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油酸酯的制备及其粘度性质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我国高酸值原油的大量开采与加工,制备了四种典型石油酸酯并对其粘度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石油酸酯类油可达到多种粘度级别(100℃下粘度为3~17mm2/s),并具有良好的粘温性能(粘度指数为90~115)和低温性能。石油酸二元醇二酯的粘度比石油酸一元脂肪醇酯大。以石油酸为原料开发石油酸酯类润滑油和增塑剂产品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和两种脂肪酸(A和B)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采用真空无溶剂条件下直接酯化合成了不同结构的多元醇酯,对其润滑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与市场销售的同类产品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由脂肪酸A合成的多元醇脂肪酸酯的倾点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多元醇酯。在合成多元醇酯时,不仅要考虑所用脂肪酸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因素,也要考虑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因素,最好选择油酸含量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原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1) 20 ℃时的密度和80 ℃时的粘度;(2) 20 ℃时的密度和100 ℃时的粘度;(3)20 ℃时的密度、80 ℃时的粘度和100 ℃时的粘度作参数,分别得到三种计算重馏分油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关联式,其适用范围为200~800,平均相对误差4% 左右。还采用80 ℃时的粘度、100 ℃时的粘度和20 ℃时的密度作参数得到计算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关联式,适用范围为300~1 400,平均相对误差5.3% 左右。  相似文献   

4.
从炼油厂碱渣中回收的石油酸是环烷酸和脂肪酸的混合物,利用其中的脂肪酸合成正丁酯增塑剂,对反应原理及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较佳的反应条件如下:脂肪酸与正丁酯摩尔比为1:1.5,反应温度80~130℃,催化剂硫酸用量为0.3%(以原料质量计),反应时间4h。产品脂肪酸正丁酯可以部分代替常用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塑料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标准,可降低软塑料制品的生产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新的测定倾点的方法比ASTMD-97更准确提出一个测定石油液体倾点的新方法,其精确度为士1℃,且比标准ASTMD-97更为准确。该新方法利用测定蜡出现温度(WAT)来测量透明流体的倾点。对合蜡原油的倾点也能由测量流动特性(称为再起动压力)来测定。AS...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对渣油胶体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以轮古常压渣油(LGAR)为原料,分别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油酸(Oleic acid),考察了它们对LGAR的 80℃运动粘度、体系胶体稳定性、四组分含量及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加入的SDS质量分数的增加, LGAR的 80℃运动粘度先减小后增大,在0.7%时达到最小值,体系胶体稳定性增强,沥青质的含量和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与80℃运动粘度变化规律一致;随着加入的油酸质量分数的增加, LGAR 80℃运动粘度持续下降,体系胶体稳定性增强,芳香分含量增加,沥青质含量和数均相对分子质量持续下降;随着加入的CTAB质量分数的增加, LGAR的 80℃运动粘度增加,体系胶体稳定性减弱,组分分布有所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规律。因此,SDS和油酸对渣油有较好的降粘作用,是较好的沥青质稳定剂;而CTAB不能降低LGAR粘度,对渣油胶体体系无明显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不同组成、不同分子量的聚甲基丙烯酸正十八酯/醋酸乙烯酯P(n-OMA-CO-VA)共聚物样品对新疆混合原油、马岭原油和大庆原油进行降凝降粘试验。结果表明,分子量约为1×105,VA含量为33.3%和14%的P(n-OMA-CO-VA),加50μg/g使新疆混合原油降凝20.5℃;分子量约1×105,VA(醋酸乙烯酯)含量为18.4%~14%之间的P(n-OMA-CO-VA),加200μg/g使马岭原油降凝24℃。两种原油的粘度都有显著的下降。而大庆原油随着P(n-OMA-CO-VA)分子量增加,降凝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8.
该专利发明了一种新型固体皂,它含有0-01%~5%(质量分数,下同)的1-羟基乙烷基-1,1-二膦酸;0-05%~5%的草酸、琥珀酸、柠檬酸中的一种酸或它们的混合物;0-5%~10%的高脂肪酸。其中二膦酸盐包括Na、K和铵盐;草酸、琥珀酸、柠檬酸的盐也包括Na、K和铵盐;高脂肪酸包括月桂酸、肉豆蔻醚酸、棕榈酸、硬脂酸、异硬脂酸、油酸、山酸、椰子油脂肪酸等。组成配料比(质量分数,下同)为0-1%~2%的二膦酸,0-1%~2%的一种酸或混合酸及它们的盐,2%~7%的脂肪酸。同时,该固体皂中也添加了…  相似文献   

