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组合水处理工艺除藻效率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复旦大学基于藻毒素MC-LR在饮用水中的限值为1μg/L提出的饮用水源水中蓝藻细胞密度的限值为9.1×105个/L,并导出出厂水总藻细胞密度的限值应为(1.52-9.12)×106个/L,介绍了出厂水中叶绿素a的限值 0.3-0.5μg/L。按此三类限值(藻毒素,总藻密度,叶绿索a),对组合工艺(3个水厂的常规水处理工艺,3个水厂的强化常规处理工艺,3个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的除藻,除藻毒素,除叶绿素a的效率进行了评价,认为水源水中藻细胞密度是出厂水藻密度是否符合限值要求的主要因素。故要加强水源防护。作者根据藻细胞尺寸及藻毒索,藻的致臭物, 叶绿素a的分子量大小,提出强化絮凝沉淀,采用高分子絮凝剂流化床接触絮凝澄清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浮池等工艺可有效去除藻细胞及其所含藻毒素。不采用预氧化,防止破坏藻细胞,释放藻毒索,增加消毒副产物。以叶绿索 a评价净水效率测定方法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调查了淮南市某自来水厂原水、各处理工艺单元出水中4种邻苯二甲酸酯(DMP、DEP、DBP、BBP)。结果表明,4种邻苯二甲酸酯在原水中均检出,质量浓度为0.010~0.142μg/L;DMP和DEP仅在部分水样中检出,在管网水中没有检出;DBP和BBP在各水样中均检出,质量浓度分别为1.702~2.897μg/L、0.248~0.676μg/L,说明现行常规净水处理工艺不能完全去除邻苯二甲酸酯,需要进行深度处理。研究采用臭氧氧化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和臭氧-活性炭技术对该水厂原水中的2种邻苯二甲酸酯(DBP、BBP)去除情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技术不能完全去除原水中的DBP和BBP,去除率为61%~65%;活性炭吸附技术能够完全去除原水中的DBP和BBP;臭氧-活性炭技术对原水中的DBP和BBP去除率达到100%。该技术可以作为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去除DBP和BBP的主要单元。  相似文献   

3.
该文运用了HS-SPME-GC-MS-MS法测定水中痕量2-MIB和GSM。当测定范围为2~200 ng/L时,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 5;该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59和0.68 ng/L;RSD为3.96%和4.54%;出厂水、管网水和原水的加标回收率为86.3%~113.7%。在藻类大量增殖时期,监测上海地区某水库内、外原水中2-MIB浓度,发现藻细胞数较多的原水中2-MIB浓度也较高;当藻细胞数低于5×106个/L时,2-MIB浓度低于国标限值(10 ng/L)。此外库内水中2-MIB的产生相对于藻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两者存在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佐证了2-MIB为藻类次生代谢产物;GSM的产生则与藻类代谢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高强磁技术在景观水体中灭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高强磁化处理技术在景观水治理中杀藻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磁场强度为3700Gs的高强磁水处理器的作用下,水体中藻类数量由50万个/mL降到5万个/mL,蓝藻基本消除;COD、氨氮、总磷的含量分别由处理前的56.lmg/L、3.37mg/L、1.53mg/L降到28.0mg/L、0.26mg/L、0.96mg/L;7R体溶氧量和透明度则分别由原来的2.40mg/L、40cm提高到7.20mg/L、75cm(见到池底),水体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对适合于长江上游水的管式微滤膜进行了选择性试验,探讨了适合膜的清洗方法以及在不同条件下膜设备运行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如果原水无任何预处理,0.2~0.9μm孔径微滤膜更适合净化长江上游重庆段原水,且气、水清洗效果优于单独水反洗;若NaOH溶液浓度高于0.01mol/L、HCI溶液浓度高于0.0079mol/L时,膜通量能得到较好恢复;工况稳定性试验表明,该设备能够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同时只要后续工况能够恢复正常,也能保持较好的产水能力.  相似文献   

6.
水中肠贾第氏鞭毛虫孢囊和隐孢子虫卵囊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详细介绍了检测水中肠贾第氏鞭毛虫孢囊和隐孢子虫卵囊的仪器设备、试剂及方法,并对长江原水;黄浦江原水及相关出厂水进行了检测;在长江原水和所有出厂水中均未检出隐孢子虫卵囊,在黄浦江上游原水中检出极少量肠贾第氏鞭毛虫孢囊,而在下游水中检出的孢囊较多。  相似文献   

