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小凤 《包装工程》2024,45(2):480-490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京族非遗的文化基因,打造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和推广方案,跨越非遗传承时空限制,实现京族非遗的创新传播、体验、发展。通过调查受众群,分析方案的推广效果,从而优化设计思路。结论 5G时代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通过对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开发、设计与推广的研究,构建京族非遗虚实结合的传播体系,结合“虚拟在场”体验等手段链接非遗与年轻群体,提升年轻群体对京族非遗数字传承的参与度,高速、广幅地推广京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非遗原生态文化场域变化、非遗传承乏力和异地传承议题突显的背景之下,非遗传承如何维持文化活性,保持文化的在地性是重要的议题。以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分析技艺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语意内涵缺失、生态与场域双重约束、技艺传承动力不足的发展困境,从在地性视角提出技艺传承的文化自觉、知识更新、文化转译3种思路,采取组建专家智慧库、完善教学体系、设计介入提升价值、数字化平台扩大影响力来促进侗族木构技艺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3.
张悦群  钟蕾 《包装工程》2023,44(14):217-223
目的 针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探究植根于在地文化身份认同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首先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重新界定文化遗产概念,一方面揭示其辩证特征及其传承困境,另一方面强调地方身份认同构建之于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而总结当下非遗文化传承策略的特征,并集中从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予以补充。结果 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源自以“功能性+事件性+意义交互性”为核心架构的传承策略,该策略得以物质化、常态化和日常化开展的关键保障来自于系统的非遗文化公共设施设计。结论 文化记忆理论为非遗文化传承增加了文化意义空间生产和在地文化身份认同构建的维度。应当强调公共设施设计对非遗传承特别是非遗文化社区营造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瑞敏 《绿色包装》2023,(4):175-178
设计从了解非遗传承现况、分析非遗传承数字化机会的研究入手,从非遗数字化及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角度引导学生找到设计切入点,通过运用系统的设计方法指导学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创新性、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设计成果。  相似文献   

5.
田丽 《中国包装》2023,(2):53-55
国潮插画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潮流插画,展示了东方美学与文化底蕴,近年来成为商业包装设计的应用趋势。国潮插画在商业包装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本文主要对商品包装国潮插画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观点与见解,以期为商业包装设计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呼蓉 《绿色包装》2023,(3):124-127
本文从数字插画入手,以小镇传统文化历史以及太原晋阳文化为背景,结合现代化科技技术,绘制数字插画,为小镇特有的农产品进行数字插画包装设计,以带动乡村振兴,并由此引出新时代创新发展数字化艺术的重要性,继而针对数字插画在农产品包装上的应用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
赵沃林  薛拥军 《包装工程》2023,44(10):332-339
目的 归纳总结粤剧文创产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拓宽粤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升粤剧文创产品的竞争力。方法 以地域性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粤剧发展现状,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粤剧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整体性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运用到增强文创产品的附加值中,以促进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优秀地域文化及其产品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结论 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并将之融合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是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手段。在粤剧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粤剧文化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译,由外及内地将岭南审美价值、人文意境和文化创新三方面应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设计出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性粤剧文创产品,丰富了设计手法,同时也拓宽了粤剧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相似文献   

9.
