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蜡类生产装置在长期运转条件下压力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目的是尽量减小蜡类生产装置长期运转条件下产生的误差,为用户生产优质合格的蜡类产品。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渍法制备镍系催化剂,应用于1,4-丁二醇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环状缩醛2-(4′-羟基丁氧基)-四氢呋喃的加氢转化工艺,在小型固定床加氢装置上分别考察了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镍含量和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加氢性能的影响。800 h运转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中活性金属镍含量在30%左右、催化剂焙烧温度为基准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加氢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同时,催化剂有较好的抗水性能。  相似文献   

3.
梁小元 《山西化工》2010,30(4):30-33
利用小型加氢评价装置,通过在Raney-Ni催化剂上对丁炔二醇加氢反应过程中的物料浓度、pH值、反应压力、温度、搅拌速度等工艺条件的调整,考察了各工艺条件对丁炔二醇加氢效果及正丁醇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裂解碳九加氢工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乙烯裂解碳九为原料,γ-Al2O3为载体,镍为活性组分(40%)的催化剂A,采用一段加氢,在小型固定床反应器装置上进行实验。实验表明,裂解碳九通过加氢得到了溴价为714.3mgBr/100g的无色透明的溶剂油或高辛烷值汽油调和原料。通过测定油的溴价和吸光度等质量指标,考察了裂解碳九在不同空速、压力和温度下对加氢效果的影响。最终得出加氢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空速0.3h-1,压力0.9MPa,反应温度235℃。  相似文献   

5.
FTX催化剂是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开发的具有高活性的体相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FTX加氢催化剂以W-Mo-Ni为加氢活性金属组分,具有活性金属含量高、活性金属分散性好、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活性位中心多的特点,可以处理含有大分子的重质油。200 mL小型加氢装置的评价结果表明,FTX体相催化剂脱氮性能好,活性稳定性好,具有优异加氢裂化预处理性能。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在满负荷运转的条件下,能够满足工业装置实际生产要求,可为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扩能增效提供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康明艳  李继友  孙玉春 《广州化工》2012,40(22):146-147
对我国某小型炼厂(还没有新建加氢改质装置)的催化柴油进行加氢改质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对加氢改质前后产品质量对比,加氢改质后催化柴油硫氧氮和氧化不溶物含量与先前炼厂采取的通过添加柴油稳定剂以及酸碱精制方法处理的催化柴油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要生产出符合GB252-2011的成品柴油,该炼厂新建加氢改质装置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胜利炼油厂焦化汽油加氢装置加氢苛刻度提高后反应入口温度和床层最高点温度升高,氢油比低,催化剂床层结垢加快,导致系统压降快速升高,虽然装入保护剂,更换了催化剂但运转周期仍不长,2004年停工达3次.2005年经实验室评价选用了加氢活性更好的HPL-1催化剂,装置开工达满负荷后,反应器入口温度在220℃即得到合格产品,运转近四个月反应系统的压降仍保持在0.5 MPa没有变化,床层最高温度仅380℃.比过去降低了20℃以上,延缓了床层结垢,为装置满负荷、长周期运转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赵建军  吴锐 《当代化工》2015,(3):632-634
渣油加氢技术是重油改质的重要手段,是优化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进料的主要措施,其中以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应用最广。工业运转表明,反应器径向温差问题是制约渣油加氢装置满负荷生产和长周期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以Q炼厂渣油加氢装置为例分析了径向温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来解决径向温差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煤直接液化低分油为原料,对几种国内外的石油系加氢精制催化剂进行了不同工艺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Cat-A具有相对好的加氢脱氮率,催化剂Cat-B具有相对好的加氢脱硫率,而催化剂Cat-C具有非常好的加氢脱硫率,但其氮脱除率很低.实验得到加氢精制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压力10MPa,温度350℃,氢油体积比800:1左右.实验发现几种催化剂较易失活,在微反装置上连续运转一周后,催化剂Cat-A的活性下降20%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柴油质量升级,中国石化塔河炼化对现有的10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本次改造采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柴油加氢改质MHUG技术和高性价比柴油加氢改质RIC-3催化剂。本文对该装置加工焦化汽柴油生产低硫高十六烷值清洁柴油长周期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截止至2019年4月25日该装置已经连续稳定生产国V柴油累计903天。运转分析结果表明,生产国V柴油期间,精制反应器平均反应温度为340~350℃,改质反应器平均反应温度为338~361℃。综合考虑原料性质和焦化汽油加工比例的变化对催化剂寿命的影响以及反应器压降等因素,100%满负荷运转时,催化剂连续运行时间可达到4年。  相似文献   

