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层层内潜力研究及挖潜措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胜坨油田历经三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平面层间高度水淹,层内油层底部水窜严重。为挖掘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运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胜利坨油田各种沉积类型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油层层内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超细水泥堵炮眼工艺进行层内挖潜,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改善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开发效果。层内挖潜是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胜陀油田特高含水期油藏矢量层系井网产液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对研究区内平面、层间、层内3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平面剩余油主要呈现为普遍分布型和差异富集型;层间剩余油分布呈现为均匀分布型和层间干扰型2种;层内剩余油以顶部富集型、均匀分布型和夹层控制型3种类型为主。在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矢量层系井网调整技术,主要分层间、层内、平面3种矢量调整技术进行了分析。层间矢量调整关键是通过细分层系实现剩余油有效动用;平面矢量调整主要通过井网、井距、液量合理化分析来实现;层内矢量调整的主要手段是水平井优化开发和堵水调剖。通过15个矢量调整区块试验,注采对应率、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现状储量动用程度均达到90%以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胜坨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动态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日趋严重,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多样,传统的层系井网调整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提出侧缘微相富集型、砂体边缘富集型、非主流线富集型、非主力层富集型、厚层顶部富集型和夹层控制富集型6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上以侧缘微相富集型为主,纵向上多层油藏以非主力层富集型为主、厚层油藏以厚层顶部富集型为主。在矢量开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胜坨油田开发实践,针对侧缘微相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平面相控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多层油藏非主力层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层系重组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厚层顶部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厚层协同矢量开发调整模式。矿场应用效果证实,在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利用矢量开发调整模式进行开发,能够提高采收率4%以上。  相似文献   

4.
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上油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微相分析是建立油藏地质模型及进行油藏综合评价的基础,正确描述砂体成因类型、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指导油田进一步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主要研究该区1~6砂层组沉积环境,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入手,以岩心为基础,以开发时间为主线,综合多学科信息,提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方向,揭示同类油田的剩余油形成及分布规律,最终达到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经过近40年的开发,胜坨油田坨28块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由于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注采井网完善程度低、层间干扰等原因,造成油藏压力不均衡,制约了油水井生产潜力的发挥。针对这一现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油藏合理压力水平进行了研究,并确立了相关参数的界限值,为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老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深度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普遍分散、局部富集,且注采井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的调整难度加大。针对该阶段油田的开采特征,以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7—8单元为例,综合运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考虑原油价格、投资成本,对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常规调整措施,如补孔、卡层、堵水调剖、钻新井、细分加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技术政策界限:如在油价为2 500元/t的条件下,坨28断块沙二段7—8单元补孔技术政策界限为地层系数所占比例大于10%,剩余油饱和度大于0.5,控制可采储量大于150 t;卡层技术政策界限为砂体厚度小于2m,含油饱和度小于0.36等。在现场应用时,应根据油藏特点制定具体的调整技术政策界限。  相似文献   

7.
胜坨油田稠油油藏防砂治理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李晓荣  程斌 《特种油气藏》2002,9(2):56-58,68
本文针对胜坨油田胜三区东营组油藏地质及油藏特点,分析了1998年以来在东营组油藏不同单元,不同油藏条件,不同原油物性油层所采取的防砂措施,结合目前油藏开发状况,提出了稠油油藏及其边部的低产能井采用管外高压一次充填防砂或PS防砂;对泥质粉,细砂出砂层段采用PS防砂或酸化-抑砂剂处理,对油藏高部位供液能力的井采用防砂提液与油层预处理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胜坨油田二区沙234流动单元随机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是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储集体,流动单元是储层岩性、物性和渗流特征的综合反映,代表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渗流场。流动单元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够准确反映储层非均质性、适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的三维地质模型,每个流动单元可作为油藏数值模拟的网格块。此外,将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结合起来,揭示了油藏在空间的变化规律,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ST6井是胜坨油田的一口重点探井,完钻井深为4450m。胜坨油田的深部地层钻探给钻井液带来了许多技术难题,主要表现在:沙河街组地层井壁稳定性差,沙四段地层不仅含有易造成井涌、井漏的高压油气层,而且其砂岩地层含有大量的酸性气体和大段的盐膏层,给钻井液处理造成了很大困难。针对以上难题,ST6井采用了聚硅醇低渗透抗盐膏钻井液,同时配合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该井钻井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整装油田高含水后期井网重组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胜利油区坨7块下油组为例,对渗透率级差、组合厚度、组合层数、原油粘度、采液强度、压力保持水平等井网重组技术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合理的重组方案.该研究结果对其它同类整装油田高含水后期的开发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面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难题,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Ⅳ5—11层系为例,提出了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技术。鉴于研究区油砂体平面叠合情况、物性差异等地质特点,以及纵向单层动用程度差别大的状况,首先采用相似性的原则,对层系井网细分重组;同时对原井网开展注采井网完善、充分利用水平井挖潜等方式,对研究区进行了井网三维立体重组加密调整。根据油藏特点,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主力油砂体采用二元复合驱,其他非主力油砂体进行水驱调整挖潜。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化注入参数。研究表明,采用井网重组与二元驱复合增效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高含水油藏采收率,比"复合驱"与"井网调整"二者单独作用之和高出2.19%。  相似文献   

