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4种不同熔融指数的HDPE的正温度效应(PTC)效应,发现它们经辐射交联后具有相似的PTC行为,对此进行了解释,并进一步研究了交联以及填加少量EPDM对改善HDPE的PTC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PTC效应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温系数(Positivetemperaturecoefficient)导电高分子材料(PTC材料)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导电高分子PTC/NTC效应的影响因素和产生的原因,阐述了PTC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电阻非线性正温度系数现象(PTC).结果表明,高密度聚乙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渗滤域值为3%(质量分数,以下同)左右;当MWNTs含量为8.5%时复合材料的PTC强度最大,且基本没有后NTC效应;经过16次的加热.冷却循环后复合材料有好的电阻率.温度重现性;对样品SEM分析表明MWNTs在复合材料中的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4.
5.
采用熔体共混法制备了炭黑(CB)/高密度聚乙烯(HDPE)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硝酸氧化对CB/HDPE导电复合材料正温度系数(PTC)、负温度系数(NTC)效应和电性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氧化炭黑(CB-O)提高了CB-O/HDPE体系的电性能稳定性和PTC强度,部分消除或降低了复合材料的NTC效应。而CB-O/HDPE体系的室温电阻率比CB/HDPE体系只增加了0.3个数量级,但比经过交联处理的CB/HDPE(CB/crosslinked-HDPE)体系降低了1个数量级。CB-O/HDPE复合材料性能的改善主要是由于CB经氧化后,表面羧基、羟基等极性基团含量增加,抑制了CB粒子高温时的自团聚作用,减弱了体系的NTC效应;同时CB表面微晶晶界处导电性较差区域的减少,提高了CB的导电性,,并且CB-O表面大量孔洞和裂缝的形成,增强了CB-O与HDPE的物理吸附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性能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了MBS、CPE、SBS、SBS-g-MMA等几种弹性体对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共混物进行改性,研究了弹性体的含量、种类对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相形态、冲击性能的影响。我们发现,除CPE外的另3种弹性体能促进PVC/SP共混物的相分散,添加适量接枝MMA的SBS弹性体使共混物的冲击韧性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塑炼方法和复合材料组成一定时,用统计学方法,设计了四因子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以确定不同模压条件对HDPE/CB复合材料PTC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各设计因素对样品PTC强度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冷却时间>模压温度>模压压力>模压时间。最优模压条件为:模压压力8 MPa,模压温度155℃,模压时间15 min,模压后的冷却时间40 min。在最佳模压成型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样品PTC强度为8.4,与统计学的预测结果一致,后NTC强度小于0.8。冷热循环实验结果表明HDPE/CB复合材料有良好的电阻率-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化学镀镍对于BaTiO3基半导体陶瓷PTC效应的两种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影响分别与镀镍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以及镀液向瓷体中的渗透有关,首次提出了化学镀镍过程中产生的初生态氢原子影响PTC效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NR/HDPE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抽提法、流变仪、示差扫描量热仪、热重法、动态粘弹谱仪、扫描电镜等仪器研究了NR/HDPE共混热塑性弹性体(TPE)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动态和静态硫化共混物的交联程度相近。控制NR的交联程度可改善共混物的流动性。NR/HDPE共混热塑性弹性体中、HDPE结晶度则随NR的增加而略微降低。只要HDPE足以包裹胶胶粒子就就可以形成连续相。动态硫化增加了共混物中NR与HDPE相界面间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10.
