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既有市政道路如何进行海绵化改造是业内面临的难点之一。从市政道路海绵改造中面临的技术措施选择、海绵设施景观效果保障、雨水溢流口布设等问题出发,结合鹤壁市淇滨大道海绵城市改造案例,阐述了不同类型市政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构建策略、海绵设施景观统筹与细节设计要求、雨水溢流口设计要求等,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设计详图,以期为同类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设海绵城市,加大雨水利用率,在探究市政道路设计方案时,采用LID技术开发雨水收集滞留带.通过布设透水盲管、防渗装置、沉沙井、溢流雨水口,设计管网防水方案,形成滞留带附属结构.同时,设计纵向结构和竖向结构,形成完整的滞留带.检验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市政道路设计方案满足雨水收集处理需求,有助于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3.
雨水调蓄池是一种常见的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洪调控设施,通常设置在区域的雨水排放系统中。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要求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对于雨水不再是简单的速排,还需对雨水进行净化、调蓄。以厦门市海沧区某道路改造工程的雨水调蓄设计为例,将传统雨水调蓄设施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相结合,介绍分散式的雨水调蓄设施在道路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以及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4.
徐松林 《云南建材》2014,(9):259-260
随着全球有利用水资源的日益短缺,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开发市政道路雨水收集利用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雨水综合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在分析我国雨水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初期雨水的弃流与弃流装置,然后重点分析了市政道路雨水收集利用方法,最后展望了市政道路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从雨水利用、道路安全、海绵设施与道路的衔接关系等方面对市政道路设计思路、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总结了城市道路海绵城市方案的优化设计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期间,建成了一批海绵设施。具有水量控制功能的海绵设施主要包括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这类海绵设施能有效控制的雨水径流包括:通过设施自身调蓄、蒸发、下渗回补地下水的雨水径流,以及通过设施土壤、填料等过滤、吸附作用净化后由底部盲管收集外排的径流量。因此,海绵设施的外排径流量即为通过设施溢流井外排的雨水径流总量,海绵设施进水口径流总量与外排径流总量即为设施雨水径流控制总量。本文主要以雨水花园为研究对象,监测其进出水口流量结合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评估雨水花园对径流控制的效果,为雨水花园的设计及推广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7.
市政雨水工程传统设计,是将市政道路雨水尽快排除,深圳市振环路南段雨水工程有别于传统设计,是对市政道路雨水工程进行低冲击设计:利用浅碟边沟收集初期雨水,进行初期雨水处理;通过雨水花园收集部分雨水,在对雨水进行处理的同时,利用处理后的雨水入渗补充地下水。实际运行表明,工程运行效果良好,完全达到了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8.
低影响开发(LID)市政道路能解决传统道路排涝压力大、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内LID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其在市政道路的应用缺乏技术指导。以深圳市国际低碳城启动区市政道路设计为例,探讨了采用SWMM水文模型进行市政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SWMM水文模型能有效评估LID设施的水文效应,并计算确定设施的设计参数,为设施的工程设计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及采用的技术方法可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贾丽 《四川建材》2014,(3):138-139,141
LID滞留设施是一种生态型雨水收集、输送和净化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园区雨水利用和城市径流非点源污染控制系统。本文对LID滞留设施设计关键参数的选择及雨水滞留量的计算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建设项目动态发展的LID滞留设施规模设计计算的简便方法,并以典型LID滞留设施-雨水花园为例进行设计示例探讨。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主要由雨水入渗设施和雨水收集回用设施构成。雨水利用工程的规模应该有设置标准,规模过小则雨水径流流失,雨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规模过大,则浪费投资。雨水利用量应按重现期为1~2年设计,收集回用设施供水管网的规模应达到3d用水量不小于集水面日雨水径流量,雨水蓄水池容积不宜小于集水面日雨水径流量。雨水入渗设施的规模应满足日渗透量不小于汇水面上的日雨水径流量,储存设施的有效容积宜不小于渗透面上的日产流雨水量。  相似文献   

11.