7.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山东化工》2012,41(5):48-51,56
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硝基苯类含量的方法。水样经固相萃取柱富集后,进入配有DB-5(30m×320μm×0.25μm)毛细管色谱柱的带EC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中进行测定。测定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硝基苯:0.29μg/L,间-硝基氯苯:0.05μg/L,对-硝基氯苯:0.02μg/L,邻~硝基氯苯:0.01恤晷/L,对-二硝基苯:0.03μg/L,间-二硝基苯:0.08μg/L,邻-二硝基苯:O.01μg/L,2,4~二硝基甲苯:0.021μg/L,2,4-二硝基氯苯:0.021μg/L,2,4,6-三硝基甲苯:O.02μg/L,加标回收率在83.O%~118.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2%~9.7%。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吸附对模拟突发敌敌畏污染源水的应急处理效果,利用批式试验研究了水质条件以及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对敌敌畏的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对敌敌畏的吸附去除效果较好,当敌敌畏的浓度为10μg/L,活性炭投加量为10mg/L,吸附4h,原水中的去除率为55.1%。并且,增加活性炭的投加量到30mg/L,吸附2h,出水中敌敌畏的浓度能达到饮用水标准。本研究还得出粉末活性炭在两种水体中敌敌畏的Freundlich吸附模型。粉末活性炭吸附应急处理敌敌畏污染原水技术可行性高,药剂费用为0.09~0.12元/t水。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氯杀灭水中铜绿微囊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二氧化氯与铜绿微囊藻的接触时间、二氧化氯投加量、藻初始浓度、pH值、有机物和氨氮含量对二氧化氯杀灭铜绿微囊藻效果的影响,考察了二氧化氯与混凝工艺的协同除藻效果。结果表明,二氧化氯与铜绿微囊藻最佳接触时间为10min。铜绿微囊藻杀灭率随二氧化氯投加量增大而提高,随pH值升高及有机物含量的增大而下降。由氯化铵形成的氨氮的存在对溶液的pH值有影响而使铜绿微囊藻杀灭率稍有提高。当叶绿素d初始浓度低于27.12μg/L时,二氧化氯杀藻率随藻初始浓度的升高而提高,但当叶绿素a初始浓度高于27.12μg/L时,杀藻率随藻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二氧化氯与混凝具有协同除藻作用,当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0.5mg/L,聚合氯化铝10mg/L时,铜绿微囊藻杀灭率达到96.17%。  相似文献   

10.
陈霄  黄廷林 《净水技术》2006,25(5):21-24
该文针对滦河源水进行了杀藻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引滦水而言,硫酸铜、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三种杀藻剂的藻类去除率均随药剂投量的增加而升高;在原水含藻量较高(高于1000万个/L)情况下,硫酸铜较佳投量1.0mg/L,藻类去除率为70%~80%;过氧化氢投量4mg/L,藻类去除率为60%左右;高锰酸钾投量0.6mg/L,藻类去除率为85%;通过杀藻效果、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对于以有毒蓝藻为优势藻的引滦水,三种杀藻剂的优劣排序为:高锰酸钾〉硫酸铜〉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叙述水的基本性质后,较详细介绍了水的活性化和活性水的特征及制备方法,指出活性水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高质量的水。  相似文献   

12.
微污染水处理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涛 《贵州化工》2005,30(5):25-29
主要介绍对微污染水处理的几种新方法,如:纳米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技术、二氧化氯氧化消毒处理技术、臭氧氧化消毒处理技术以及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并将这几种深度水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客观地提出其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顾振国 《净水技术》2003,22(5):20-22
该文介绍了具有120年供水历史的上海杨树浦水厂的创建和发展、供水现状与技术管理,以及为提高水质和供水可靠性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杜敏娜  高延雄  杨茜  熊家晴 《广州化工》2010,38(7):69-71,74
在水源切换过程中,由于水源水质不同造成的管网水质化学不稳定,引起水质恶化,发生"红水"现象。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际管网,观察切换水源过程对给水管网水质指标的影响,监测到浊度明显升高从0.32NTU上升到6.38NTU,pH从7.97上升到8.30,电导率从825s·m^-1降到779s·m^-1,总溶解性固体从403mg·L^-1下降到380mg·L^-1,余氯迅速下降从2mg·L^-1下降到0.02mg·L^-1。感官上色度增加,水浑浊有沉淀生成,管网水中铁的含量增加,最大到1.15mg·L^-1严重超标。经分析提高pH、增加碱度、投加缓蚀剂及严格保证出厂水指标等可控制管网水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李涛 《化肥设计》2009,47(2):40-42
从循环水的饱合理论以及碳酸盐的化学平衡出发,论述了循环水系统中盐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碳酸盐的影响;简述了循环水水质稳定的条件,介绍了循环水处理及杀菌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水回用循环冷却水系统研究及现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少松  曹培宽  白小明 《广东化工》2012,39(9):31-32,57
针对滨海新区中水水质,研究了适应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某热电公司应用的中水水质、系统材质和工况条件的水处理药剂及其配套高浓缩倍率水处理技术,并应用于现场运行控制。通过对近五年现场应用结果进行深入总结分析,说明中水回用于循环水系统处理技术是成功的,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景观水体"水华"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观水体的水华防治应急措施是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常用的各种水华防治的应急措施进行系统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18.
封闭景观水体补充水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峰  邹伟国  卢斌 《净水技术》2010,29(3):11-13,33
分析了上海松江区某植物园景观水体水量补充和损耗的各种因素,对各因素对应的水量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出了总的补充水量,为植物园水质净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电子水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情况,生产实践表明,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应用电子水处理后,不仅除垢效果好,而且可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综述了我国水污染及水资源危机,介绍了水处理剂在工业节水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