12.
胜坨油田二区油井出砂规律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有效治理胜坨油田二区油井出砂日趋严重的状况,对沉积环境、地层压力、采液强度、生产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胜二区油井的出砂规律。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提高地层压力和化学防砂挡砂工艺,使胜二区地层能量逐步上升,注采比达到0.97,采液强度下降3.3t/m。同时对各种稳定剂、抑砂剂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使油井的平均含砂量下降0.2‰,有效延长了油井免修期,减少了出砂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井堵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液油比高、耗水量大,是油气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要素,油井堵水是控制油田产水量的一项直接而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油层多年来的调整,在提高差油层动用程度的同时,油层间含水差异也越来越小,使油井堵水选井选层难度越来越大。为提高油井堵水效果,从喇嘛甸油田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盈亏平衡原理与油藏工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油井堵水的经济技术界限,提出了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井堵水降水量和降油量界限,通过在堵水中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发展新的堵水工艺以及对注采关系发生变化的堵水井调整堵水层等方法,进一步改善了油井堵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胜坨油田抽油泵失效调研与改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付玉  赵勇  袁谋  郝兴 《石油机械》1999,27(2):23-25
针对胜坨油田有杆泵井检泵周期比较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两次有杆泵井失效原因调查与分析。指出抽油泵工况变差、地层出砂日趋严重、产出液腐蚀性强、润滑介质发生变化、泵的材质和处理不适应工作介质,以及泵的部分结构设计不合理是有杆泵井的主要失效因素。在此基础上,改进了常规抽油泵的部分结构、材质和表面强化工艺。改进后抽油泵的防腐和耐磨能力明显优于常规抽油泵。针对试验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完成了二次改进。  相似文献   

15.
胜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润湿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胜利油区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油层为例,研究了油层原始润湿性及其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探讨了含油饱和度、韵律非均质性对润湿性的影响。研究证明,原始亲油油层,含油饱和度下降10%时,开始转向亲水;原始亲水油层,含油饱和度下降8%时,亲水性开始加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资料,分析了特高含水井区原点状注水井周围和原注水井排附近聚合物驱动态特点、剩余油状况,并利用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方法对原点状注水井区和原注水井排两侧聚合物驱布井方案进行了优选。研究表明原注水井排两侧可布聚合物驱生产井,布井方式宜采用原注水井排中与两侧注入井相对应的注入井作为注聚井,其它老注水井关井的方式;原点状注水井周围可布聚合物驱生产井,原注水井应尽量作为注聚井,当其位于生产井井点时,原注水井可不利用或采取缩小新布注入井与原注水井间距离的布井方式。通过优选布井方式,可有效地改善大庆油田特高含水井区聚合物驱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东部主要油区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阶段,有大约40%~60%的储量需要在该阶段采出。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有效开发的最基础工作,因此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对于油田生产实践和提升规律性认识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详细的中外文文献调研,结合典型油田实践经验总结,系统介绍了目前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5个方面主要问题。认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多信息综合剩余油表征技术和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相关研究等属于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中的5个关键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几种新技术和方法。指出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趋势集中在断裂体系精细解释、储层构型精细表征技术、测井水淹层解释、优势渗流通道研究和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技术等5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胜坨油田凝胶类堵剂综合性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设计堵水调剖工艺时,应根据堵水调剖的目的,优化堵剂类型和剂量,提高针对性。通过对胜坨油田所使用的各类凝胶类堵剂的溶解、成胶、剪切恢复、封堵等性能的综合评价,建立了凝胶类堵剂的应用模式。研究表明, 对于胜坨油田中远井地带调堵,适于采用弱凝胶、有机交联、SYD,YG系列等凝胶堵剂,选择中大剂量调堵模式;对于近井地带调堵,适于采用有机交联、SYD,YG系列、木钙、F908系列等凝胶堵剂,采用小剂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