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思祎  江彬 《城市勘测》2021,(z1):16-20
为了研究城市区域的雨洪径流特征以及加装不同低影响开发措施(LID)对径流削减的规律,该研究以西安市城区重点雨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WMM模型模拟现状条件下不同设计雨峰系数、不同设计降雨重现期降雨径流的变化及加装4种LID措施组合:15%透水路面和无绿色屋顶,15%透水路面和25%绿色屋顶,15%透水路面和50%绿色屋顶,15% 透水路面和75% 绿色屋顶后降雨径流削减规律.结果表明:当加设15% 透水路面和75% 绿色屋顶时,洪峰洪量削减效果最为明显.并且在设计降雨重现期P=1年时,较现状条件下洪量削减36%;设计降雨重现期P=10年时,洪量衰减率减至24.3%.所以LID措施能有效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频率,但随着设计降雨重现期的增大,加装LID措施效果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的提出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武汉市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雨洪控制效果未得到验证。笔者以武汉市青山某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SWMM建立海绵城市小区模型,针对汇水区的划分、海绵设施的定义、参数率定及模型验证、设计降雨的选择等方面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小区,海绵城市小区能够有效削减雨水年径流总量和典型场降雨的峰值流量、径流总量,但对洪峰迟滞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量化评估LID措施在市政道路中的雨洪控制效果,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官渡区241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海绵城市道路的SWMM模型,围绕汇水区概化、降雨条件设计、模型参数选择、率定及验证等方面探讨海绵城市道路雨洪控制效果.研究表明,海绵城市道路能够有效地削减场降雨的峰值流量、径流总量及年降雨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现象的频繁发生,城市雨洪问题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分析我国城市雨洪控制现状,建立三级生态化雨洪控制体系。将城市雨洪控制范围自源头覆盖至最后的收纳水体,集成了调蓄雨洪、消减峰流量、消减径流体积、延长汇流时间、控制污染物等多种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型雨洪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概念,针对国内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可持续性雨洪管理经验,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注意事项,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市政技术》2017,(4):164-169
海绵城市实现了雨洪管理从传统工程排水到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转变。以湖北省某市海绵城市规划为例,确定雨洪管理目标为将75%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探讨山地丘陵地区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路、建设策略,利用GIS以及单因子指标评价法、多因子复合评价法确定适宜的海绵城市开发区域,针对各个开发区的特征,提出对应建设指引;同时参考行政区间进行二级分区,将管控指标分解到各级区域,最后的校核结果表明该次规划符合该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设定目标。  相似文献   

7.
朱雪琴 《门窗》2020,(3):139-139,14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随着城市化现象逐步普遍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最显著的是城市雨洪问题等城市环境的负面问题。为了减少雨洪问题等城市环境负面问题给城市经济以及省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现提出雨洪景观的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分别从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效益仅细化分析此设计策略的特点。具体论述则体现在弹性设计、节约设计、人性设计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极端雨洪灾害日趋频繁和我国城市持 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 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蓝绿灰基础设施结合,系 统构建雨洪韧性城市体系的框架,从空间管控、 工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思路, 并建立了雨洪韧性城市的风险适应、风险防治及 灾害应急实施策略与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我 国多个新区规划建设案例从理想蓝绿空间结构、 洪涝统筹治水体系和功能复合的用地布局等角 度探讨了构建和谐“人水城”关系的规划解决方 案,以动态发展的全过程视角制定目标,多专业、 多角度、多手段制定治水方略,推进海绵城市理 念的落实,实现城市雨洪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针对分布式城市雨洪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城市雨洪模型及其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问题,并以深圳市某独立排水片区为例,采用GLUE方法分析SWMM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首先构建排水区的SWMM模型,针对敏感性参数随机生成多个参数方案,通过MATLAB编程调用SWMM动态链接库多次进行参数率定,以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大于0. 8为阈值进行最佳参数方案的筛选,得到置信度为90%的排水区径流量区间。研究结果表明,GLUE方法能够分析出模型敏感性参数的不确定性,此种模型不确定性研究方法可为实际工程提供更加科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4,(2)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道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道路面积也在相应的扩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时传统雨水排放模式也开始显露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城市道路建设与雨水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且进一步恶化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情况。鉴于此,为使上述这些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下面笔者基于自身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就城市道路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进行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几年提出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影响。文章研究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并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管理体系及策略等各个方面展开对中美双方雨洪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结合对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及其适用性的探讨,文章剖析了当前中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从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各保障体系,强化提升GI建设,加强基础性研究,完善评估标准、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加强"海绵城市"的实施建设六个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地景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景观被大量建筑物所取代。