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武  刘湘云  陆涛 《广东化工》2014,(7):27-28,16
基于CFD流体动力学计算软件FLUENT模拟了微小通道中气液两相流流动与换热,分析了截面方管与截面圆管内不同含气率下两相流的换热特性;对比微小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的温度及含气率变化,分析得出同等条件下方管的换热特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板式塔降液管中高气含率两相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了盐水-空气系统试验装置模拟高压塔降液管中高气含率的两相流,采用毛细管光电检测技术测定了降液管中气含率分布和气泡直径分布,并与水-空气系统非高气含率的分布作了比较。实验结果与按上升气泡速度所预测的气含率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两相流新型分离器——T形三通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利民 《化工进展》2008,27(1):45-49
回顾了气液两相在T形管处流动时对相分离的最初研究及起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T形管作为两相流分离器逐渐受到石油和化学工业界的重视.介绍了T形管分离器的结构形状和性能参数,着重综述了气液、液液两相流在T形管处相分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简单阐述了气固、液固两相在T形管处流动的研究情况,最后对未来T形管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水平管泡状流相分布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气液两相泡状流的主要特征是连续液相中携带散布其中的细小气泡,气泡的存在不仅对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阻力特性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两相流动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前人有关泡状流的研究大多偏重于两相流的平均参数,对于两相流局部统计参数如局部空隙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是近年来两相流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垂直管内的流动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据,而同样有广泛应用的水平管内相分布规律还知之甚少.气泡对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流动结构影响机理的研究必须以了解相分布及气泡的局部统计参数为前提,同时对相分布特性的深人研究也为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化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以空气、水为工质,研究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相分布特性,给出了典型泡状流的时域信号图,研究了相分布随气液两相流量的规律变化,并与前人的有关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气液两相混合流动过程中,压力、动量及冲击力的波动比较显著,当管内气液两相流的脉动激振力频率与管道系统的固有频率重叠时,会引起管道系统共振,严重危害管道运行安全。以某联合站油气集输上升管为例,给出了两相流激振力频率和管道固有频率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流型激振力的脉动频率和不同支撑刚度管道的固有频率分析,提出了避免上升管共振的防护措施,为气液两相流上升管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丘里管中气液两相流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宏建  岳伟挺  马龙博  周洪亮 《化工学报》2005,56(11):2102-2107
为了研究气液两相流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差压波动信号均方根与空隙率的关系式.针对油气两相流和气水两相流,在管径分别为40 mm和50 mm管道上进行实验,分析了文丘里管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流量、压力以及流体密度等参数的关系,得到了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的量纲1关系式.此关系式不仅反应了差压波动信号与空隙率的关系,而且提供了一种间接测量空隙率的方法.该方法只需要测量文丘里管前的压力和前后的差压波动信号,计算出该差压信号的时均值、瞬时值就可以计算得到空隙率的值.实验结果表明在空隙率小于85%的范围内,油气两相流和气水两相流空隙率的测量误差分别为10.9%和11.3%.如果与利用空隙率和差压测量气液两相流流量的方法相结合,则仅利用一个文丘里管就可以实现两相流流量测量.  相似文献   

7.
在多相流实验管路系统中,设计向上30°倾斜管道中气液两相流的实验方案和流程,进行气液两相流流型实验研究,并绘制气液两相流流型图。再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向上30°倾斜管中气液两相流中不同时刻的体积分数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验证COMSOL Multiphysics应用于气液两相流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数值模拟向上倾斜管道中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分析结果与室内实验法结果基本一致,可信程度较高,可作为分析气液两相流流型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内外水平气液两相流的发展状况,以及水平气液两相流型的划分方法,并通过实验对水平管的空气-水两相流进行了研究,观察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现象,划分出流型,分析了流型转变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流型图,并与传统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有类似的特征,进而提出预测能力更强的流型转换式。  相似文献   

9.