朱际明 《城市建筑》2014,(27):218-218
本文阐述了市政道路配套工程中雨水口设置的一般原则,并以实际工程项目举例,论述了雨水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雨水口埋深的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市某新建区域的雨水系统为例,利用InfoWorks ICM水力评估软件建立区域地块及周边市政设施的一维雨水系统模型,对区域开发前后的雨水外排量及其排入的市政管线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为使地块开发后外排雨水量满足建设区外排水量的要求,以及不对其排入的市政管网运行造成影响,借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了几种雨水排除及调蓄的低影响开发方案,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得出可行的区域建设方案。结果表明,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绿色"低影响开发措施可削峰,"灰色"调蓄池既可削峰又可错峰,且相同容积下离线调蓄池的运行效果较在线调蓄池更优,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灰""绿"结合更有利于控制雨水外排。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区域雨水外排评估方法及低影响开发措施在区域中实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北方平原城市特点的雨水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针对北方平原城市地势平坦、河道水位顶托、夏季降雨集中的特点,对集流时间、汇水面积、径流系数、暴雨重现期、淹没流速、雨水口等几个市政雨水管网设计中的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最佳取值的选取方法,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水力学理论,对雨水管道排放雨水的水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定性地确定了设计地面高程与市政雨水受纳水体最高水位的关系,将水力学管道流量公式与国内传统雨水流量计算公式相结合,进一步推出了相关计算公式,并以武汉市为例,运用该公式提出了武汉市市政雨水系统暴雨重现期P=3年~5年的标准,并阐明了"大管径,小坡降,低流速"设计思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孔德惠 《山西建筑》2008,34(1):189-190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概况及城市化对水循环系统的影响,指出通过城市市政道路,采取蓄排设施有效地利用城市化增多的雨水径流,使路面雨水资源化,从而对城市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何鹏 《中国市政工程》2013,(1):7-9,13,101,102
为在新城市政道路建设中贯彻落实低碳理念,以上海市嘉定新城中心区为例,进行探索实践。从加大道路绿化种植力度,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桥梁及绿化,采用无伸缩缝桥梁技术,建立道路雨水收集过滤系统,道路路面结构运用温拌排水性沥青、钢渣透水混凝土和道路绿化自动喷灌技术等5个方面,介绍了工程设计和实践,做到建设过程中,既考虑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又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最后总结了成功的经验,也指出了如何调动参建单位积极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快速路的绿化分割带排水设计采用塑料盲沟排水,可有效地排除绿化带的下渗雨水,使路基保持干燥,不会因积水而产生损坏。以南昌市昌湾大道道路排水工程为实例,介绍塑料盲沟排水在城市快速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绵型市政道路中生物滞留带的防渗膜铺设方式、防渗效果评价及雨水入渗影响范围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足,运用GeoStudio软件中的渗流分析模块SEEP/W和应力应变分析模块SIGMA/W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对于雨水入渗作用下的两种不同类型生物滞留带,分析滞留带底部防渗膜外伸不同长度条件下地基土中含水量及沉降的变化规律,在确保雨水入渗不对路面产生致灾影响的前提下,对防渗膜外伸长度进行优化。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传输型生物滞留带,防渗膜可仅在侧面铺设;对于入渗型生物滞留带,防渗膜在设施底部两侧各外伸0.5 m时可满足滞留带雨水入渗的需要。入渗型滞留设施的放坡比越小,雨水入渗对地基土的影响就越小。  相似文献   

19.
对杭州市江城立交铁路箱涵存在的路面严重破损、局部路段冒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造路面雨水收集系统、地下水盲管系统,增设止水帷幕和采用翻转内衬修复技术的解决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城市快速干道雨水收集处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9年-2004年上海浦东地区的降雨资料和雨水径流特点为基础,参考国外高速公路雨水径流污染处理设施的设计,提出了采用弃流-沉淀-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城市快速干道收集的雨水,将处理后的出水储存于清水池,用于道路浇洒和绿化灌溉。对沉淀池、人工湿地、清水池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参数进行了讨论,使其在满足工程条件下,保证雨水的处理效果和可利用的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