽度方向残余应力的角度考虑,正弯辊施加于小入口压下量时弯辊作用明显,为了消除正弯辊对厚度方向残余应力的不利作用,采用正弯辊时入口压下量不宜过大。施加弯辊会增加矫直力,因此设定弯辊量时要考虑矫直机能力的限制。研究发现了弯辊对塑性变形率的影响规律:负弯辊出现了使塑性变形率随着入口压下量的增加而减少的阶段,正弯辊可消除塑性变形率为零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以开发厚规格、高强度品种钢过程中频繁出现的矫不平现象为背景,采用弹塑性差分的曲率积分方法,研究了高强度钢板矫直过程中塑性变形率、残余曲率和矫直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额定矫直力和塑性变形率是制约高强度钢板矫平的主要因素.针对矫直能力小的矫直机提出采用增加矫直道次、改变矫直辊距以及静压矫直三种方法来解决高强度钢板矫不平问题的矫直策略.现场实践证明静压矫直方法能够矫直传统矫直不能矫的高强度板材.  相似文献   

3.
利用ansys workbench以及ansys/ls-dyna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60 kg/m的重轨在利用九辊水平矫直时的压下量进行分析,分别在实测值的压下量以及利用虚拟支点理论建立的理论压下量的基础上,建立了矫直规程并进行了模拟仿真,对两种规程下的重轨平直度、重轨纵向残余应力的大小和分布、横截面的应力大小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理论值矫直后的重轨平直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残余应力也有了显著的减少,并且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4.
利用理想金属的矫直曲率与弯矩之间的关系,以及钢板机械性能的连续性,推导出了辊式矫直机压下量与矫直曲率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矫直辊间板带弯曲挠度的基础上,给出了压下调整量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反向弯曲挠度和弹复曲率计算弯曲力矩的方法,更便于考虑材料的强化和矫直机的型式及调整方案,对矫直机的设计和生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强韧性钢板矫直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济钢中板厂针对高强韧性钢板比例增加的现状,对矫直设备能力及工艺进行了分析,实施了大压下量矫直方案,并对矫直力进行了校核,优化了矫直速度与矫直道次的匹配,形成了高强韧性钢板的矫直工艺。  相似文献   

7.
矫直辊与板材的接触点位置对矫直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辊式矫直过程中,板材与矫直辊的接触点位置对矫直过程的影响,以及接触点对矫直过程影响的一系列研究,最后对接触点在矫直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及作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以管材六斜辊矫直过程为研究对象,推导了管材经一次反弯后,弹复曲率及残余曲率的演变过程。根据管材旋转一圈弯曲2次,计算了管材全流程矫直微元段的反弯次数;借助三次样条函数,以管材与矫直辊接触点为特征点,拟合出了管材在辊系中的弯曲形态。基于所获得的函数,可以获得任意位置处的弯曲曲率;对某一微梁段的反弯弹复过程进行循环迭代,计算出管材微梁段的最终残余曲率,进而得到最终的管材矫后的直线度精度。通过与现场矫直数据对比,证明该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六斜辊矫直精度,为科学合理的设定矫直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万飞  金敏 《钢铁》2010,45(5)
针对如何调整现场正在使用的进口5辊矫直机上辊系各矫直辊压下量,以解决合理矫直带钢的问题,结合该矫直机双偏心调整的特点,从解析角度分析了2个偏心轴转角的角度变化对上辊系压下量的影响,得出了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偏心轴转角能够找到合适的压下量矫直一定规格的带钢的结论。该计算方法已经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针对酸洗机组中带钢矫直问题,分析了六辊矫直机压下量和带钢来料厚度的关系,并介绍了对同一带材不同板厚和电机功率的关系,为计算酸洗机组中的六辊矫直机电机功率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头部翘曲板材矫直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厚规格、高强度品种钢的大量开发,头部翘曲成为板材生产过程的一种常见缺陷,同时部分矫直机矫直能力不足,使头部翘曲板材矫直过程困难。本文以开发厚规格、高强度品种钢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头部翘曲呈蛇形板材矫不平问题为依托,采用弹塑性差分的曲率积分方法,研究头部翘曲对传统矫直过程残余曲率和矫直力的影响,提出利用静压矫直方法解决头部翘曲板材矫不平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证明:静压矫直可以有效解决头部翘曲板材矫不平问题,改善板形,减小切损量。  相似文献   

