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西方郊区化建设的理念、优缺点及对于我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郊区建设的借鉴意义;指出应学习西方在郊区建设规划上对人文主义的重视,从文化认同、群体结构和综合服务等方面入手,避免出现西方正经历的"郊区功能从属城镇化""功能单一同质化"等负面现象。我国的郊区建设应该放眼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切实认清农耕文化和宗亲制度逐渐衰落这一现实,以西方郊区化的发展理念和表现作为借鉴,探寻建设具有多样化,弱化阶层分化和具备自我独立性特征的乡村郊区社区;同时,以平等互助式理念推进郊区建设,强调多群体参与和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群体性建设,以及养老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生产生活体系。  相似文献   

2.
田园郊区运动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19世纪在欧美等国广泛流传,主要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在英国的起源阶段,二是在英国的发展成熟阶段,三是在美国的发展演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政府干预、社会需求、分区规划、专业人员的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追求高密度、步行尺度的田园郊区被低密度、依赖私人交通的郊区蔓延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后,田园郊区运动的理念被重新应用于城市旧区更新及郊区社区营造中。对于乡村性特征的保留以及对于社区感的追求,是田园郊区运动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郊区大型社区的发展现状为背景,阐述国内外邻里中心的发展慨况。分别对苏滁工业园区的9个邻里中心进行调研分析,特别是对其服务规模、服务半径、综合业态以及邻里交往等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其对我国当代城市郊区大型社区建设的原则:选址的郊区性原则、服务规模及半径的合理性原则、功能业态的丰富性和特色性原则、交往空间的人性化原则。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1980年代的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将打造价格合理、混合功用、步行友好的社区作为开发理念,以对抗郊区低密度无序蔓延。本文就这场运动的影响及社会评价进行分析,指出这场运动最初带有实验的目的,其所标榜的一些理念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现,但这场运动引发社会各界反思当下生活方式并开始讨论新的社区开发标准,有许多新的理念与设计在这场运动中纷纷登场。新城市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当代美国社区规划思潮的缩影,也为社区规划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特大城市郊区社区发展研究01/2005郊区社区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不应另设一套指标,而应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城区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各种指标考核体系,对于需要新设立的项目和内容则应尽量参考相关职能部门的现有指标体系。社区发展的指标考核方式应该是双向的,既要有政府的考评,更要有民众的参与,这不但是公民社会发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由社区发展的根本目标决定的。社会民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民主实践的日积月累方能水到渠成。社区发展的本质目标在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居民的满意和认可程度是衡量社区发展健康…  相似文献   

6.
郊区社区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不应另设一套指标,而应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城区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各种指标考核体系.对于需要新设立的项目和内容则应尽量参考相关职能部门的现有指标体系。社区发展的指标考核方式应该是双向的,既要有政府的考评,更要有民众的参与,这不但是公民社会发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由社区发展的根本目标决定的。社会民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民主实践的日积月累方能水到渠成。社区发展的本质目标在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居民的满意和认可程度是衡量社区发展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只有推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考核机制,郊区社区未来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民主、文明。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我国对于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空前重视。在长期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动下,城市的人口与功能等要素过度集中及蔓延式的空间拓展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应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建设郊区新城。在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寻找郊区新城转型发展路径是对于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本文在整理国际城市规划领域生态理念与郊区新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理念对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郊区新城建设的影响,并以成都新版总规中郊区新城新津为案例,重点研究空间规划对于生态理念的承载方式,尝试探索生态理念指导下适于郊区新城转型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雷斯顿城市中心的设计创造了一个密集的适于步行的城市环境,一个典型的郊区开发的实例。1964年最初规划的雷斯顿新社区离华盛顿特区15英里远,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到能容纳5万人,达到饱和状态。SASAKI事务所的规划使市中心成为社区的焦点,一个郊区的新中心。附近郊区的开发是由汽车为一大片单一用途的区域提供优质服务,而雷斯顿城中心则由一系列混合用途的街区、城市街道、公园和步行广场组成。  相似文献   