以聚丙烯酰胺为减阻剂,在内径40mm的光滑管中,对比研究了两相流与单相流的减阻规律.单相流为水在管中的流动,两相流为空气与水的混合流动.实验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单相减阻率大于两相减阻率,少数工况两相减阻率大于单相减阻率;单相流体减阻率最大可达到55.5%,两相流体减阻率最大可达到50.5%.建立了两相流减阻率与单相流减阻率的基本关系式,该关系式以Lockhart-Martinelli模型中的参数为函数,依据这一基本关系提出了由单相流减阻率预测评价两相流减阻率的新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绕流圆柱压差-涡轮联合测量气液两相流的方法,研究了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特性。以计算机为检测手段,进行了容积含气率分别为0、0.3、0.5、0.8和1.0两相流工况的测量,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气液两相流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方程,获得了气液两相流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方程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红梅  周芳德 《化工学报》1995,46(4):501-506
提出了绕流圆柱压差-涡轮联合测量气液两相流的方法,研究了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特性。以计算机为检测手段,进行了容积含气率分别为0、0.3、0.5、0.8和1.0两相流工况的测量,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气液两相流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方程,获得了气液两相流的绕流圆柱压差-涡轮流量测量方程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声发射(AE)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用于气液两相流的测量具有非侵入式、测量不破坏被测管道及流场分布,信号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利用声发射技术在河北大学垂直管气液两相流管道上进行了大量实验,运用现代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对气液两相流垂直管道流型特征参数进行了提取。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声发射手段提取出的流型特征参数可以反映出典型流型下的动力学特征。垂直管道中,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以及过渡状态下的乳沫状流在时域和频域信号中有着明显区别,小波能量和小波包分解后的信息熵的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另一角度验证了在不同流型下两相流体在管道内部不同的运动状态,利用模式识别的思想,对垂直管4种典型流型进行了流型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用于气液两相流流动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气液两相流在膜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膜技术应用中的污染问题,从强化膜分离以及膜清洗两个方面,讨论气液两相流对膜污染的控制作用.两相流在膜组件内一般形成弹状流提高膜面剪切力,或通过增加反冲效果以有效控制膜污染.较系统地阐述了气液两相流在强化膜分离及膜清洗过程中的机理,以及在管式、平板式、中空纤维和卷式膜组件中的具体应用.总结了影响气液两相流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在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两相流在大分子物质分级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向高效、低能耗、优化膜组件结构等方向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垂直管气液两相流动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立德  张垚  张万岭  梁玉娇  何青 《化工学报》2014,65(4):1243-1250
声发射(AE)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用于气液两相流的测量具有非侵入式、测量不破坏被测管道及流场分布,信号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利用声发射技术在河北大学垂直管气液两相流管道上进行了大量实验,运用现代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对气液两相流垂直管道流型特征参数进行了提取。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声发射手段提取出的流型特征参数可以反映出典型流型下的动力学特征。垂直管道中,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以及过渡状态下的乳沫状流在时域和频域信号中有着明显区别,小波能量和小波包分解后的信息熵的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另一角度验证了在不同流型下两相流体在管道内部不同的运动状态,利用模式识别的思想,对垂直管4种典型流型进行了流型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用于气液两相流流动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气顶排空是机动管线排空的主要方法之一,涉及复杂的气液两相流运动及清管技术.讨论了管道清管技术的发展情况,综述了近年来气液两相流的研究进展,对起伏管道内滞留液层的运动机理及气携液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胡国炜 《山东化工》2013,(6):120+124
简述了在气液两相流的工况下的调节阀的选型,通过对气液两相流的工况的分析,计算出其口径,并对这种工况下阀门的精度及材质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垂直上升管中气液两相流流型,采用经验模态分解与峭度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垂直上升管中的气液两相流进行流型特征提取,利用隐马尔科夫模型对流型进行识别。首先对采集的电导波动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然后根据得到的固有模态函数分量求取峭度系数,并将其作为特征向量,输入到已经训练好的隐马尔科夫模型中对流型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出3种典型流型,且识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友光  付涛涛  朱春英 《化工进展》2007,26(8):1068-1074
综述了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行为及传质特性。在微通道内流型一般分为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和弹状-环状流,没有分层流。气液传质效率比常规尺度中的提高了2~3个数量级。讨论了气泡对气液两相流的影响及其生成、生长和聚并规律。介绍了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从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对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利用Minami的液塞模型对Barua计算模型球前液塞的计算进行修正,编制清管计算程序。程序可以计算清管过程中清管球的运动特性参数和两相流流动特性参数,如清管球的位置和速度、液塞的长度和速度、清管时间、管线的压力分布等。比较模型计算结果和Barua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的模拟方法有一定的精度。模拟计算得到了清管过程中气液两相流的一些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20.
《应用化工》2022,(Z1):233-236
针对膜应用过程中膜污染控制问题,从强化曝气方式和优化曝气膜组件两个方面,讨论气液两相流对U型中空纤维膜污染的控制。两相流在膜丝表面形成弹状流从而提高膜表面剪切力,并通过改变曝气强度以及曝气方式达到有效的膜污染控制。详细地阐述了气液两相流在强化膜分离以及减缓膜污染过程中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