11.
对水泥回转窑二次风温的测量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现行二次风温定义的测量点不便进行实测 ,造成实际选择的测量点不满足定义要求是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并提出了新的理论二次风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The syngas composition change during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was analyzed using a detailed gas phase reaction mechanis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surement error induced by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hange in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cannot be ignored.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syngas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13.
为消除温度标定系数变化而造成的测温误差,提出一种实时校准型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给出测温原理、系统结构和解调流程。测温实验结果表明:实时校准技术能够消除温度标定系数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保证系统温度解调的准确性,系统测温精度可达±0.05℃。  相似文献   

14.
针对4~20m A工业电流环测温精度无法达到要求的问题,采用静态工作电流小于4m A的新型低功耗数字IC器件,设计了一种电阻温度探测器数字电流环变送器。给出其测温原理、总体方案、硬件电路与软件流程。实验结果表明:电阻温度探测器数字电流环变送器的技术指标满足工业电流环4~20m A的要求,在特定温度区域通过对系统误差的补偿,电阻温度探测器测温误差可小于0.1℃,满足高精度、低功耗的测温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基于铂电阻的温度传感器在采集和传输的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而引起的测量误差,提出了采用硬件和软件补偿双重校准方法的温度采集系统设计方案。实验证明:该系统的测温误差小于0.05℃,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可应用于对温度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
梭式窑炉是间歇性窑炉,在烧制陶瓷产品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测温仪表显示的温度与实际窑炉的温度有较大的误差。本文根据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及传热理论,对上述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温度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小测温误差的一些实用措施。  相似文献   

17.
石宏臣  张晓怀  孙丰瑞  杨立  王为清 《化工学报》2012,63(12):3771-3775
传统的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储罐液位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对红外图像进行数字处理,因此测量精度不高。通过建立储罐的传热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筒体外表面的温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提出了基于筒体外表面温度分布对筒内液位进行定量识别的传热反问题方法,同时分析了初始假设、测量误差(σ)和最大温差对液位识别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工程允许的测量误差范围内(σ=2℃),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储罐外表面温度反演估计储罐液位和罐内流体温度有较高的识别精度,误差在2%以内。该方法为储罐液位和内部温度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分析热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误差来源 ,介绍用Pt60 0热电阻和用 80C196KC单片机组成的高精度温差测量系统的原理和误差修正的方法及其在现场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微量气体浓度检测的方法,利用单一气体中声速与温度关系,在测量温度时避免了直接测温所带来的测量误差。在测温电路中应用了全数字锁相环技术提高了超声波传播时间的测量精确度。以空气中SF6气体浓度为例在MATLAB环境里建立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的微量气体浓度检测精度达到10-6,相对误差不超过1%。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 and to develop an indirect measurement technique for the moisture content (MC) by observing temperature and vapor pressure during hot air drying. The temperature and gas pressure were recorded during hot air drying at several points within wood sample specimens conforming to ASTM D 143 and AOAC, 1990. The moisture content was estimated from measure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he accuracy of MC estimates was validated by oven-drying method. For validation, nine experi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f hot air drying were run and the indirect measurement was found to provide a good accuracy. The obtained statistics were R2 = 82.5%, standard error (SE) ranging from 0.15 to 0.43,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ranging from 0.16 to 0.38 and mean absolute error (MAE) ranging from 0.4 to 1.1 respectivel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ir in wood was removed completely, especially when the MC was below the fiber saturation point. We have demonstrated an alternative moisture content monitoring method for potential adoption by the rubberwoo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