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锻后余热淬火预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锻造再结晶规律、预冷对锻后淬火组织及亚结构的影响以及预冷对淬冷过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研究了45钢锻后余热淬火预冷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终锻温度高于900℃时,锻后停留对淬火马氏体形态及亚结构无明显影响,预冷有助于提高淬硬层深度。计算机模拟结果证实预冷提高淬硬层深度效应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显泓 《物理测试》1995,(4):12-14,7
本文着重论述淬火温度、回火温度对钢中马氏体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淬火温度800~1200℃、回火温度100~400℃范围内,钢中马氏体含量与温度呈指数关系,其关系式分别为C_(M淬)=6.442×10~(-6)t~(1.683),C_(M回)=1.08e~(-4.4×10~(-3T)  相似文献   

3.
淬火温度对2Cr12NiMoWV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2CrNiMoMW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淬火温度对冲击韧性影响的原因,并确定了合理的淬火温度,结果表明,在同一回火温度下,经1055-1070℃温度区间加淬火,可以获得最高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4.
超高强Q&P钢淬火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Q&P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经验公式及CCE平衡的计算,确定出理论的最佳淬火温度,并与实验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升高马氏体量降低、奥氏体量升高,使得钢的强度降低,塑性升高,在250℃时能取得较好的强塑积,与计算值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含铝Si-Mn-Cr系超高碳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的添加可抑制钢中网状碳化物的形成,钢的相变临界温度Ac1提高到了800℃左右。随淬火温度的提高,组织有粗化的倾向,片状马氏体形态更加明显,850℃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残余奥氏体含量有所增加,最高达到6.5%;钢的硬度逐渐下降,冲击韧度变化不大,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降低。850℃淬火,200℃回火后钢的硬度可达62 HRC,冲击韧度为6 J/cm2,且抗磨料磨损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含铝Si-Mn-Cr系超高碳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的添加可抑制钢中网状碳化物的形成,钢的相变临界温度Ac1提高到了800℃左右。随淬火温度的提高,组织有粗化的倾向,片状马氏体形态更加明显,850℃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残余奥氏体含量有所增加,最高达到6.5%;钢的硬度逐渐下降,冲击韧度变化不大,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降低。850℃淬火,200℃回火后钢的硬度可达62 HRC,冲击韧度为6 J/cm2,且抗磨料磨损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膨胀法研究了一种低碳低合金B/M复相高强20Si2Mn2CrNi钢在Ms点(386℃)附近等温淬火的相变动力学,运用K-M模型定性地计算了Ms点以下等温淬火时的马氏体体积分数,研究了试验钢在不同等温淬火工艺下的组织转变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在高于386℃等温时过冷奥氏体转变为上贝氏体,而在386℃以下等温时除形成马氏体外,还形成了与386℃以上奥氏体等温转变为贝氏体动力学一致的低温贝氏体。试验钢在300℃等温淬火时,马氏体体积分数为91.74%,硬度为41.7 HRC,冲击吸收能量为91.7 J,具有较好的强塑性综合力学性能,这与贝氏体组织与马氏体组织良好的协调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8.
形变热处理工艺(TMTP)对T91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Gleeble 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采用热压缩实验方法,研究了形变热处理工艺即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变形后直接淬火对T91铁素体耐热钢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形变热处理工艺明显优化了T91钢的组织结构,使T91钢的马氏体板条趋于细化,并且能生成更多纳米级碳氮化物颗粒来进一步进行组织强化,从而论述了采用形变热处理工艺来提高铁素体耐热钢耐热温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奥氏体化温度对9Cr—1Mo—V—Nb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化温度加热后9Cr-1Mo-V-Nb(ASME SA-213 T91)钢正火和正火+回火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应用电子显微镜和X-ray衍射分析了钢的组织形态和萃取试样的碳化物分布。结果表明在980-1120℃加热正火后,T91钢均得到板条马氏体组织,但马氏体板条束的大小显著不同。奥氏体加热温度对T91钢的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室温性能有明显影响。1060℃以下,钢的性能随加热温度增加而提高,在1070℃出现转折,超温度性能变化不大。影响钢的性能的因素主要与合金元素的固溶和奥氏体晶粒长大有关。探讨了碳化物量及其分布对奥氏体形成和晶粒长大的影响以及对钢的性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自行设计的矿山球磨机衬板用中合金马氏体耐磨铸钢在900、950、1000、1050、1100 ℃淬火后回火,研究了淬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淬火、回火处理后的试验钢显微组织由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成。当保持回火温度250 ℃不变,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组织先变细密后又变粗大,抗拉强度、冲击性能及残留奥氏体含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050 ℃淬火取得最优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1623 MPa,冲击性能14.4 J,此时试验钢的强化机理为孪晶马氏体和高密度位错缠结。通过冲击磨损试验解释了试验钢在该工艺下的磨损行为与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中、高温热处理炉在中、高温(800℃)使用时能够满足热处理工艺对炉温均匀性的要求.但在低温使用时(200℃)不能满足热处理工艺对炉温均匀性的要求,删量时炉温均匀性远高于±10℃。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某企业加热炉温度控制的特点和技术要求,针对原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和完善.重点在于以PLC为核心,采用PID算法对温度控制系统做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和改进,大大减小系统的超调和稳态误差,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减轻了人工劳力负担,更实用、易行和可靠,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铸造技术》2017,(3):723-725
为了实现低温钢铁路支座在-50℃低温性能,确保产品强度与低温冲击性能均比ZG16Mn有所提高,通过材质成分设计,电弧炉冶炼、浇注工艺和铸件热处理工艺的制订,所生产的试件达到了产品要求的低温性能,并按策划好的工艺完成了生产订单。  相似文献   