9.
马鹏 《城市建筑》2014,(12):375-376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发展的特点与问题。认为交易费用、政府边界、产权界定、制度变迁是大都市郊区社区发展的四个核心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剖析功能分区规划理念惯性带来的弊端以及“少子老龄化”与“恐育”心理造成的困扰,探讨混合社区(街区)开发、15 min社区生活圈建设及远程互联、共享办公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以上海泗泾新凯社区为例,针对上海市近郊居住型社区普遍存在的职住分离现象,提出借势远程办公,激活城郊社区活力,促进社区混合多样。将远程办公置入社区中心并与社区内部其他功能混合互补,有利于实现居民就近就业,不仅可促进职住平衡,对解决当下“少子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也具有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社区活力及多样性,促使郊区“睡城”苏醒,实现“15 min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目标,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相似文献   

11.
"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是城市郊野森林公园的建设主题。本案从公园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梯度景观和密度景观的应用、公园规划布局及公园主体植物群落的研究等诸方面,阐述了当今城市郊野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方向,并提出21世纪应是保护环境的时代。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城市高速建设中,如何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资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胡洁  余伟伟 《山西建筑》2014,(17):18-19
以太原市东山地区为例,对休闲社会背景下城市近郊地区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探讨,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近郊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将旅游功能与城市近郊地区独特的资源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是城市近郊地区稳妥转型、保持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谢静 《华中建筑》2007,25(3):132-136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及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我国的城市住宅将持续稳定地增长.但是我国的社区建设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封闭社区割断了社区与城市的联系等等.该文以多领域的知识为指导,结合具体实例,对社区公共设施布局的基本形式、设计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目前社区公共设施布局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几条有助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The technical achievements of Swedish community planners are widely admired, but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olitical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their innovations are achieved. This article examines a recent decision to construct a large apartment house complex in a Stockholm suburb. A group of citizens objected to the plan propos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a conflict broke out that was not resolved until a national minister intervened, more than three years after the original plan was put forward. Analysis of this conflict and its resolution is used here to reveal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planning decisions are made, the values that come to be contested in such choices, and the processes of bargaining and goal-modification which structur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analysis leads to some conclusions concerning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process on the quality of local planning in Sweden.  相似文献   

15.
理解西安市政府现存的问题,西安市未来的发展规划的矛盾,西安市政府最终选择北郊作为西安市新的政府所在地的有力之处以及西安市政府搬至北郊给其带来的经济带动。透过对西安市政府搬迁的这一举措,理解城市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消费设施环境塑造的视角,选取杭州近郊区3个典型社区开展调研分析,从中发现城市中微观尺度的社区设施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对知识型人力资本的吸引聚集,这既是由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的快速扩张,也深受公共设施的市、区二元供给体制的内在影响。在3个近郊典型社区中,以教育医疗文体为核心的公共设施供给状况不佳,并呈现出社区之间的差异性,其中以相对独立的规模型、开放式的良渚文化村社区供给状况较好,封闭式、分散化的江南春城较差,除了地方政府供给体制的影响因素之外,这与各个开发商的建设力度、社区居民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最后分别基于城市空间规划、郊区公共中心建设以及开放式社区设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并强调要在制度体系方面协调好地方政府、开发商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由此兼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以更好地吸引知识型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型产业的聚集,提升城市生活环境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郊区化和郊区住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成功的郊区住区开发模式,并从通勤方式、营销策划、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物业管理、工程开发等几个方面对这种模式进行了介绍,并由此得出了对郊区住区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常健  金陵生 《华中建筑》2009,27(10):17-20
建国后武汉城郊工业区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伴随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武汉市区空间结构由工业郊区化—郊区工业区城市化—城市扩散化—工业再郊区化的循环螺旋发展模式,并不断向外扩张,郊区城镇也因此得到极大的带动。其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对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2):105-12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specif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New Urbanist community of Orenco Station (Portland, Oregon). House-level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Orenco Station, as well as a traditional suburb and two long-established urban neighborhoods. Survey data reveal higher level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New Urbanist community than the comparison neighborhoods. The analysis also reveals a higher level of walking, and an increase in the occasional use of mass transit, in the New Urbanist community.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residents in all four neighborhoods (including the New Urbanist neighborhood) rely on single occupancy vehicles for their regular commute. In summary, this study shows that Orenco Station is very effective in achieving its social objectives, successful in encouraging walking and the occasional use of mass transit – but less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primary reliance on mass transit for commu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