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使原有的水循环系统遭到阻碍,也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雨洪问题和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困扰和制约城市发展的难题。有针对性地剖析城市发展中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密切联系,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雨洪控制利用实践和启示,以期为中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理念和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现状,指出目前国内该领域仍存在理念落后、控制或利用模式单一、决策与管理系统落后、依靠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和有局限的径流污染控制以及狭义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难以全面解决城市雨水径流带来的各种突出问题。根据多年的研究、应用经验和系统的分析,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进行分类,并对雨洪控制利用模式优选主要影响因素、特点和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综合系统优选模式,并以北京、宁波为例说明这种模式在典型的南、北方城市的具体应用。最后,结合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经验,指出相关法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对推行这种综合性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的重要作用,对我国保障雨洪控制利用模式实施的政策制定和激励机制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栾楠  常乐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20,38(2):62-67
低影响开发设施作为能够有效消减、利用和延缓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以及控制径流污染的分散性单元,正逐渐应用于道路排水系统建设中。该文以海绵城市试点——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不同重现期(一年一遇、三年一遇、五年一遇以及十年一遇)3小时降雨下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等单一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及低影响开发组合模式对于道路雨水径流削减效果。结果表明,采用LID雨水系统的城市道路在不同重现期下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34.5%、28.2%、26.1%、24.3%,径流峰值削减率分别为37.4%、27.3%、23.5%、19.5%。同时,对于单项LID设施而言,生物滞留设施在径流总量以及峰值削减上均优于渗透铺装,具有良好的雨洪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的理念发展为城市管理者增强城市雨洪管理能力、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方向指引.深圳市福田中心区通过下沉式绿化带、透水铺装及环保型雨水口三方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龙舟水"强降雨期间对工程范围进行观察记录,证明海绵设施可轻松应对常规暴雨事件,与其他城市相比突显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优越性,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基本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优秀的城市道路绿地系统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态、景观、游憩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它也能与城市道路一起形成城市布局的总体框架,体现城市特色景观与艺术风貌。现如今,全球温室效应日渐严重,城市道路绿化的雨洪管理水平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以南京市溧水区湖滨西路北延道路景观工程为例,研究道路景观在满足传统景观的美化性、经济性、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应用并实践雨洪管理理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门窗》2014,(5)
城市化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许多森林草地被大量建筑物所取代,破坏了大自然的自我调节,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引发了严重的自然。如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泥道路铺设的越来越多,不渗透面积逐年增加,导致城市的水环境和水循环发生了改变,如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等,这都更易引起洪涝灾害的发生,而城市发展必然会导致城市风景园林的增加。如何在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加入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变废为宝,让多余的地表径流为城市风景园林所用,既为风景园林的建设节约了成本,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将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运用到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将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与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巧妙结合起来,是我们下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青天一  吴文  郭子威  陈至  李茜  陈星 《城市建筑》2021,(6):170-171,189
我国目前的雨洪管理体系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正在开发适应海绵城市的模式.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着眼于城市绿地在雨洪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依据绿地补偿政策,对不同绿地的划分与保障,以及绿地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赵霆 《市政技术》2021,(9):121-123,135
为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推广,针对我国南北地区降雨差异,以沈阳市和海口市最新暴雨强度公式为依据进行分析模拟后认为,在60 m宽道路和周边地块设计不同的LID设施,可满足相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污染物去除率.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7,(5)
最近几年以来城市雨洪内涝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体系在汛期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洪涝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随着城市当中的硬化地面总数逐渐增多,造成城市土地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相应提高了城市市政排水容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市政排水系统的负荷也是在逐步提升的,由于城市雨洪汇流时间逐渐变短,非常容易造成城市内涝灾害,因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10月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用于指导各个城市雨洪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针对现有的城市雨洪管理技术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