14.
低温制备纳米尖晶石粉体相变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沉淀-低温燃烧法合成化学计量的纳米镁铝尖晶石粉体的前驱体 ,通过高温x射线衍射试验研究前驱体完全转变为纳米尖晶石的温度.结果表明相变的温度是1000℃.本研究在1000℃,1 h的条件下获得了纳米尖晶石粉体,通过XRD、TEM、BET等手段对所制各粉体进行了表征,一次颗粒为球形多晶,晶体结构完整,颗粒小,只有软团聚.  相似文献   

15.
16.
《Metal Finishing》2002,100(6):132
  相似文献   

17.
AlSi9Mg合金在近液相线区保温过程中枝晶组织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AlSi9Mg合金为试验原料,通过改变、控制浇注温度和半固态保温时间,研究了在近液相线区不同温度、不同保温时间下半固态合金的组织演变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合金固相显微组织逐渐从最初的树枝晶经蔷薇状形态向颗粒状晶粒转变。在605℃保温30-40min时,得到的细小、均匀、圆整的颗粒状非枝晶组织,满足半固态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18.
等效温度法预紧温度差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ANSYS有限元分析中等效温度法的预紧原理;推导了预紧力与温度差之间的线性关系,并通过简单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对该关系进行了验证.给出了联接件和被联接件的刚度比已知与未知两种情况下温度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斌  张建  李研  冯佃臣 《热加工工艺》2012,41(10):58-60
通过加入Al改善高温合金氧化膜的稳定性,并辅以微量强化元素Nb与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来提高高温合金抗氧化性。在真空感应熔炼炉中熔炼合金,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Al元素对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的加入提高了钢的抗氧化性,但含5%Al试样的氧化膜表面出现大量裂纹;合金氧化膜主要是由Cr2O3和具有尖晶石结构的FeCr2O4、Fe3O4以及少量Al3Fe5O12组成。  相似文献   

20.
温度测量传感器和测温控温仪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 温度显示与调节仪表 温度显示与调节仪表和温度传感器配套才能实现热处理炉温的温度读数显示以及炉温的自动调节.常规的温度显示与调节仪表属模拟量显示或数字量显示类型,其下按测量原理又可细分为动圈式、自动平衡式、数字式和图像字符显示等多种.各种显示调节仪表的类型和特性列于表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