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本文介绍几种经实际使用,操作方便、可靠的压板式快速夹紧机构。 一、旋转式压板偏心夹紧机构结构见图1,其工作过程为,将T形螺栓10的 相似文献
5.
6.
7.
吴锦如 《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94,16(4):95-102,106
本文从偏心轮轮廓曲线上每一点都满足自锁条件来推导轮廓曲线的方程式。曲线的形状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精确的曲线形状;第二种作为初步的近似为对数螺旋线状,现根据这种曲线对偏心轮进行受力分析,进而计算夹紧力的大小。在讨论了自锁条件及偏心轮受力分析时,都考虑了转轴处的摩迭力,并引是摩迭圆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型速降装置手动夹紧机构的改进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特殊工况,设计一种手动三级增力夹紧机构,分析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给出夹紧力计算公式,并优化增力角,指出最佳角度工作区间。其显著特点是结构简单、重量轻、夹紧力大、操作方便、制造工艺性好。 相似文献
9.
张宪仁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6,35(1):55-58
圆偏心夹紧机构在工装应用中的首要问题是保证自锁,只有在自锁的前提下夹紧才是可靠的。考虑到夹紧力的计算等问题,现按自锁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圆偏心轮分为完全自锁与不完全自锁两类,分析了二者的夹紧特性,并对标准偏心轮偏心距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对夹具机构中各夹紧机构建立CAD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技术完成了典型夹具库及其界面的设计,并使得库的结构清晰且具有开放性,将所有典型夹紧对象采用面对对象的数据库管理起来,可实现对典型夹具库的实例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3000t镁合金压铸机为对象,采用有限元建模分析等数字化分析手段探索大型镁合金压铸装备的数字化设计模式。报告基于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关键受力结构件数字化设计与改进方案。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数字化设计和分析的应用关键在于解决计算量问题和计算精度问题,其科学本质是计算可靠性问题。将有限元特征建模理论应用于机械结构数字化分析,以解决计算量与计算精度为出发点,提高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因而采用特征建模方法,通过建立C0型单元与C1型单元的连接模型,采用约束方程处理复杂接触连接,建立起3 000 t镁合金压铸机关键结构件的结构分析方法。 以3000t镁合金压铸机定型座板(Static Moldboard,SM)、动型座板(Dynamic Moldboard,DM)、合模尾板(Clamping Moldboard,CM),以及哥林柱(Drag Link,DL)所组成的关键受力结构件为对象,建立以Solid45、Solid5和Shell63等3类单元为特征的压铸机受力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解析获得其受力特征和疲劳强度特征。通过有限元结构分析,得到量化的工程结论:现有结构在DM和CM铰耳处局部存在较大程度的应力集中,其强度安全系数较小;CM侧板根部工程运行时的裂纹,其原因在于尾板基板在铰耳位置的载荷作用下发生弯曲,使得压铸机的十字头对侧板产生一个约束所引发的侧板根部的应力集中;DL螺纹牙承载不均匀,且螺纹齿根处存在严重的应力集中;在DL锯齿形螺纹段,螺纹副最大Mises等效应力达到590MPa,经疲劳强度分析证实,不满足无限寿命的疲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一种工件夹紧及切断机构运用颜氏再生运动链法进行的创新设计,试图揭示出机构创新设计的规律性,并将其模型化、程序化,使创新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动化.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两种基于冲击与自锁、以压板为压紧元件的面接触式手动夹具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相应的力学计算公式.这两种夹具具有结构简单、夹紧力大、接触应力小、操作方便及制造工艺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为解决水下石油管道法兰连接机具20个螺栓的夹紧定位难题,运用变自由度机构构型设计方法,设计了变自由度螺栓夹紧定位机构,并对其不同工作阶段的不同功能结构进行分析,实现了成组螺栓的夹紧与释放。运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螺栓夹紧机构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对螺栓的夹紧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到各螺栓的受力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成组螺栓受力均匀,满足螺栓夹紧定位需求。研制了螺栓夹紧机构试验样机,进行了螺栓夹紧定位与释放试验,结果表明,螺栓夹紧机构能可靠地夹紧与释放螺栓,并能保证成组螺栓的定位精度,螺栓能成功引入螺母,验证了螺栓夹紧机构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修边机器人夹紧机构的优化设计开展研究。通过分析夹紧机构的机构组成原理,建立了以夹紧机构工作半径最大化为优化目标,以各转动副位置、支撑底座质量、极限位置、工作半径范围、压杆运动稳定性和驱动杆推程为约束条件的机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模型验证实验中,以夹持直径d=40cm的圆形塑料制品为例,得到了压杆位移、压杆与驱动杆速率比随驱动杆位移变化的曲线,并对驱动杆的运动速度曲线进行了规划。仿真结果显示,优化及运动分析结果满足设计要求,从而为修边机器人的优化设计与自动控制提供了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