9.
采用碱醇抽提法分离达尔原油中的石油酸,考察了溶剂配比、原油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脱酸率的影响,优化了达尔原油的脱酸条件。通过FTIR和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得到了有关石油酸结构与组成的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溶剂碱醇水溶液(KOH质量浓度为14g/L,V(乙醇):V(水)=7:3或3:1)用量为100mL、原油用量为6~8g、反应温度为60~75℃、反应时间为30~40min时可将原油中的石油酸全部提取出来;采用ESI-MS分析得到达尔原油中的石油酸由脂肪酸、环烷酸(包括单、双和三环烷酸)和芳基酸(包括烷基苯酸、单环烷基苯酸和二环烷基苯酸)组成,其中环烷酸含量最高,为56%(占石油酸的质量),芳基酸含量为30%,脂肪酸含量为14%。  相似文献   

10.
在HY沸石上催化合成己二酸二异辛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HY沸石催化剂合成了己二酸二异辛酯,用NH3-TPD和IR法研究了HY沸石催化剂的表面酸性。结果表明,HY沸石用于己二酸二异辛酯的合成,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重复使用性。当HY沸石的焙烧温度为500℃、反应温度为122~130℃,n(2-乙基己醇)∶n(己二酸)=2∶1和反应时间为4h时,己二酸二异辛酯的产率可达97.89%。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原油脱酸技术研究进展情况,重点叙述了酸碱中和、酯化、热转化和加氢等化学转化法及目前炼厂常用的脱酸方法。  相似文献   

12.
石油及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介绍了国内外测定石油及石油产品酸值的主要标准方法,比较了它们的特点、差别,并提出了根据不同样品选择不同方法的原则。采用与国际标准相应的GB/T12574测定喷气燃料酸值,采用GB/T4945测定润滑油的酸值,采用GB/T7304测定原油、渣油和其它石油产品的酸值。在我国的汽油、柴油产品标准还没有与国际接轨以前,暂时采用GB/T258测定汽油、柴油产品的酸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铁粉腐蚀法对石油酸的腐蚀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酸腐蚀受温度、反应时间、铁粉用量的影响较大,最严重的腐蚀发生在280-320℃;腐蚀时间越长、加入铁粉越多,腐蚀则越严重。该法可以模拟石油加工过程中装置不同部位的温度进行腐蚀试验,其结果对于特定部位材质的选择、腐蚀速率的预测以及相应防腐措施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油酸腐蚀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粉腐蚀法研究了石油酸的腐蚀特性,分析了柴油馏分石油酸腐蚀反应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酸值相同时,柴油馏分中的石油酸腐蚀性比减四线馏分强,石油酸腐蚀高峰的温度与石油酸的平均沸点和分解温度有关。确定了石油酸动态腐蚀的表观总反应级数为2级,并求出反应活化能为55.6kJ/mol。  相似文献   

15.
原油脱酸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苗勇  纪琳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6,35(4):292-294321
简要介绍了含酸原油的腐蚀机理,综述了国内外原油脱酸的研究进展,叙述了物理脱酸、热脱酸以及化学转化脱酸等方法,并作了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原油脱酸技术的研究背景,重点叙述了脱除石油酸分子的羧基和将石油酸整体分离脱酸的两种脱酸路线。脱除石油酸分子的羧基路线包括用催化加氢、非临氢催化以及非临氢热解法;石油酸整体分离脱酸路线包括碱水溶液中和法、胺和季铵溶液的中和法、石灰液中和法、烷氧基胺水溶液中和法以及酯化脱酸法等。并对两种脱酸路线作简要比较,认为脱除石油酸分子的羧基路线中非临氢热解法较简单,投资少,除酸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The petroleum acids in crude oil were separated by extraction with column chromatogram and anion exchange resin. The separation effect and the related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petroleum acid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IR (Infra-Red) spectra techniques. The separated petroleum acids can under special conditions react with methanol to form corresponding esters, which can be analyzed by CI (chemical ionization)-MS (mass spectrometry). The characteristic ion peaks m/z (M 15)^ of naphthenic acid esterscombined with z-series formula CnH2n zO2 of naphthenic acids can be used to classify naphthenic acids into fatty acids, mono-cyclic, bi-cyclic, tri-cyclic, and higher polycyclic acid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can give the molecular weight and the carbon number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acids contained in crude oil. The results of study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is simple, rapid and easy in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8.
石油酸的腐蚀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铁粉腐蚀法研究了石油酸的腐蚀特性,分析了柴油馏分石油酸腐蚀反应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酸值相同时,柴油馏分中的石油酸腐蚀性比减四线馏分强,石油酸腐蚀高峰的温度与石油酸的平均沸点和分解温度有关.确定了石油酸动态腐蚀的表观总反应级数为2级,并求出反应活化能为55.6 kJ/mol.  相似文献   

19.
采用10种国内外高酸原油在无外加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酯化降酸试验,分析原油性质与酯化降酸率之间的关系,探讨高酸原油自催化酯化反应的原因。结果表明,高酸原油自催化酯化降酸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原油中以羧酸盐形式存在的钙充当了酯化催化剂,钙含量为140~300μg/g时催化酯化降酸效果较好。鉴于原油加工过程对钙含量的要求,高酸原油并不适于采用自催化直接酯化降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