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应该知道,这种持续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中国制造”的迅猛发展在国际既得利益集团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憾——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从“谁来养活中国人”到“中国会不会对世界市场造成冲击”,各种评论不绝于耳。应该知道,这些声音主要源于对中国制造的忧虑和惊恐。  相似文献   

2.
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牌往往是很平民化的商品。中国目前最应该发展和推广的正是平民化的名牌商品。打造民族品牌,是今后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这点应该没有疑义。但怎么打造中国名牌,恐怕还是个应该探讨的问题。不少人一提起“名牌”就觉得应该是为“贵族”所享用的高档货,商  相似文献   

3.
《工业设计》2010,(12):36-36
世界上各发达工业国家经济上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他们重视制造技术有关。这些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将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专利买回来,通过制造技术,形成独、特、高的产品,率先占领世界市场。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崛起、腾飞的诀窍。  相似文献   

4.
肖锋 《新材料产业》2003,(10):57-59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中国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化问题已经从远期规划转变为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当务之急,在众多企业不仅仅满足于掏出国人口袋内的金钱,而是跃跃欲试地寻找着到国际市场上一展身手,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机会时,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先生却铿锵有力地提出“海尔模式不具备普遍适用性”以及“不走出国门也能够实现国际化”的观点。在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未来二十年企业战略北京峰会”上,樊纲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国际化的问题,告诫国内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绕过的陷阱并指出了企业国际化的一些捷径。这对于材料制造企业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趋势的日益加剧,国际材料巨头不仅仅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而且开始规划并实施其在中国的产业布局,这使得大多数材料企业在羽翼未丰之时,就被推到国际竞争的前沿。面临如此的局势,材料企业该如何应对,樊纲先生的观点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SWOT法对“中国制造”的现状做了深入研究,指出“中国制造”在现阶段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提出了“中国制造”转型的六个:一是注重研发,二是市场转型,三是产业升级,四是建立自有品牌,五是提升管理水平,六是重视人力资源到强调人力绩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认定其在纳米科技方面的不断增加的投入势必有助于它在纳米科技制品世界市场上迅即达到3万亿美元规模中争取到更大的份额,中国在纳米科技研究和商业化方面的突破将使其在经济上获得超强位置,在这项尖端技术方面获得先驱者优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两只车轮”。在制造业,基于此而形成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制造业经历从20世纪60年代的成本竞争到20世纪末21妆的以创新能力为标志的综合水平竞争,已发展了较高的水平,这使得我国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显得更为迫切。应加快步代。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创新提高,为我所用,创造出中国的先进制造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建立起完善的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在世界制造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保持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建设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高度重视创新和科技进步。制约中国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当中国企业积蓄多年的力量能够到世界市场上驰骋时,却发现不断有新的贸易规则在困扰着他们。从反倾销到欧盟绿色指令,中国制造需要更多的备战。为了应战绿色壁垒,材料行业从幕后被推向前台,成为穿越绿色壁垒最关键的环节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先进制造技术在我国制造业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费志敏 《工业工程》2002,5(2):23-26
通过分析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特征,从技术和应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先进制造技术实施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制造业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步骤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民营制造将在未来的中国制造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造产业升级发展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依靠力量,将成为反映中国经济和区域发展能力的核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不能形成过分依赣外资的产业格局,而应注重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注重自主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促进民营制造的发展来推动和实现基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经济结构调整。[编按]  相似文献   

12.
崛起中的“中国制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绿  李伟 《新材料产业》2002,(4):76-77,75
在刚刚过去的10多年里,世界制造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态势。其显著标志是制造业开始在全球范围扩张和优势区域集聚。由于以互联网、无线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发展加剧和各国逐步解除管制,使得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迅速深入,经济全球化发展首先是产业的全球化,其中之一便是制造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的扩张,其核心表现是制造业的国际化分工发展趋势加强,专业化程度加剧,产业价值链日益分解,世界各国依照创新能力的不同,占据价值链的不同位置。 同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相对应的是,制造业也呈现出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这些区域就是  相似文献   

13.
《硅谷》2012,(2):112-115
<正>一、C-RAN2010年4月23日,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提出了面向绿色演进的新型无线接入网架构C-RAN。C-RAN是基于集中化处理,协作式无线电和实时云计算构架的绿色无线接入网构架。其本质是通过实现减少基站机房数量,减少能耗,采用协作化、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调度,提高频谱效率,以达到低成本,高带宽和灵活度的运营。  相似文献   

14.
机械制造业的振兴与成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制造业已从技术角度强调企业的高技术和自动化转化为顾客为中心,适应市场变化适度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举例叙述了当前CIM、CE、LP、AM等制造技术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并指出各项技术在发展中GT技术仍然是这些技术的基础,按GT原则建立“虚拟单元”、将GT的开发研究从零件层扩展到产品层促进产品的模块化工作,与面向对象技术结合建立企业集成信息系统并且重视人的作用是GT工作者发挥GT作用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工业设计》2013,(3):2-2
当前国家面临国内外的复杂形式,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负担着各方面建设任务,需要我国经济体更有活力的向前发展。从制造业的发展来看,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个无可厚非。但中国制造大多只是做了产业链最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还带来了诸多问题,希望脱离代工性质的企业近些年一直茌探讨和搜寻着从0EM到ODM、OBM、0SM的转变。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如何品牌化、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制造业的时代命题。而工业设计已成为制造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其最大的本质是在协调关系中集成整合知识、资源进行创新,是产业结构的创新机制,将在我国加快经济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历史和“中国制造”崛起的经验来看,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具有重要意义,最终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变“Z”型产业链为“L”型和“C”型。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的过程中,北京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该而且有能力抓住制造业转型的大好时机,重点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实施“引擎行动”,促进北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中国制造业向“L" 模式转变的支撑者和推动者。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地球上,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货。中国人的精明勤劳自不必说,而中国货却饱受非议,留给老外的普遍印象是:质量低劣,价格便宜。这些年总是耳闻目睹某些国家因为进口的中国货质量没有达标或某种成分超标而倍受打击和争议。而另一方面大量中国货的不断出口也足以证明其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及低廉的劳动力注定了将成为世界低端产品的加工厂。  相似文献   

18.
《标准走进百姓家丛书新鲜蔬菜和水果知识问答》于2007年3月出版,入选农家书屋,印数达九万多册。近年来,我国又陆续制修订了许多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标准,其中有名词术语等基础标准,也有等级规格和地理标志等产品质量标准,还有贮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标准,有些还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为此,  相似文献   

19.
金涛 《包装世界》2009,(1):72-73
回溯浙江制造30年来的运行轨迹,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坦然地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浙江制造”,这中间有信心,有责任,有骄傲。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要支撑的制造比较优势,使中国制造普遍面临着低利润的尴尬和可持续的危机。从长远看,中国制造想要由大变强,必须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迁,而技术创新能力则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普遍性短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