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国家级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情况的梳理,分析了我国陶瓷非遗教育的现状,厘清了陶瓷非遗教育与非遗传承创新的关系,对开展陶瓷非遗教育和非遗保护传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陶瓷从业人员众多,特别是当下景德镇成为了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更好地将陶瓷非遗传承下来已经成为景德镇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为陶瓷非遗传承提供一些新思路,从而将陶瓷非遗传承打造成我国非遗传承保护的新范式,意义重大、时间紧迫.本文在剖析陶瓷非遗传承保护迫切性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十余个年头,但对于"非遗"的研究依然重要。当前我们并不缺少一些宏大的有关人类文化遗产或文化资源保护的理论,我们缺少的是对真正对生活和实践的近距离直接观察和剖析。本文采用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法,进入田野,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提供一幅鲜活的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图景,在此基础之上主要分析了景德镇传承人的知识结构和传承模式,并对景德镇的"非遗"传承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动态     
<正>落实制度打破非遗传承终身制江苏省苏州市文广新局近日首次对市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有9名传承人不合格,其原因主要为传承人自身意识不强,履行义务不力;传承保护责任单位未能为传承人提供条件,导致传承人不能独立履行传承义务;非遗项目传承后继乏人,传承工作无法开展。根据《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规定,苏州今后将每两年组织一次非遗传承人考评,不合格者,两年内不得申请项目资助经  相似文献   

5.
正与景德镇的结缘,源于2018年7月在文旅部的指导下,笔者作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负责人,在上海市文旅局、景德镇市文旅局、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学校团队的支持下,整合我校在品牌建设领域的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独特优势,组织策划了2018、2019两期景德镇非遗品牌智造研修班。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瓷业机械化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冲击,使得传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面临着极大的传承危机。VR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换的趋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成功案例,为VR技术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注入了强心剂。鉴于此,应该深刻认识到VR技术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价值与重要意义,探讨VR技术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具体内容与效果评估。通过VR技术的运用,更好地挖掘、记录、保护、传承和创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为后人留下更加丰富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正景德镇澐知味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是当代瓷都景德镇声名显赫的一流高档陶瓷研发与生产基地,旗下拥有景德镇豐瑶胭脂红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茶器研究院,是江西省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共有非遗传人4人,并获得一项景德镇传统胭脂红颜料配烧传承技艺的非遗项目。公司采用传统手工制瓷工艺,历经多年呕心沥血的攻坚克难,成功复制并创新发展了历代高、精、尖官窑巅峰重器,以釉中之王——胭脂红、釉中之尊——宝石蓝为产品主打,衍生出青花、粉彩、描金、轧道等多种独门工艺和齐全的独特创新的胭脂红产品,并同时获得十九项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8.
景德镇“非遗”的保护工作对于促进景德镇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其中手工制瓷技艺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之一。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手工制瓷这一技艺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笔者通过走访景德镇手工制瓷传承人,深入探究非遗传承者后继无人的现状,分析现象形成的原因,对目前非遗传承队伍的建设提供相应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逐渐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为了能够对我国陶瓷非遗项目和陶瓷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本文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陶瓷非遗项目现状在保护、利用、传承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但近年来各省市申报各级非遗项目的热度持续上升,主要是以古窑址遗址为申报项目,未有以烧制技...  相似文献   

10.
当前,陶瓷非遗面临传承人减少、生产方式转变等问题,保护任务紧迫。本文系统研究陶瓷非遗项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传承人培养、完善保护机制、开发利用非遗资源等对策建议。研究认为,培养多层次的非遗传承人,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是保障陶瓷非遗传承的基础。同时,开发利用非遗资源,推动非遗创新,也是实现陶瓷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多角度探讨,为我国陶瓷非遗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说起非遗,似乎容易和濒临灭绝、过时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在谭小兵看来,非遗更多等同于"乡愁"。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届非遗名录开始,"非遗"这个陌生的词语不断升温成了一个文化热词,反观近10年的保护之路,重庆的非遗保护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什么成功经验?谭小兵:根据系统性的普查、整理和统计,重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手工技艺等保护项目共有4100多项。入选国家级非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发起。该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育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The second stop山水之城忠县忠县依山傍水,独具岛城风貌,是三峡库区唯一留存的"半淹县城"。目前忠县有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技艺14项,县级的219项。忠县在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时,不仅进行文本、影像资料制作,建立了数据库,还将建立非遗培训中心和请制作基地,倾力打造民间工艺品牌,在发展中自寻出路。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在忠县人秦仕文的手上,朽木不仅能雕,而且还能创作出令人惊叹的烙画作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最具代表性的景德镇釉下青花瓷为研究对象,对青花瓷生命周期过程——原料制备、成形加工、烧成生产、产品使用等过程进行了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并计算评估出污染物的环境影响负荷。结果表明,青花瓷生产中气体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影响最大,且主要集中在青花瓷烧成阶段。本研究为青花瓷实现清洁生产和生态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在漫长的制瓷历史中,景德镇历代瓷工创造了精湛的传统制瓷技艺,这是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也是留给世人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加强手工制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非遗研究和传播力度,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院)拟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作用,诚邀全市各类非遗人才及民间高手,联手共建传承平台,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6.
景德镇在千年制瓷的过程中,保留有数量众多的窑业遗存,是景德镇成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物质和文化基础.陶瓷“非遗”的保护工作是景德镇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手工制瓷技艺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对象.其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省市级的“非遗”项目大多是以部分工艺环节作为立项内容,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景德镇"景漂"现象在陶瓷创新发展中的范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景德镇历史上的"三迁""四汇聚"来揭示"景漂"现象的历史形成,而后从文化自信看"景漂"跨界融合的范式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文化自信背景下"景漂"现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范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非遗"一词,在搜狗的搜索引擎上,对应8,874,244个结果;在百度上,对应100,000,000个结果;在Bing(国内版)上,对应3,870,000结果;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有如此多网友关心着"非遗"的动向,显然"非遗"传承与保护已经不再是国家政策的主导,已经成为了深入人心的"责任和担当",每一个人的关心和扶持,都可能让"非遗项目"走得更远,甚至成为未来文化建设的原始代码,从而繁衍更多现代文化细胞。非遗需要保护,需要传承,更需要宣传,需要用媒体的力量、学术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告诉世界,这是来自中国的非遗,这是中国的历史,对中国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  相似文献   

19.
<正>‘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老艺人的坚守,还需要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中国传媒大学‘非遗青年'学生社团用自己的行动吹响了90后传承‘非遗'的嘹亮号角。在当前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中,高校已成为重要的传习基地。在中国传媒大学就活跃着一个名叫"非遗青年"的社团,他们以实际行动扛起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任,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非遗青年"社团的做法,无疑也为"非遗",牵手高校提供了某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以此类比,中国盆景何止"九派"?迄今为止,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就有扬派、苏派、徽派等多个流派的盆景技艺。其中"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川派盆景,主要分布于川渝两地,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造型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