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机械工人》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可有可无到必不可少的一个转变过程。自从一年以前真正认识到《机械工人》的价值之后,她已经成为我每期必读的技术刊物,对我这一年来的工作提供了不少的助益,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第一次见到《机械工人》这份刊物是在一年半之前。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自以为  相似文献   

2.
199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车间见习。到技术组查阅资料时,一眼就被《机械工人》杂志丰富的内容所吸引。从此,与《机械工人》结缘。在这15余载,《机械工人》杂志伴我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公司在焊接工艺技术方面具有较高权威的高级工程师、国际焊接工程师。在我人生成长的旅途中,《机械工人》杂志是良师、是益友。当我被现场技术难题、新工艺开发、结构改进等问题困扰而一筹莫展时,是《机械工人》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从而找到了问题的解决之道;在工作闲暇之时,是通过翻阅《机械工人》杂志学习到了热加工方面的相关知识,开拓了眼界,从而能时刻掌握行业及相关热加工行业的发展动态。在我以后的技术工作中,《机械工人》杂志依然是我不或缺的资料和学校。  相似文献   

3.
很多年来都想写点什么,可总是自觉文字欠佳而没有勇气提笔。然而心中那不断涌动太多的感动却使我无法按捺,汇成一句话:谢谢你,我的良师益友——《机械工人》。 我是1989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在工具分厂作一名车工,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师傅的工具箱中发现一本32开的1988年第8期的《机械工人》,里边的内容涉及设备维修、刀具、夹具、测量、小经验等,我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并且有好多在实践中都能运用,既提高生产效率,又降低生产成本,深受同行的羡慕。 从不经意的邂逅到今日的相知相悦,《机械工人》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机械工人》从过去的32开版本到16开版本,从16开的简装到如今的精装版本,它印刷精美,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不平凡的奥运年。不知不觉中我参加工作已有18年了,平日里除了忙碌的工作,手里或案头总少不了《机械工人》杂志,她已经陪伴了我185了,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不仅是我的启蒙师长,更是知识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读编视角     
我是《机械工人》的老读者,20多年来,我从贵刊中吸取了无尽的营养和智慧,我所取得的每一份收获和每一个进步,都是与贵刊分不开的。 我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从1968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从事电焊工作。在那个“革命”年代,谁学习技术,就会被加上只“专”不“红”的帽子,大加批判。直到1976年,在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日子里,我得到了复刊后1976年第2期《机械工人》杂志。以后,我就尽力收集、学习《机械工人》(热加工),并在她的帮助下,一步步取得成绩。  相似文献   

6.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所认识的第一本关于技术方面的杂志就是《机械工人》。那时我刚从技工学校毕业来到煤矿机修厂,发现师傅经常拿出一个32开本的小本子看,他看的时候总是十分入迷,我就在想是什么书让他那么上瘾呢?他不在时,我悄悄地打开了他的更衣箱,几本《机械工人》小册子静静地放在那里。师傅看的就是她吗?我随手拿起一本依在门边看了起来,目录中的每一个标题让我感到亲近和好奇,干机械工人还有这么多道道吗?从那以后《机械工人》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有空我就拿出《机械工人》看上一段,无论工作怎样变动,我对《机械工人》的眷恋一直不减。  相似文献   

7.
1991年在我县机械厂参加工作始就看到过《机械工人》,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深入,对机械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喜爱。我平常把实践中的小窍门、小革新总结并写下来在《机械工人》发表,与大家共享。由于经常拜读《机械工人》,也间或发现杂志中某些稿件存在的技术或文字问题,经常与稿件作者和编辑进行技术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欣闻《机械工人》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作为一名本刊的热心读者感到非常高兴,写点心得与大家交流,以此迎接我们共同的节日。 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自参加工作起,《机械工人》就伴我一起成长。每期一到,我就将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文章编成卡片以便查阅。 《机械工人》从创刊至今,刊面经历了从32开,到16  相似文献   

9.
大会花絮     
为《机械工人》撰稿的两代人优秀作品二等奖获得者王德拥同志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会议,为什么呢?还是听听他的发言吧!他说:我父亲从创刊起就给《机械工人》写稿,创刊号上“铸工常识”的知识连载就是他写的。那时经常有些铸工师傅到我家去谈论有关《机械工人》和一些技术问题,所以在我头脑里从小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一直用《机械工人》,是她的受益者,后来见到了出版社的一些老前辈,在他们的鼓励下才开始写了些文章。今后我一  相似文献   

