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78年,我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陶瓷学院”或“陶瓷大学”)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习惯上称作“78级”。其实当时是没有选择,我的目标是考广州美术学院,根本不知道有一个陶瓷学院。但由于考广州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落榜,陶瓷学院就把我们落榜生里专业排在第一位的招上来了。被景德镇陶瓷学院录取,我也很高兴。我的老师是谭畅,我从小就很崇拜他,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他比较了解情况,很支持我来读陶瓷学院。  相似文献   

2.
<正>我与陶瓷的结缘,从入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陶瓷学院”)开始。而进入陶瓷学院并非我的本意,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老天冥冥之中的特意安排,从此,我走上了陶瓷艺术创作这条道路。因为陶瓷,我的生命变得特别有意义,可以说母校给予了我一切,陶瓷艺术成就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正>我出生于1962年,我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陶瓷学院”)的感觉跟别人不一样。1977年,我进入景德镇市雕塑瓷厂,跟着舅舅刘远长学徒。雕塑瓷厂有很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我很幸运,所以,当我在1985年考上陶瓷学院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个熟练掌握雕塑技艺的工人了。想当年,陶瓷学院在我心里就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小时候每次去陶瓷学院,都是仰视地看着那些77级、78级的师兄师姐们。我的心里,一直萌发着要考大学的种子,还有想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改变的决心。在雕塑瓷厂工作的八年中,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说“陶院现象”的得名带给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人被外界肯定的欣喜,那么“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教育成就展不仅是更加自信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人关于学校历史沿革和育人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学术脉络进行自我梳理的初步呈现。如姚永康先生在回忆中所述,“陶院现象”一词的首次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钱绍武教授对陶瓷学院培养出多位在高校及艺术界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所发出的感慨之言,  相似文献   

5.
写在前面     
<正>今年6月,我随景德镇陶瓷大学代表团到英国访问。其间参访了斯塔福德郡大学和中央圣马丁设计艺术学院陶瓷专业的工作室以及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展览。我发见他们的本科学生的毕业创作有显见的思想主题,如社会发展、生态等等,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偏重于手工陶艺的个性表达,很少有实用的器皿设计;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则相反,很少有主题性的表达,而以实用性的器皿设计为主。这倒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我理解,在本科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大胆去思想去想象,随心所欲,重在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研究生阶段必须面向实际生活和即将进入的社会工作、责任,为社会设计具体实用的产品。这对于我们的陶瓷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恩师尹一鹏     
<正>恩师尹一鹏先生于2013年仙逝。我们60级同学毕业五十年后重聚时,大家讲到尹先生都感慨万千,更有同学潸然泪下。我与先生相处之缘大约可分作两段,一段是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陶瓷学院”)读书的四年,另一段则是在雕塑瓷厂与他共事的七年。在陶瓷学院二年级起,尹老师就教授我们素描和雕塑两门课程,直到毕业。我们60级雕塑班只有区区11个同学,而先生只比我们大十几岁,与我们亦师亦友亦兄长。除课堂教学之外,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11月16日,“陶院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教育成就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开幕。在21世纪以来的所有艺术展览中,像“陶院现象”展这样令人欢欣鼓舞的展览并不多见。它不仅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美术系发展历史的回顾,也是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侧影。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说明其不仅具有了显著的文化体现,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影响,同时,它本身具备了鲜明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8.
南桥 《发现》2013,(12):46-47
美国教育哲学家罗伯特·哈钦斯曾称,人一出生时就应该给他发一份大学毕业证书,好让他以后可以专心地去接受教育。确实,我们的正式教育有不少时间是在为文凭而忙。忙着求学位,而非求“学”。想来惭愧,这么思考的话,我想我大学有效的学习时间恐怕只有一半,研究生的学习更是可以大幅度压缩——我花了好多时间打牌,甚至后来写出来了《牌客列传》。  相似文献   

