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勤功 《石油学报》2006,27(6):19-23
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结果表明,砂岩透镜体油藏多数为它源性多期幕式成藏,其成藏机理可概括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油气通过隐蔽输导体系由源岩向砂体运聚,砂体中地层水与早期充注的油气又通过隐蔽输导体系向外排出,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中,形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洼陷带岩性圈闭是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东营凹陷为例,利用圈闭形成期法、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法、流体包裹体分析和油藏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盆地流体历史进行分析并建立了时空配套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成藏期主要有2期,即古近纪东营期为早期成藏,新近纪馆陶期和明化镇期为晚期成藏,且成藏规模超过早期;不同层系及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油气藏,主要形成期存在差异,烃源岩层系中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时间较早、油气充注时间长;由深部向浅部,由凹陷中心向斜坡和凸起边缘,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有逐渐变晚的趋势。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①圈闭形成期,对应于加里东至喜山运动一幕;②第一成藏期,对应于喜山运动二幕;③第二成藏期,对应于喜山运动三幕。  相似文献   

3.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岩性油藏形成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分析柴西南区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显微荧光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结合对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柴西南区有两次主要的油气充注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其岩性圈闭形成具有相对早期性和多期性,其主要形成期在渐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末期。柴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成藏期及保存-破坏期。  相似文献   

4.
在二连盆地不同凹陷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地层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个因素的控制。在圈闭与油源具备的前提下,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是地层岩性油藏形成的基础;流体动力学特征决定了地层岩性油藏的分布区域;储层临界物性是油气充注的决定性因素;砂体的封闭性能则是地层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上述4个因素良好配置,有利于地层岩性油藏的成藏。  相似文献   

5.
流体包裹体的常规特征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结合盆地的古地温模式和储集层埋藏历史 ,可以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埋深及对应的地质时代 ,依此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通过某油气藏中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 ,从油气运移及充注圈闭的角度 ,对该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阐述。认为该油气藏的成藏期为早第三纪末 ;油、气、水 (主要是油与水的混相液体 )同期运移至储集层 ;油气经过长距离运移聚集成藏 ,成藏后几乎没有再经历调整 ,油水界面没有发生过变迁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中部1区块油气藏成藏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地质调整,油气充注十分复杂,采用单一的方法研究油气充注期次存在多解。利用地层原油高压物性、地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烃源岩成熟演化和地层构造演化等多种技术方法资料分析验证获得比较可靠的油藏油气充注时期,研究认为研究区块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幕式特征,主要储层三工河组二段的油气充注以中早期(晚侏罗-晚白垩)充注为主。  相似文献   

