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弹性力学在内容的表述方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另外其求解过程对数学运算依赖性大,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近年来,弹性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呈减少趋势,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弹性力学课程的特点和当前学科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比较弹性力学与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基本求解思路的异同,分析数学与弹性力学的关系,比较弹性力学与材料力学单元体分析方法的异同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研究。通过教学手段的调整,使学生将弹性力学课程的学习与已经掌握的力学、数学等知识有机结合,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在讨论若干岩体力学概念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回顾与分析了全世界岩体力学发展中科学与应用2个方面的重要成就及不足,其中,在岩石力学试验机与试验方法方面,介绍了围压三轴试验机、刚性试验机、真三轴试验机、流变试验机、动力试验机、高温高压试验机、多场耦合作用试验机、CT-岩石试验机、现场原位岩体试验及试验标准等;本构规律方面介绍了岩石全程应力-应变曲线、围压三轴与真三轴力学特性、时效与尺寸效应特性、动力特性、渗流特性、多场耦合特性、结构面力学特性、岩体变形破坏的声光电磁热效应等;岩体力学理论方面介绍了岩体力学介质分类、块裂介质岩体力学、强度准则、本构规律、断裂与损伤力学、多场耦合模型与裂缝分布模型;数值计算方面介绍了数值方法与软件、位移反分析与智能分析方法。清晰地论述了工程岩体力学与灾害岩体力学分类、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划分,分析、梳理了大坝工程、隧道工程、采矿工程、石油与非常规资源开发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工程技术变迁与发展的工程岩体力学的重要成就,分析、梳理了滑坡、瓦斯突出、岩爆与地震等自然与工程灾害发生及发展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预测防治技术的灾害岩体力学重要成就。详细分析、讨论了8个岩体力学未解之百年问题,包括岩体力学介质分类理论、缺陷层次对岩体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和各向异性岩体力学理论与分析方法 3个岩体力学理论问题,岩体尺度效应、时间效应、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灾变-混沌-逾渗统一理论、完整岩石试件与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时间-位置与能量三要素预测预报5个非线性岩体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力学课程是土木、建筑、机械、动力等工程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连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笔者根据自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教学经历,分析了目前青年教师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对他们在力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了提高青年力学教师教学水平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混凝土宏细观力学性能及细观力学机理研究现状,总结了混凝土细观力学机理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力学机理的"宏细统一,拉压同质,压拱拉裂"的研究思路与力学模型。此研究思路与力学模型,有可能较好地统一混凝土宏观非线性力学行为与细观损伤演化过程,较好地解释混凝土在拉压应力、拉压循环应力等状态下力学行为的细观损伤机理(本质)。  相似文献   

5.
基于工程体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两体力学模型初探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针对大坝和坝基、坝肩和库岸相互作用传统的一体两介质模型,提出了两体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以及应用范围;阐述了一体两介质力学模型与两体力学模型之间的差异,并用单轴压缩实验进行了验证;建立了重力坝和坝基相互作用的两体力学模型,为大坝与坝基的整体稳定性研究与评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岩体工程与岩体力学研究现状 ,讨论了现理论研究成果与岩体工程实际监测资料不相吻合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 ,是现岩体力学研究理论模型与岩体工程实际力学模型不相吻合所致。故应严格根据岩体工程实际力学动态相应进行岩体力学仿真分析 ,方可得到正确的分析成果。笔者曾提出“卸荷岩体力学”的概念 ,以归纳开挖卸荷岩体力学研究内容 ,已经高边坡和地下工程实例所验证 ,开挖卸荷岩体力学研究是岩体工程及其力学仿真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用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辨识流变模型的 方法和实例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M. Reiner用弹簧、摩擦片和黏壶这3个元件分别模拟岩石的弹性、塑性和黏性,且用其并联组合可组成7个不同的模型。其中与黏壶并联的有4个(包括黏壶本身),称为基本流变力学模型,对应于与时间有关的4种基本流变力学性态。用这4个基本流变力学模型进行串联组合,可以形成15个流变力学模型(包括4个基本流变力学模型和11个复合流变力学模型)。将包含全部4种基本流变力学性态的模型称为统一流变模型,它包括了其他14个模型,也即其他14个模型都是统一流变模型的特例。根据岩石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加卸载蠕变曲线的特性,可以全面地辨识出与15种流变力学性态相对应的15个流变力学模型,且15个流变力学模型与15种流变力学性态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模型的辨识具有惟一性。虽然,在其他文献中有一些模型与这15个模型有差异,但可以通过等效变换转化成为这15个模型之一。根据所提出的统一流变力学模型及其性质,详细论述了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加卸载蠕变试验结果辨识与岩石流变性态对应的流变力学模型的方法,并采用2种岩石的相应蠕变试验结果,给出了辨识其流变力学模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提出土木工程施工力学分析及其时变力学基础的研究方向,对其基本课题、特征及力学、数学基础与方法作了较为系统阐述,并结台工程实践说明本方向研究重要性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现状五十年来,岩石力学学科有了巨大的发展。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为发展本学科做了大量艰苦的开拓工作,在学术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人类生活的环境是地球上层的岩石圈,许多工程如水利、矿业、交通、人防等,都涉及岩石的力学特性。通过  相似文献   

10.
鉴于一些学者对广义塑性力学的评述相关问题提出的质疑与看法,再次对广义塑性力学作一些解释,对其由来与核心思想进行了清晰地阐述。深入剖析了经典塑性力学与广义塑性力学中广为应用的等向强化模型与屈服面的物理意义,并对率无关塑性力学、Drucker公设、塑性因子正负以及屈服面的外凸性与惟一性等问题进行了答复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分析目前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工程事故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开办力学专业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培育学生专业思想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指出了加宽加厚学生的数学力学基础的一些改革措施,对能力强、就业面宽的力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进行了较充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性,并对如何设置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力学系列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科三大力学教材和教法改革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达到教学改革目的 ,在土建类力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中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使教学具有特色。本文作者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 ,进行了本科力学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提出了改革后的力学教材的特点 ,阐述了力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渠道 ,以提高力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世纪成就与历史使命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现代化进程作粗浅探讨,扼要地总结了20世纪岩石力学研究与工程建设实践在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今天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岩石力学专家和工程师们面前出现难得的机遇,一座巨大无比的可持续发展的舞台,等待着他们展示聪明才智和博学多能。同时,他们也将面临全球化发展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才可期待一个现代化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在中国大地上显现辉煌。  相似文献   

16.
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结构力学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土木工程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计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大土木"背景下,从结构力学的学科体系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问题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实际工程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各种新的要求,致使很多问题利用传统的方法难于解决。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来解决岩石力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岩石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计算智能中有关模型与方法的利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与解决岩石力学中的某些问题。参考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在岩石力学应用中的某些问题,对有关课题的研究状况与进展做了介绍,对计算智能在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彭意  李铀  程新生 《土工基础》2005,19(6):58-60,67
依据长江水域常熟与南通接壤段软土的试验成果,总结了该地区软土的工程特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软土物理指标间及其与力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宽广,给该门课程的教与学带来较大的影响。文章针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这些特点,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将CFD软件和源程序的强大数值模拟功能,引入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辅助教学中,通过利用CFD软件和源程序进行数值模拟教学这一环节,探讨流体力学课程对接科研成果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