10.
从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机械工人》就一直伴随在我身边,至今已经十年了。她为我提供了大量内容详实,极具适用性的实际资料,弥补了我实践知识的不足。是她真正把我引进了技术的大门;是她给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是她让我与新技术、新工艺同步成长;是她使我在实际工作中如鱼  相似文献   

11.
自从《机械工人》创刊问世以来,至今已有40个年头了。40年来,我作为一名老读者和通讯员,从《机械工人》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吸取了不少有益的营养,同时又得到了她厚爱,在《机械工人》上发表了12篇文章,从而鼓舞我在学技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使我从一个在旧社会生活毫无保障,更无政治权利的受苦人,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12.
我接触《机械工人》杂志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从学习和使用该杂志以及与其办刊人员的接触中,深感这本杂志是一本好杂志,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一、《机械工人》是传播新技术、介绍新经验的桥梁 我学习和阅读每本《机械工人》,都深感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文章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曾订阅过无数期刊杂志,但其中大都是读之即弃,如过眼烟云没留下什么记忆,唯有一种刊物——《机械工人》我每期必读,十几年如良师益友伴我始终如一。 与《机械工人》相识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当时面对许多在课堂和书本上未曾接触过的实际问题,常常有一种茫  相似文献   

14.
我叫牟炳章,今年六十七岁,是《机械工人》四十年的老读者和老通讯员。在职期间,《机械工人》帮助我提高生产本领,使我在开发产品、改进质量、提高功效、降低物耗和改善环境中做出贡献。退休后,应聘在市职工拉协任经济技术总顾问,年近七旬能驾轻就热主动进入支边、扶贫和创汇主战场做出成绩,是《机械工人》不断为我更新知识和输送新技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亲密战友     
我与《机械工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怀着对未来从事行业的新奇,我翻开了校办工厂图书室的一本《机械工人》,我马上对她一见钟情。里面的文章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真是相见恨晚。参加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老朋友。真巧,所在部门就订了一份《机械工人》,我真是欣喜若狂,同时,有一份与人分享好东西的快感。我衷心希望《机械工人》的芳踪遍布大江南北。 我是做工艺的,工作性质决定我们在机械加工方面要不断摸索、总结和积累。在这方面,《机械工人》成了我的左右手。我们办公室有四名工艺人员,每来一期《机械工人》,我们都欲先睹为快,许多加工者也来借阅,最后由我小心地归置起来,以供随时查阅。《机械工人》对我们熟悉本职工作起了引导作用.对我们提高水平起了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个自学成才的工人发明家,学历只有初中一年级。早年由于家境贫困,1958年就离开了就读的上海重点中学——向明中学,到安徽淮南机床厂当车工学徒。进厂不久,我就汀阅了《机械工人》(冷加工)杂志,从此与《机械工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我是《机械工人》的忠实读者,也是它的业余作者。40多年来,我从《机械工人》杂志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经验,指引我走上了技术革新、技术攻关的发明创造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70年初中毕业后进厂干车工的,到现在近30年了。回忆我的成长过程,是与《机械工人》对我的哺育和培养分不开的,值此《机械工人》创刊5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来表达我对《机械工人》的崇高敬意和感恩之情,并表达我对《机械工人》最美好的祝愿,祝愿她在21世纪的里程中为振兴我国机械工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漫长的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干好车工不仅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雄心,而且要胆大心细多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新千年迎来了《机械工人》创刊50周年,手捧《机械工人》1950年创刊号,再看崭新的改版扩容的《机械工人》2000年第1期,真是心潮澎湃,兴奋不已。 回忆我从1960当车工开始,《机械工人》伴随我走过了漫长的人生40年,那一期期荟萃机械制造实践经验和实用的生产技术决窍之精华的《机械工人》,已经成为我在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中的好帮手,技改技革的好参谋以及对员工技术培训、考核的好教  相似文献   

19.
我从1959年开始阅读《机械工人》,至今已有三十个年头。在长期的阅读中,对《机械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以说她成为我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因为她是我们机械工人的唯一的刊物,很适合我们工人的口味。她介绍的小经验,办法巧、花钱少、实现快、效果好。她介绍的科技文章,兼顾了针对  相似文献   

20.
《机械工人》为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滋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人才。正因如此,才会有数以千百万的读者始终如一的在关注着《机械工人》。我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为有这样的杂志感到自豪和骄傲。是它,引导我走上技术工作道路,我伴随着《机械工人》的步伐成长发展。饮水思源,要衷心感激我终生的良师益友——《机械工人》。 30多年前,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工厂的铸造车间当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