刘宇  王炤淋 《包装工程》2021,42(10):315-322
目的 根据国家对运河文化遗产大力保护及强化传承的文化要求,重新梳理在古为今用和强化传承的政策背景下进行的产品包装设计.方法 挖掘文化遗产形象的信息要素及界定,标注信息标签,确立信息转译的研究范畴,分析动态、形态、技艺和视觉转译这四种逻辑关系,推演出行为环境仿生法与结构技术、造型用途仿生法与制器技术、材质样式仿生法与模切技术、纹理图样仿生法与立体技术四种仿生包装设计的造物方法和造物技术,并用典型遗产文化产品的仿生包装案例进行验证论述.结论 仿生包装设计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与再造,为非遗传承拓展了发展路径,为运河文化发展及文化消费带来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刘颖  马祯 《中国包装》2022,(11):78-80
丝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重新焕发出光彩,将丝路文化元素在数字插画形式中创新应用成为一种趋势。文章阐述了数字插画的特点,以及数字插画和丝路文化融合发展的效果,这将以全新的形式向大众展示丝路文化,增强人们对丝路文化的了解,提高公众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也将同时促进现代数字插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有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读图时代”,插画是一种可以有效传播非遗文化的艺术形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探索非遗主题插画设计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非遗主题插画设计的现代性表达策略,并以原创插画作品《京旦吟梦》的设计过程为例,从元素选择、意境表达和视觉表现三个层面找到非遗文化与现代表达的连接点,展现非遗主题插画现代性表达的具体实践过程。研究旨在为非遗主题插画设计提供借鉴参考,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锐 《包装世界》2022,(1):37-39
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有着特殊的价值体现.随着现代化艺术的发展与文化的融合,商业插画设计理念趋于中国古代文化方向,达到延续与传承古代文化的设计目标,使插画作品在融入文化元素后变得更有意义,还能够满足当前大众的需求.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商业插画的发展、现状、设计特征和价值,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在商业插画设计中的价值、应用特点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风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插画设计作品中融入了国风元素,不仅有利于增添插画设计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还促使了插画设计作品成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概述了国风元素在插画设计中的审美意蕴和表现形式,探索了国风元素在插画设计中的审美实践,以期为插画设计注入新的创意与灵感。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插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燕婷  全泉 《硅谷》2009,(1):197-198
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数字插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观念得到新的释放,表现语言和展示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今天的插画,其内涵、形式及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历史衍变的趋势。数字插画和传统插画一样,必须遵照视觉艺术的审美原则,符合人们视觉习惯和审美需求;能够方便快捷地选择多样化的笔触和纸张特性是数字插画一个重要特征和优势;数字插画还具有流畅性和符号感,能够虚拟现实.数字插画艺术成为当今一种新的设计时尚,将与各类艺术融会贯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冯乔  黄天 《包装工程》2023,44(6):1-11
目的 探究TouchDesigner视觉化编程技术于粤剧当代发展中的数字化设计创新路径。方法 分析粤剧的数字化发展现状,探讨TouchDesigner视觉化编程技术与粤剧的数字化转换关系,从而研究粤剧的可数字化元素及TouchDesigner技术的数据转换方法。分析当下数字技术介入粤剧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特点与不足,从中发现TouchDesigner编程技术之于粤剧的数字化创新突破口。最后通过TouchDesigner介入粤剧的数字化设计实践与案例剖析,探索多元交互与沉浸式表现技术中的粤剧多重感官体验形式,探究粤剧数字化设计的多维表达方式。结论 为粤剧的当代发展提供一种融媒体、跨感官的交互式数字化设计创新方法,实现粤剧数字化创新表达,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设计注入中国式血液,进而引发对未来智能场景下粤剧数字化设计创新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传统手绘插画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莹 《包装学报》2011,3(3):75-78
虽然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数字型插画正逐渐占据着插画设计的主流地位,但由于传统手绘插画在创作过程中更能在作品中体现人本思想与人文关怀,加之传统手绘插画的唯一性能满足新生代消费人群追求个性的心理,因此传统手绘插画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传统手绘插画在数字媒体时代下仍然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城市美化中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8.
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城市文化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文章以福建漳州非遗文化为切入点,阐明漳州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现状和价值,深入研究非遗传统元素的再创造,探索非遗传承视角下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精神内涵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丁莹 《包装学报》2010,2(3):75-78
虽然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数字型插画正逐渐占据着插画设计的主流地位,但由于传统手绘插画在创作过程中更能在作品中体现人本思想与人文关怀,加之传统手绘插画的唯一性能满足新生代消费人群追求个性的心理,因此传统手绘插画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传统手绘 插画在数字媒体时代下仍然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城市美化中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0.
魏旭  华天骅 《包装工程》2019,40(14):204-208
目的 对应用型高校与非遗项目合作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方法 以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通过非遗传承人和应用型高校师生共同合作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结论 惠山泥人存在产品单一、样式老套、功能局限、价格虚高、缺乏版权意识、品牌意识与服务意识等问题,探讨应用型高校非遗传承合作模式,即“市场—实训—竞争—就业”的模式,总结出应用型高校非遗传承有与时代接轨,重塑非遗面貌;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手段,构建非遗资源库;将非遗项目引入应用型高校,最大程度地扩大非遗影响、推广非遗文化;应用型高校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实践平台等,择优培养非遗传承人;降低非遗传承人的设计成本、增强非遗竞争力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尝试在专题实践课程中导入惠山泥人课题,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实践,探索应用型高校非遗传承的可操作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