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号炉屏式过热器泄漏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1号炉屏式过热器爆管管样的宏观检验、壁厚测量和金相检验,对爆管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爆管主要是由于管子长期过热所致,而屏式过热器管卡烧损、个别管段出列、减温水调节方式不当是引起屏式过热器超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陈良峰 《电力建设》2005,26(8):11-0
韶关发电厂10号炉发生了2起高温过热器爆管,其原因是超温爆管。经检查,发现管内有1个直径比管子内径稍小、厚度约5mm、可在管内转动的圆柱形金属堵头,卡在联箱短管安装焊缝上面,致使高温过热器管内流通蒸汽量减少,管壁冷却不足,长期超温运行,最终发生过热爆管。堵头来历是制造时掉入,又未能取出,安装时也未能发现、取出,最终导致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  相似文献   

3.
某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屏式过热器发生爆管,通过对爆管管样进行金相组织检验、化学成分分析、机械性能测试等,认为爆管是由长期超温运行所致。对此,采取减少屏式过热器的换热面积,将部分管子割除短接等措施后,屏式过热器冷段出口壁温为455℃左右,热段出口壁温为488℃左右,均在合理范围,超温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超超临界1000MW机组锅炉屏式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电厂超超临界1 000MW机组锅炉屏式过热器同一根管连续发生2次爆管事故,经对爆管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拉伸、金相、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表明爆管的主要原因是管内有异物堵塞,造成管子通流面积减少使蒸汽对管子的冷却作用降低,局部处于超温状态,高温蠕变强度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某电厂#2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进行宏观检验、材质定量分析、能谱分析和显微组织及检验,表明该过热器管长期超温运行,组织老化损伤严重,管子强度大大降低;管子内壁有较厚的氧化皮,管子外壁存在结垢现象,垢物内含有大量的硫元素,存在严重的高温硫腐蚀现象,使有效壁厚减薄,管子强度严重不足,导致爆管。  相似文献   

6.
高荣  张少军 《内蒙古电力技术》2013,31(1):116-118,122
内蒙古华电卓资发电有限公司4×200 MW空冷机组1号锅炉高温过热器在试生产期间连续发生爆裂泄漏,对爆破管取样进行宏观观察及微观检测试验等综合分析,确认引起爆管的原因为高温过热器管节流孔堵塞,影响了蒸汽的循环流动,从而导致受热面管子超温爆管。通过采用电子内窥镜检查,将过热器管节流孔处有异物堵塞的高温过热器管全部进行了更换,处理后再未发生因节流孔堵塞而发生的爆管现象。  相似文献   

7.
翁金钰 《电力与电工》2012,32(3):54-58,35
某600 MW机组的末级过热器管频繁爆管,根据对爆管的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和金相检查,认为管壁内氧化皮脱落是造成管子超温运行并引发过热爆管的主要原因.分析了氧化皮生成和脱落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DG 670/140型锅炉过热器超温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年来火力发电厂锅炉事故统计,过热器超温爆管事故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因此做好对过热器超温原因的研究及分析工作,对解决超温问题十分重要。文章根据对大同二电厂近年来过热器超温爆管事故的调查及对此问题试验研究的结果,分析了导致过热器受热面管子超温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电厂超临界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的情况,通过爆口宏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以及爆口附近管段的力学性能测试,从该管段不同位置金相组织呈现的条状分布σ相,认定高温过热器长期超温。为此,对高温过热器进口集箱进行了内窥检查,发现异物堵塞节流管孔导致烟气侧和蒸汽侧温度出现严重偏差是造成超温爆管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降低高温再热器管子的热偏差,避免再热器超温爆管,重点分析了降低管间和屏间热偏差的方法,结果表明:在降低管间热偏差方面,集箱内径每增加5%,集箱流量不均匀系数可降低约12%;相对于单进单出的集箱布置方式相比,单进双出的集箱的静压分布与烟气热负荷趋势更加相近,可有效的降低屏间的热偏差。  相似文献   

11.
汽轮机凝汽器泄漏原因的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找汽轮机凝汽器泄漏原因,对发生泄漏的凝汽器钛管周围的管进行涡流检测。结合2个典型的涡流阻抗信号,利用标准检测程序制作了标定曲线,可准确计算钛管减薄量。试验结果表明,除机械撞击、硬物划伤等容易造成凝汽器钛管泄漏外,支撑隔板安装的垂直度及每行的同心度以及机组起停产生的应力均可能造成钛管泄漏。  相似文献   

