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非致命毁伤技术是一类新的毁伤技术,与常规毁伤技术相比在能量释放、控制与转换、毁伤机理、毁伤模式上有显著的差别。本文认为应将非核毁伤技术分为两类,即常规毁伤技术和非致命性毁伤技术,并对分类的依据、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讨论。对国外正在研制或曾使用的典型的非致命性毁伤武器和弹药进行了讨论。例如高功率微波武器,光弹,计算机病毒,超强腐蚀剂等。  相似文献   

2.
以武器研制需求为背景,对空空导弹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空空导弹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目标易损性模型、战斗部威力场模型、引战配合模型、弹目交会模型、毁伤评估算法等,可用于空空导弹战斗部指标论证和优化设计,以及空空导弹作战效能评估和目标生存力升级。  相似文献   

3.
燃烧毁伤技术是含能材料与毁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综述了燃烧毁伤技术的研究进展,从燃烧剂配方设计和应用、燃烧热辐射毁伤理论与技术、燃烧毁伤评估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目前存在燃烧剂燃烧毁伤效能不足、热辐射模型中参数表征过程单一、燃烧毁伤评估方法不全面等问题.认为高密度、高热值燃烧材料、燃烧剂装药构效关系、以火球温度为代表的关键模型参数的测试技术、热辐射毁伤模型的修正和优化、毁伤场中多种毁伤元耦合作用下的热辐射毁伤效应的精准评估方法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在对战斗部毁伤效应和目标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常见目标的毁伤效果指标进行了选取,提出了基于毁伤效果指标的选取进行毁伤计算,给出了目标毁伤计算流程.以子母弹打击油罐区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可为导弹武器打击目标的毁伤效果计算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宋浦  肖川 《含能材料》2018,26(6):462-463
正一、内涵与范畴超强毁伤技术(Ultrastrong damage technology)是指毁伤效能大幅度超越现有常规毁伤的新技术,它通过多相反应的高密度能量贮存、释放及高效率转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将高能物质蕴含的物理能、化学能或物理、化学作用耦合于目标结构及功能,从而大幅提升对目标的破坏效果。  相似文献   

6.
反坦克导弹毁伤效能评估贯穿反坦克导弹论证、研发、验收和作战运用等装备全寿命周期,其毁伤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评估结论的准确性是设计方和使用方高度关注的问题。为解决传统反坦克导弹毁伤评估标准简单粗略、不能反映坦克整体功能毁伤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状态空间的反坦克导弹毁伤效能精准评估方法。通过全面分析弹靶作用机理,研究射击敏感性向量和毁伤致命性向量,形成功能毁伤评估矩阵,用于精准评估导弹与坦克各种可能交汇条件下坦克三类功能的下降程度。实例仿真结果表明,功能毁伤评估矩阵能够精准评估反坦克导弹的毁伤效能,评估结果可应用于现役反坦克导弹毁伤效能摸底和新型反坦克导弹毁伤效能精准预测。该评估方法也可以用来支撑其他反装甲武器的毁伤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7.
就常规导弹打击目标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常规导弹毁伤目标时现有打击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复合式打击方法的概念,认为通过目标打击战法上的创新有可能弥补武器性能上的某些不足,从而拓宽现役武器的目标打击范围,并可对导弹武器的综合作战效能挖潜增效.  相似文献   

8.
毁伤增强型破片探索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破片式防空武器的毁伤效能,对毁伤增强型材料进行了探索研究,并设计制备了一种Φ10mm×10mm的铝/聚四氟乙烯毁伤增强型破片。毁伤性试验表明该破片除具有对目标的动能打击外,还具有爆炸、冲击超压、高温作用、纵火等复合毁伤打击,其毁伤性明显优于同尺寸的钢破片,其化学潜能是动能的12.4倍。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防部推动非致命性武器技术据美国五角大楼官员称,1996年向国会提交的国防预算中有1千万美元将用于资助非致命性武器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已经向国防部建议的非致命性技术包括:·使车辆停止的牵引抑制剂;·产生光学致盲、操作人员目眩并使电磁传感器过载的激光...  相似文献   