12.
带材在轧制过程中由于延伸不均匀就会造成浪形或瓢区等三维板形缺陷。本文采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模拟了边浪带材拉伸弯曲矫直过程,分析了边浪带材的变形,得到:1)可使带钢得到有效矫直的与张应力相匹配的弯曲辊压下量;2)边浪处的延伸与平直处的延伸趋于一致,但一个弯曲单元的矫直能力不足;3)随弯曲辊的压下量增加,张应力对带材弯曲曲率的作用增大。这些结果对具有三维缺陷的带材拉弯矫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辊式矫直过程的接触倾角与曲率耦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辊式矫直过程中接触倾角与曲率的变化规律,采用曲率积分的方法主要研究了接触倾角、特殊位置与曲率相互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接触倾角具有累积效应,辊距越大累积效应越突出,减小倾角的措施可以采用增大曲率差商的积分值和减小压下量。大的接触倾角导致大的曲率,曲率的累积效应对残余曲率有负影响,累积效应越大,需采用倾斜量越大。交叉点与接触点对曲率影响很大,交叉点位置比较固定,呈递增趋势,接触点位置和接触倾角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纯拉伸矫直和连续拉弯矫直中带材张力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王云  刘才  马立东  王玉峰  黄庆学 《钢铁》2012,47(9):50-52,73
针对棒材实际矫直过程中辊缝不易确定的问题,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建立棒材二辊矫直过程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不同辊缝下矫直力、成品棒材残余应力、最大挠度和塑性变形深度的变化规律,综合分析提出合理的辊缝取值范围,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减少了实际生产中辊缝调节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辊式矫直机的有限元模型,对其矫直过程进行动态有限元仿真。对不同规格的钢板分别进行仿真,将模型中的压下量按实际参数设定,并将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对,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对其残余应力分布进行分析,得出消除板坯翘曲必须控制长度方向上节点之间的纵向残余应力差值的结论。建立的辊式矫直机的参数化模型,能够方便地调整矫直工艺参数,并对其矫直效果进行分析,对辊式矫直机工艺参数的设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俞慧  裴瑞琳 《中国冶金》2005,15(7):22-24
首先推导出了钢板弯曲曲率的计算公式,再根据计算所得的曲率计算钢板在矫直中的塑性变形率,最后根据塑性变形率的要求推导出了矫直钢板最小极限厚度和辊缝设定的计算公式.这对矫直机的设计和实际矫直中的辊缝设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海波  王卫平 《冶金设备》1999,(4):10-12,21
采用相同材料的弯曲试验确定矫直过程的应力应变关系,可解决重轨反复弯曲过程中材料特性变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一方法亦适用于其它截面的轧材。  相似文献   

19.
辊式矫直机的矫直质量和设备状态由其矫直能力所决定.针对热轧高强钢来料强度高、板形差的特点,详细分析了限制矫直机能力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具体计算公式明确了弯曲曲率比、矫直机辊径、许用矫直力、单辊许用矫直扭矩、传动电动机额定功率等因素对矫直能力的影响.结合实际生产应用,分析了矫直机力能参数与钢板的弯曲曲率比、厚度和屈服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绘制了不同弯曲曲率比下的矫直能力曲线,针对来料板形较差的热轧高强钢板,在矫直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采用较大的弯曲曲率比进行矫直,进一步提高了其矫直效果.  相似文献   

20.
18-8型不锈微型工字钢因断面小和两个方向尺寸的相对接近而产生严重的双向弯曲,加之该材料的高强化系数(η=0.25),使普通的单向弯曲矫直方法很难保证矫直精度,故确定采用立辊组与水平辊组联合的双向辊式弯曲矫直新方案。文中同时推荐了带微张力的拉伸弯曲矫直新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