以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共混物为基体,采用不同种类炭黑(CB)填充制备导电复合材料并对其导电性能和PTC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时,PP/PC共混基体中PP含量大于40wt%时,材料的电阻率急剧下降;共混比为50:50(wt%)复合材料的电阻率达到最小值。加热时,两者均未出现明显NTC现象,说明PP/PC的共混可以有效的消除NTC效应。但PTC强度仅为1个数量级,远低于PP/CB二元复合材料。CB是影响PTC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达到逾渗值时随着体系CB含量减少PTC效应会增强;乙炔炭黑与炉法CB填充的CB/PP/PC复合材料相比较,前者的体积电阻率较低,而两者的逾渗阈值相近,均为6.6%;乙炔CB为填料的CB/PP/PC三元复合材料的阿C突变温度在140℃附近,以炉法CB为填料时,PTC效应突变点出现在150℃(PC的Tg)附近。DSC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PP的结晶度随着CB含量增加呈上升趋势,CB含量为15%时,PP的结晶度为32.75%,对于整个PP/PC/CB体系而言结晶部分的含量较低,因此该体系的PTC效应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以1,4-二(4’-氟代苯甲酰基)苯和硫化钠为原料,在极性有机溶剂中常压下合成了聚苯硫醚酮酮。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X射线衍射以及热分析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聚合物的溶液粘度。结果表明,聚苯硫醚酮酮是一种高熔点、高热稳定性的结晶性聚合物。 相似文献
12.
微支化型高分子量PPS树脂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硫磺、对二氯苯为原料,在极性有机溶剂中,以1,2,4-三氯苯作共聚反应第三单体,共缩聚制得了微支化型高分子量聚苯硫醚(PPS)树脂,在缩聚反应中,第三单体量一定时,一定时间内聚合物对数低切变粘度值与反应时间具有线性关系。聚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以及热分析表明,微量(<1.0%)三氯苯引入分子链对PPS的组成和结构影响不大,产品仍为结晶性高聚物,不含双硫键。由于分子量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根据不同需要合成的一定分子量范围的微支化型高分子量PPS树脂不经热氧交联处理即可直接挤出造粒,用于注射成型和挤出成型。 相似文献
13.
用4,4^’-二氟苯酮、1,4-二氯苯和硫化钠为原料,常压下采用分开预聚和共预聚两种不同的预聚方式,合成了聚苯硫醚酮-聚苯硫醚共聚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热扫描和热失重分析等手段,对共聚物进行了初步表征。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共聚物均为结晶性高聚物,并且具有良好较好的耐热性能,对于可溶性的共聚物还测定了其对数比浓粘度。 相似文献
14.
杂环取代联苯型聚醚酮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成功地合成了一种新的双酚单体-1-羟基-4-(4-羟基苯基)二氮杂萘,并通过IR、DSC、^1H-NMR、^13C-NMR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其结构和纯度进行了研究。用此双酚单体与4,4'-二氟二苯酮反应,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得到特性粘度为0.25~0.80的改性聚醚酮树脂,并用^1H-NMR和^13C-NMR对其结构进行了检测。性能测定样品由浇膜和模压方法制得,经测定,改性聚醚酮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很高 相似文献
15.
16.
分子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聚合度、分子量分布和支化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加工流变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PVC的加工流变性能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恶化;拓宽分子量分布和引入支化结构均有利于加工流变性能的提高;增塑PVC的拉伸强度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压缩永久变形却随之减小;分子量分布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支化PVC的拉伸强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7.
微波法合成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利用一种新的方法-微波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丙烯酸浓度,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种类和用量诸因素对吸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能在3min之内使单体快速聚合,得到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数为920,吸水速度在1min内就达吸水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PET和PBT的紫外光辐照交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义珊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10(4):125-128
本文研究了聚树苯二甲酸乙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其共混物在熔融加工时加入适量三烯丙基三聚氰酸酯后的紫外光辐照交联。所得结果表明,通过紫外光辐照后的PET和PBT凝胶含量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辐照后的聚酯材料具有良好的热机械性能,在熔融温度下测定的剪切模量达到0.2-1.0MPa。 相似文献
19.
聚氯乙烯接枝聚乳酸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环己酮为溶剂,将聚氯乙烯(PVC)与聚乳酸(PLA)的钠盐进行反应,合成了以PVC为主链、PLA为支链的接枝聚合物(PVC-g-PLA)。讨论了实验条件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 R)、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接枝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土壤掩埋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接枝物的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各种多官能团单体对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R)辐射交联的强化效应,发现A-TMMT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在降低SBR辐射交联必要剂量方面效果显著。对辐射交联SBR的应力-应变、动态力学及其它性能进行了分析,并与典型硫磺交联产物进行了比较。通过使用A-TMMT作为SBR辐射交联的强化剂,成功地获得了与硫磺交联产物性能相当的辐射交联SD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