7.
油气成藏期探讨(为庆祝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50周年而作)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成藏期是一个时间段,一个油气藏由多次充注形成.烃包裹体的存在是油气运聚的直接证据,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图所对应的时间可以确定出成藏期.均一温度直方图分为连续分布型和非连续分布型两类:前者表示连续性的充注一期成藏;后者表示非连续性的充注多期成藏.成藏期是成藏史研究的一部分,新生代油气的成藏史比较短,多为一期成藏;古生代油气的成藏史比较长,可能有多个成藏期.但古老油气藏大部分都已破坏消失,只有那些不断有油气充注或是晚期成藏的才能被保存下来,而目前它们未必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只有作成藏史研究才能对它们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前人研究认为南襄盆地的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但针对油藏确切的形成时间及其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利用埋藏史投影法,明确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期次,确定其成藏年代。泌阳凹陷共有“四幕两期油、一幕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泌阳凹陷的主要成藏期,主要发生在断陷-抬升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 Ma)、第二幕(34.1~21.2 Ma)和第三幕(30.9~16.2 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在拗陷沉降阶段,即第四幕(7.9~0.2 Ma)油和一幕(3.0~0.8 Ma)天然气成藏。泌阳凹陷内部的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充注时间存在差异,中部深凹区和南部陡坡带距离生烃中心较近,优先充注早期成藏;而北部斜坡带成藏时期相对较晚。泌阳凹陷南部应加强纵向多层位、多期次立体勘探,中部加强隐蔽岩性勘探的攻关力度,北部重点加强次生或调整的构造油藏勘探。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岩性油藏形成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岩性油藏的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高邮凹陷岩性油藏成藏过程动态解剖研究,高邮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期处于有利的充注动力窗口,储层物性普遍高于充注临界物性,岩性圈闭早期开始持续发育,因此,高邮凹陷整体具有形成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高邮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岩性油藏成藏的关键因素是运移通道和圈闭条件。主控断层早期开启,晚期封闭是研究区岩性油藏成藏的必要条件,同时,砂地比较低,砂体欠发育,泥岩发育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也是成藏不可或缺的条件。岩性油藏在陡坡带和缓坡带均有分布,戴南组岩性油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靠近凹陷两侧断裂带向深洼带依次发育有断层-岩性油藏、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东营凹陷永8断块油藏储层特征和圈闭情况,建立了油藏物理实验模型,设计了连续充注和幕式充注2种类型的油气充注实验方案。结果表明:连续充注受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和浮力的影响较为明显,油气首先充注构造高部位和渗透率最高的砂层,低渗透砂层受高渗透层的屏蔽作用为水层;幕式充注实验中,在油气供应量充足和充注压力超过一定值的状态下,油气进入圈闭不受构造位置高低和渗透率大小的影响。该结果与永8断块油藏现存油气分布状态及动力来源的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可以认为永8断块油气藏的形成以幕式油气充注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1.
长岭断陷火山岩气藏勘探潜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位于松辽盆地中南部的长岭断陷深层火山岩发育,火山岩气藏成藏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对其勘探潜力的分析结论关系到下一步的勘探决策。为此,对该区火山岩气藏储集条件、圈闭条件、烃源潜力以及成藏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长岭断陷火山岩纵向上多期叠置,发育有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储集空间,形成了随地质演化而逐渐发育的独具特色的火山岩储集体;火山岩体与基底大断裂和围岩在特定的构造背景上相互配置形成了火山岩岩性圈闭、火山岩与构造复合圈闭;深层具有多种烃源条件,为火山岩储集体提供了丰富的烃源;火山岩储层与多套烃源岩交互发育,形成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成藏组合,生、储条件配置有利,具备形成以火山岩气藏为目标的大中型气田的条件,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成藏样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藏主要发育于该凹陷东南部深凹区的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其成藏样式可分为安棚-赵凹型和下二门型两种主要类型。安棚-赵凹型油气藏样式的最大特点是油气具3期充注过程,且以中、晚期为主成藏期。下二门型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形成→破坏→再形成的过程,核桃园组一段和廖庄组沉积时期形成早期背斜油气藏,但在廖庄组沉积末期,因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遭受改造或破坏,至上寺组沉积末期,形成现今油气藏格局。除上述两种主要样式外,该区还可能存在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动态成藏过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对东营凹陷牛35砂体和营11砂体成藏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砂体埋藏史、热史和油气充注史动态模拟,系统分析了烃源岩演化,砂体孔隙度、渗透率演化,油气充注时期及超压的形成时期等。综合分析后认为,砂体在90℃的古温度和17MPa的古压力条件下,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中或成藏后,油气的大量充注会导致地层超压的形成。处于不同成藏系统中的砂体,其充满度以及压力系数不一致。在油源充足情况下,深层封闭成藏系统中易形成高充满度、高压力系数的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而在半开放成藏系统中会形成充满度中等、压力系数较高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分析川西南部和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气藏在烃源、储集、圈闭、保存条件及异常高压等方面的成藏特征的差异,总结出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气藏可能的成藏模式。结果认为:作为气源的上三叠统的生烃强度在川西南部明显优于川西北部,南部拥有丰富的气源断裂,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北部有可能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的油气藏;川西的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储集层厚度相差不大,沙溪庙组和千佛崖组在北部地区储集条件更为优越;构造圈闭条件南部更优;保存条件南部有白垩系的膏盐层作为区域盖层、北部有异常高压封存箱。地层异常高压在川西北部对侏罗系成藏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压力封存箱内部形成油气藏。钻探情况证实,川西北部地区所有侏罗系产层和显示层段都集中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及其以下层位。因此在今后的勘探实践中,应该重点注意该层段。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坳陷湖盆坡折带在非构造圈闭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多级坡折带十分发育,对层序地层发育、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以及沉积体的纵横向展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多级坡折带对非构造圈闭的控制主要表现为:非构造圈闭紧邻多级坡折带发育,沿着坡折带呈串珠状展布;非构造圈闭在纵向上发育具有继承性的特点;非构造圈闭发育的类型随着坡折带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靠近盆缘的坡折带以形成地层超覆和削截为主的非构造圈闭,向盆地方向,地层圈闭逐渐减少,以地层-岩性圈闭或岩性圈闭为主。多级坡折带的存在导致了在盆地的不同地理位置发生不同的沉积剥蚀响应,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储、盖组合。另外,断裂坡折带中的断裂及挠曲坡折带处发育的裂缝,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有利于油气运聚。由于坡折带的深部构造往往是早期的有利聚油构造,因此坡折带又是深部构造中聚集的油气再次垂向运移分配的有利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16.
应用烃类分段捕获原理研究油气运移聚集过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烃类生成、构造活动和圈闭形成的阶段性,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存在分段捕获的原理,对川中-川南过渡带安岳-包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北部的安岳-通贤地区主要捕获了须家河组低演化系列煤成烃类,由于构造运动改变了油气运聚方向,未能进一步捕获后期较高演化阶段的烃类,具有分段捕获的特点;而该区南部的包界地区不仅捕获了低演化阶段的烃类,同时还捕获了成熟-高熟早期须家河组煤成烃类,具有连续累积捕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圈闭成因类型分析和成藏过程的研究,指出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主要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由此引申,深洼区岩性圈闭是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同时,砂岩透镜体等岩性圈闭的地层水不断被排出,造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该成果无疑有利于指导断陷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18.
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圈闭成因类型分析和成藏过程的研究,指出深洼区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主要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由此可以引申,深洼区岩性圈闭是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同时,砂岩透镜体等岩性圈闭的地层水不断被排出,造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该成果有利于指导断陷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