10.
从高效毁伤战斗部技术、先进引信技术、先进火炸药技术、弹药毁伤效能评估系统和评价标准等几个方面简析了国外高效毁伤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非致命武器的实际使用效果与其预期效果总是存在差距这一现状,借助心理学的"应激"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以一起使用非致命武器处理暴乱事件为例,对非致命武器心理效应的产生、发展、结果进行分析,并建立心理效应的量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该研究对指导非致命武器在处突、反恐和解救人质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击非致命武器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不足,提出目前急需构建电击非致命武器装备技术体系的需求。对电击非致命武器装备进行层级分解,以装备结构为基础进一步明确装备技术需求,通过基于技术分解结构方法(technology breakdown structure,TBS)技术要素得到的装备技术体系方案,依据装备技术项目阶段划分与技术要素成熟度的关系,结合技术要素的发展趋势和技术成熟度,描绘出电击非致命武器装备技术体系设计方案。结果表明,该研究可为电击非致命武器装备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两种适用于评估对制导武器上应用的各类引信干扰效果的评估准则:干扰成功率准则和杀伤概率准则,并讨论了它们的应用条件。干扰成功率准则以实施干扰后引信是否提前启动、瞎火或改变正常工作方式判定一次干扰是否有效,依据多次试验的干扰成功率评估引信干扰效果和确定干扰效果等级。杀伤概率准则依据对引信实施干扰后装有引信的制导武器对目标杀伤概率的大小,或干扰前后杀伤概率之比,或干扰后杀伤概率的下降率评估引信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排队论为基础, 建立了不同类型防空武器多层防御的射击效能的计算模型.通过计算仿真, 推测出毁伤概率对混合部署射击效能的影响规律, 从而得出防空武器混合部署的优化依据, 并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5.
The fundamental protection principles of the new armours for main battle tanks against kinetic energy projectiles(KE) and chemical energy weapons (CE)——shaped charges are shortly described and their efficiency against both threats discussed. The armour topics can be split into: “perpendicular or zero-degree armours”, such as rolled homogeneous armour (RHA), also with extremely high strength, ceramics, glass, liquid filled columns and explosive filled cells,“inclined armours”, as spaced RHA plates with their corner effects, bulging armour, additive and integrated 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s (ERA) and “hard kill active defence possibilities” in different defeating distances.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武器优化分配中存在的2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武器效用的武器目标分配模型。通过两类武器的效用分析,把目标达到期望毁伤概率作为武器效用最大的起点,设置两类武器的效用函数,以最大武器效用为准则,建立武器分配的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并对比2种模型的结果。实践结果证明:新模型求解分配的速度快耗时短,可满足战场需求,且结果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日益复杂水声对抗环境下鱼雷多目标跟踪中出现目标误跟或失跟现象,分析了水下软杀伤武器的对抗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识别、跟踪、优选的一体化鱼雷多目标跟踪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识别来排除干扰式武器的影响,然后对潜艇和声诱饵进行目标跟踪,最后通过优选确定鱼雷的攻击目标。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解决鱼雷跟踪过程中短时的数据丢失问题,并实现组合使用软杀伤武器情况下的鱼雷反对抗。  相似文献   

18.
10 mm布袋弹是具有柔性变形特点的新型防暴弹药,传统的侵彻杀伤弹药威力试验方法及标准不适用于考核评价10 mm布袋弹的致伤威力。为探索此类弹药致伤威力方法,建立了生物致伤模型,进行了生物试验,对试后生物进行了活体解剖和伤情分类,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此类弹药对人体的致伤威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为防止致死情况发生,10 mm布袋弹在0.1~1 m范围内严禁对人员进行射击,在3 m距离外,使用过程中应避开胸腹部等要害部位。  相似文献   

19.
新概念特种弹与特种弹概念的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特种弹药研究中的最新发展动向,着重介绍了光学弹、声学弹、微波、弹、激光弹等非致死性弹药的基本特点和用途,最后强调更新特种弹概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某特种车辆的红外特征测试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传统的双侧排烟管结构为单侧双层混流排烟管结构,通过流场与温度场的仿真分析,证实了这种结构能有效抑制发动机排气引起的红外特征,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一些必要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