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1997年,攸县被列为湖南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县后,狠抓了宣传发动、治理进度和质量管理等工作。特别是加强了投资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投资管理的几个突出特点是:l推行‘报帐制”管理,确保‘长治”资金专款专用为加强资金管理,制定了《攸县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所安排的‘个治’项目,严格实行“报帐制’晴理。对项目计划采取先下后上,再从上到下的办法进行项目审批。即先由项目所在的乡镇向县“长治”办申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再由县“长治”办根据申请报告对项目进行筛选,并会同项目所…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邻水县地处长江和三峡水库的上游,位于四川省东部的华蓥山麓。1997年,这个县被列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县。在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中,始终坚持“兴水土保持之举,走富民兴县之路”的指导思想,“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为目的,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积极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与时俱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6年来,总投资4500万元,治理面积233km2。一、突出七个“坚持”,走好富民兴县之路一是坚持“水保”工程与“长治”工程结合。统一规划,…  相似文献   

3.
建德市胥溪牌楼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系1998年钱塘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之一,从1998年8月开始,历经近1年的治理,于2000年3月24日通过省水保办验收。本文对治理措施和治理效益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被列为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之一的珠江流域南北盘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点治理工程,最近通过了云南、贵州两省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验收。南北盘江中上游地区位于我国云贵高原的东部,是珠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本次通过验收的重点治理工程涉及云南省的曲靖、罗平和贵州省的六枝、盘县、水城、兴义、威宁等7个县(市、特区)的21条小流域,总面积为96388km2,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水土流失导致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流失区内的石化和沙化现象十分严重,群众…  相似文献   

5.
熊铁  张小林 《人民长江》1996,27(9):36-38
1989年开展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到“八五”期末,已水土流失面积3.9万km^2,而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型、粮食型、基础型、兼顾型、生态型等水土资源利用模式;同时,发挥“长治”工程的龙头作用,吸引各方资金和力量投入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开创了股份制、协作制、承包制、全民制等形式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从而使“长治”工程最显著治理效益。  相似文献   

6.
长江 《人民长江》2007,38(4):20-20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1年。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流域重点防治区实现了“十一五”流域重点治理良好开局。2006年,“长治”工程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8.7km^2;国家农发资金水保实施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1.0km^2;中央预算内资金水土保持实施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93.5km^2。  相似文献   

7.
科学总结“长治”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震 《人民长江》2010,41(13):1-4
长江上游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20多年来,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各治理区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小流域为单元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路线,坚持严格管理,重视队伍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积累了我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的宝贵经验。针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提出要充分发扬"长治"工程的成功经验,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前期工作为抓手、以强化建设管理为重点、突出治理重点、创新建管模式的指导方针,扎实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努力促进我国广大山丘区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是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2.8万km2,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四大片"之一,从1989年开始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以来,经过20 a的连续治理,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对库区湖北省秭归县、夷陵区、重庆市云阳县等典型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三峡库区"长治"工程20 a来的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库区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扭转,2007年与1985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幅高达28%;通过水土保持规模经营,把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了以茶叶、柑橘为主的经果林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库区群众增产增收,减缓了人地矛盾,提高了环境容量;同时"长治"工程对减少三峡入库泥沙和面源污染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实施20 a来,累计超过9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四大片”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自然的变迁、人为活动的影响,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中国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流域之一。1988年,国务院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89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开始实施。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熊铁介绍,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水土保持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面向水土流失重灾区重点突破,积极推进;坚持突出治水,以坡耕地治理和坡面水系为重点,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突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20 a的探索实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积累了具有流域特色的、丰富的成功经验。据统计,20 a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覆盖了长江上中游的10个省(市)195个县(市、区),共实施了7期工程,开展了5 000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以5 000 km2的速度推进,完成...  相似文献   