9.
<正>一、我的现代陶艺之路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与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同步。其中,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一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几乎在中国现代陶艺的每一个阶段,都闪耀着陶瓷大学人的身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艺术界发生对传统艺术的大变革,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此时,现代陶艺开始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很多人对现代陶艺有一个误读,认为中国现代陶艺主要是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产生。  相似文献   

10.
夏明来 《景德镇陶瓷》2010,(4):I0066-I0067
<正>夏明来1963年生,祖籍江苏常州,1983年移居上海。曾先后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现为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美协会员,上海丹鼎画院院长,江西陶瓷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浙江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  相似文献   

11.
正2007年底,我应江西省政府邀请,作为江西省首批井冈学者、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迄今已经13年了。学校为我组建了学术团队,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培养年轻教学队伍,这13年,我也见证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博士学位点的建设、更改为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的建立等一系列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我亦以瓷都的大师、老师、陶瓷从业者为师为友,学习各种陶瓷工艺,将自己的书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结合,在千年瓷都的传承和创新大潮中体验陶瓷艺术的魅力,加深了对中国陶瓷艺术的认知,也收获了艺术创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景德镇陶瓷》2011,(6):I0148-I0148
我是一位很普通的陶瓷绘画者,有许多新老客户,他们常在陶瓷书刊上看到我的作品,但也有些人总认为是我父母在炒作我,其实我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就连读大学的钱现在还没还清,自从毕业后到今天我都未找到工作,现在我还是跟赖大师学艺,市所老师都是知道的。  相似文献   

13.
受父亲和兄长影响,我少年时就对绘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绘画上,我总能获得一种刻骨铭心的幸福感,这是我日后走上艺术道路的内在精神源泉.束发之年,我离乡求学,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今陶瓷大学)接受雕塑艺术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本科毕业后又攻读了硕士研究生.感念先生前辈们一路上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其中两位研究生导师对我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发展社会经济,服务好醴陵陶瓷产业,提高陶瓷行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省政府“关于开展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文件精神,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与醴陵市政府共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醴陵陶瓷学院”(下称“陶瓷学院”),以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1954年,我和金宝陞同学毕业留校做帯职研究生,科主任祝大年教授是我的导师,分配我的学习研究课题是日用陶瓷设计。祝先生交给我一把30公分设计测绘"建国瓷"用的钢板尺和一个500cc的量杯。先生说:守智啊,咱们第一届毕业生只有你们4个人,施于人(班长)分到景德镇筹备陶瓷学院,齐国瑞(副班长)分到轻工部从事全国陶瓷美术工作。留校培养你做日用陶瓷设计教学,你要用这把尺子和量杯,继续测量中国传统饮  相似文献   

16.
《景德镇陶瓷》2009,(4):I0008-I0009
余少石1945年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父余翰青,著名老一辈陶瓷美术家,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教授)。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现为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艺术系教授、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荣获中国文联“共和国艺术家”称号。  相似文献   

17.
<正>【按】吕品昌,1982年本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1983年赴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1988年硕士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并留校任教。200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曾任原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副主任;  相似文献   

18.
《景德镇陶瓷》2007,17(3):I0016-I0016
程云 出身于景德镇陶瓷美术世家,祖父程大有开创刷花人物瓷画,有“刷花大王”之称享誉海内外,程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班。任教于景德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9.
陶瓷作为历经千年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大量的说“瓷”人才,以推动中华陶瓷文化走出去、国际化。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产业,在近几年展现出非凡的经济活力。在此背景下,笔者探索了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将陶瓷文化、外贸直播和外语学习三者有机结合,为培育陶瓷英语直播人才,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王同言 《陶瓷》2009,(6):7-7
与《陶瓷》结缘和相识是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就是20年前。刚大学毕业,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学习的欲望特别强,尤其是学习陶瓷专业理论知识。那时,有一位比我高两届的师兄订阅了一份《陶瓷》杂志,杂志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专门刊登建筑卫生陶瓷方面的知识,有很强的可渎性和实用性。既有理论上深层次的分析,又有实践经验的介绍,内容很丰富。后来,又看到师兄在《陶瓷》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我更是羡慕不已。心想:我要以他为榜样,刻苦学习,不断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