12.
蛇形扁平管在空冷机组的应用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机组空冷凝汽器的冷凝效率,优化翅片式扁平管的结构,建立了间断波纹翅片式扁平管通道的三维物理数学模型.通过对对流换热系数、气侧换热量、流动损失的对比分析表明,间断波纹翅片式扁平管在空气侧换热量和流动损失方面比蛇形翅片式扁平管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螺旋槽管结垢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滚压螺旋槽铜管在结垢工况下与光管进行了性能比较试验。用人工硬水流过两个平行的蒸汽凝结器。每个蒸汽凝结盟内分别装置了两根螺旋槽管和光管。由于结垢,螺旋槽管和光管总传热系数和管程对热系数均随时间增加而下降,但循环水流速越大,螺旋槽管总传热系数和管程对流换热系数比光管下降幅度越小,搞结垢性能越优于光管。  相似文献   

14.
利用Helmholtz积分方程,研究了锅炉换热器一维管阵列壁面的声共振问题,给出了管壁振动与声波频率、管间距和管壁内、外流体载荷等参数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数值计算了换热器管阵列在声波作用下激发管壁振动的模态共振频率分布特征及其速度振幅分布图案。结果表明多管之间多极子声散射的相互作用将对管壁运动的幅值产生影响,但对共振频率影响较小。管壁共振频率主要受到管外介质耦合质量的影响,因此置于水中的换热器(核电机组)管壁共振频率低于空气中换热器管壁(火电机组)的共振频率。  相似文献   

15.
扁平翅片管束是电站直接空冷系统的基本散热元件,研究其结构特点和流动换热特性,对于电站空冷系统的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直接空冷系统典型的连续蛇形翅片扁平管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的翅片间距对翅片间冷却空气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以及垂直进风和倾斜进风工况下,翅片散热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风速下,随着翅片间距的减小,翅片的换热系数增大,而阻力系数的变化相对复杂。实验条件下,翅片间距为56.8 mm时整体性能较优。翅片间距一定时,随着风速的增大,换热系数逐渐增大,阻力系数逐渐减小。但随着风速的增加,两者变化趋势渐缓。研究结果为扁平管连续翅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结构对横纹管综合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种结构的横纹管管内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按场协同原理分析了其中3.种横纹管管内湍流换热情况.考虑不同管型的流动阻力差异,对其换热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从而得出最佳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入口流速为0.5~3 m/s的范围内,最佳管型的综合换热能力是常用横纹管的1.3倍左右.  相似文献   

17.
刘卫兵 《热力发电》2007,36(8):94-96,99
粤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自2004年2月投产到2006年6月期间汽轮机冷油器铜管发生了多次泄漏。为此,从铜管材质、冷却水水质、汽轮机油油质、停(备)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找出了铜管腐蚀、泄漏的主要原因:(1)冷油器管材不适宜冷却水水质,(2)停(备)用方式不当。为此,将冷油器管材BFe10-1-1更换为不锈钢管,并改变停(备)用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奥氏体不锈钢锅炉管在供货前应进行固溶处理,否则易造成部分锅炉受热面管的开裂泄漏。选取了3个电厂的奥氏体不锈钢过热器开裂弯管样进行试验分析,探讨固溶处理对该类锅炉管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高温过热器弯管开裂是因奥氏体不锈钢管未按标准进行固溶处理即供货,运行时在管子加工残余应力、弯管残余应力、热膨胀应力共同作用下造成了沿晶氧化腐蚀所致。对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志武  寇莉莉  尤晋  曾伦 《热力发电》2006,35(5):64-65,68
利用自制的汽轮机凝汽器铜管模拟试验装置,进行Ni P、Ni W镀层与黄铜HSn70 1A模拟管端冲刷腐蚀试验。结果表明,黄铜管管端采用Ni P、Ni W镀层可防止冲刷腐蚀,显著提高黄铜管抗冲刷腐蚀能力和使用寿命。与HSn70 1A黄铜管段试样相比,Ni W镀层可提高抗冲刷腐蚀能力近5倍,Ni P镀层可提高抗冲刷腐蚀能力3倍多。  相似文献   

20.
陈述国 《电力学报》2012,27(1):85-88
用FLUENT软件对某电厂膜式省煤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横向间距、管径以及管子的布置方式对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向间距的增加有利于磨损的减轻;管径的增加对磨损减轻有一定的影响,而管子的布置方式对磨损的影响比较大,原因之一是顺列布置的膜式省煤器湍动能要大于错列布置的膜式省煤器的湍动能,湍动能的增加有利于磨损的减轻,这些模拟结果有利于省煤器的设计与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