10.
昭通市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减灾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云 《中国水利》2009,(21):55-57
昭通是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最为发育、暴发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1990年.依托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昭通市建立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昭通二级站”,并有6个县10个监测点开展滑坡泥石流预警监测,有5个县开展滑坡泥石流群测群防工作。截至2007年年底,滑坡泥石流预謦系统共成功预警76起,共撤离和转移危险区群众638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579.4万元,成功治理了巧家大沙坝泥石流沟,为保护预警区域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983年和1989年相继实施了"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各地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为技术路线,经过10多年的努力,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状况、生态与环境条件、农业发展和县域经济普遍有了显著改善.2004年11月,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和四川省水土保持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宁南、金阳三县"长治"项目区水土保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典型调研.  相似文献   

12.
孔祥东 《四川水利》2009,30(4):74-75
为了全面总结“长治”工程20年来的建设成效及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形势下长江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思路和管理机制,促进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2009年6月24~30日,长江委组织专家赴金沙江下游雷波县、宁南县、会理县开展了“长治”工程二十年建设成效调研工作。参加调研工作的有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原司长郭廷辅、段巧甫,长江委水土保持局生态处副处长胡玉法、长江委监测中心站科研室李双喜主任等专家和领导。四川省水保局副局长、省水保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主任胡恒等同志陪同参加了调研活动。  相似文献   

13.
熊铁 《中国水利》2003,(7):26-28
一、五年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进展1998年以来,长江流域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再造秀美山川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实践水利部治水新思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取得了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成就。1.重点治理大举推进5年来,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推进。作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龙头和骨干的“长治”工程,5年间国家投入达12.35亿元,是1998年以前9年投资总和的1.5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km2,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了由…  相似文献   

14.
彭成章  岳普 《四川水利》2005,26(2):30-32
近年来,南江县紧紧依靠“长治”工程建设的大好时机,加快了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创建了盆周山区边缘县自己独特的治理模式。在治理过程中,南江以构建绿色新南江为目标,以打造水保产业为重点,以坚持六个结合,狠抓六大工程,创新六种机制为主线,积极探索新时期防治水土流失的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何明全 《人民长江》2008,39(5):101-102
璧山县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县之一,自198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长治一、二、三、五期工程,先后治理了10多条小流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2000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生态修复试点县.重点介绍了以产业开发带动小流域治理的成效与做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利》1997,(9):12-12
万县市位于新成立的重庆直辖市东部,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下简称“长治”工程)的首批实施区域。按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统一规划,结合三峡库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万县市坚持以坡改梯为重点,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水利水电快报》2007,28(23):9-9
2007年11月13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我国首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公报》主要发布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水土保持重要事件等内容,今后将每5 a发布一次。该《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3.1万km2,占总面积的30%。截至目前,全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4万km2,其中,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包括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赣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km2;在流域10个省(直辖市)41个县(市、区)实施的水土保…  相似文献   

18.
长江 《人民长江》2001,32(3):21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 2 0 0 1年 2月 15~ 16日在重庆召开。我国自 1989年开始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已取得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省长张中伟介绍说 ,截止到“九五”末 ,“长治”工程累计治理面积达 6 .8万km2 ,其中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和三峡库区“四大片”的总治理程度已接近 33%。目前 ,所有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平均达到 5 5 .8% ,提高了 2 0 % ,整个“长治”区的生态环境渐入良性循环。张中伟说 ,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从根本上改善了长江上游地区农…  相似文献   

19.
长治工程持续发展川鄂陕甘云贵6省人民誉之为“德政工程”的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简称“长治”)工程,1995年持续发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1995年末,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陕甘贫困地区时说:“你们搞的小流域治理,是加...  相似文献   

20.
赣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管理、建设成效与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是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防治二期工程第二阶段项目区之一。自1998年开始实施,至2002年结束。该工程经过五年实施,开工建设112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 597hm^2,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33-1995)一级标准。项目规划合理、领导重视、宣传到位、措施得当、成效明显,总结和完善了符合南方水土流失特点的治理模式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