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灌水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空间分布及多年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连续多年试验为手段,探讨了精细地面灌(水平格田灌)、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3种灌水模式分别在4种灌溉制度下对冬小麦根系空间分布以及多年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下限和灌溉定额相同时,灌水方式对冬小麦根系在行上和行间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显著影响,精细地面灌和地表滴灌显著促进根系在0—50cm土壤中的分布,而地下滴灌条件下作物根系在0~100cm土壤中分布的相对均匀一些;冬小麦的产量与灌溉定额呈现一定正相关性,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影响,滴灌模式下作物产量多年连续稳定的几率大于精细地面灌。此外,非充分灌条件下,滴灌模式较精细地面灌提高作物产量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缺水地区为了减少旱灾影响,采取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好途径,文章以朝阳市保护地蔬菜膜下滴灌系统典型设计为例,介绍这种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水源选择、管网布置、灌溉制度、水量计算、管网计算等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合甘肃亚盛集团在下河清农场大田建设滴灌工程的具体实践,总结了实施滴灌工程的优越性,并对产生经济效益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通过实际数据,证明滴灌工程是一种既节水又能增加经济效益的科学灌溉摸式,可以在我省干旱缺水地区大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应用大田试验和小型旱作物需水测坑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喷/滴灌、沟灌、不灌三种不同灌溉方式,针对鄱阳湖流域主要旱作物需水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找出其缺水敏感期,为灌好关键水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其作物需水系数,提出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葛安军 《水利天地》2013,(10):41-42
膜下滴灌技术也有人称之为地下滴灌,是继喷灌、滴灌之后的又一节水灌溉技术。膜下滴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在低压条件下,通过埋设在地表下作物根系主要活动层的灌水器(膜下滴灌管),凭借土壤毛细管作用,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定时定量地直接向作物根部土壤中渗水,供给作物水分和液体肥料,又可向作物根部供给空气。在所有灌溉方式中,膜下滴灌是土灌环境控制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膜下滴灌技术水的利用率是目前所有灌溉技术中最高的,膜下滴灌在大垄双行中的应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膜下滴灌技术也有人称之为地下滴灌,是继喷灌、滴灌之后的又一节水灌溉技术。膜下滴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在低压条件下,通过埋设在地表下作物根系主要活动层的灌水器(膜下滴灌管),凭借土壤毛细管作用,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定时定量地直接向作物根部土壤中渗水供给作物水分和液体肥料,又可向作物根部供给空气。在所有灌溉方式中,膜下滴灌是土灌环境控制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膜下滴灌技术水的利用率是目前所有灌溉技术中最高的,膜下滴灌在大垄双行中的应用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微喷带是在滴灌与喷灌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灌溉设备,为了研究其在建平县等半干旱地区的应用效果,开展了微喷带灌溉、膜下滴灌、漫灌3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微喷带灌溉与膜下滴灌、漫灌相比分别节水16.7%、66.7%,灌水次数比漫灌少50%;微喷带灌溉及膜下滴灌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玉米的营养生长,但其产量比漫灌方式高。由此可知,该技术可以在建平县及其他相似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膜下滴灌技术也有人称之为地下滴灌,是继喷灌、滴灌之后的又一节水灌溉技术。膜下滴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在低压条件下,通过埋设在地表下作物根系主要活动层的灌水器(膜下滴灌管),凭借土壤毛细管作用,  相似文献   

9.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根据棉花生长发育需求,通过滴灌系统湿润棉花根系层土壤的一种灌溉方法,该种灌溉方式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避免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并且滴灌带铺设在膜下,水分和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棵间蒸发大为减少,使作物对水、肥的有效利用率更高。该项技术不仅省水、省地、省肥,而且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及产品品质,是今后发展精准农业不可缺少的核心灌溉技术之一。近几年来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在农三师的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效益,但如何近一步优化设计、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使该项技术能够大面积推广,已成为设计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滴灌带埋深对田间土壤水氮分布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滴灌是在滴灌技术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本文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一种砂壤土上使用压差式施肥罐和比例施肥泵两种施肥装置,研究了3种滴灌带埋深(0cm,15cm,30cm)对田间土壤水氮分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田间春玉米滴灌小区试验的结果表明:滴灌带埋深影响田间土壤垂直剖面中水氮的分布状态;在本试验条件下,经过多次滴灌后,0cm埋深处理的地表滴灌其土壤剖面下部70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NO3^-N含量均高于15cm和30cm埋深处理的地下滴灌;15cm和30cm埋深处理的地下滴灌其春玉米籽粒和鲜穗产量均显著高于0cm埋深处理的地表滴灌,以T区为例,15cm和30cm埋深处理的籽粒产量比0cm埋深处理的地表滴灌分别提高10.1%和11.6%,鲜穗产量分别提高5.6%和6.6%。  相似文献   

11.
Effect of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on Cotton Plant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ring the cultivation periods of 2001 (a dry year) and 2002 (a wet one), an experimental cotton field was irrigated using a subsurface and a surface drip system. Both systems included drip-lines 17-mm in diameter, with emitters discharging 3.8 l/h and spacing 1 m. The treatments included four irrigation levels. These were equal to 120%, 100%, 80% and 60% of the net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during each irrigation interval. For their calculation the FAO56–Penman–Monteith methodology that estimates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was utilised. From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harvested cotton plantation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during the dry year (2001) the seed cotton y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re the subsurface irrigation system was used and the irrigation applications met the 80% and 60% of the crop water needs. During the two experimental years the higher irrigation applications, 120% and 100% of the crop water needs, gave seed cotton yields tha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or both systems (subsurface and surface).  相似文献   

12.
现代灌溉水肥调控原理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一般年份农业缺水约300亿m3,农业水肥利用率主要指标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60%~70%,农业缺水和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本文综述了创新团队在现代灌溉水肥调控原理、技术与模式等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进展.通过多年的研究,发展了现代灌溉施肥变量调控理论方法,提出了精量滴灌水肥高效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3.
滴头选型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析滴头流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为目标,在石河子科学观测实验站选择郑单958开展玉米膜下滴灌试验,选择四种内镶式滴头和一种迷宫式滴头,从出苗率、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产量等方面分析滴头流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周后新疆大田作物普遍采用的迷宫式2.4 L/h出流量滴灌带(L5)和内镶式1.38 L/h出流量滴灌带(L4)出苗率较高,但内镶式3.0 L/h出流量滴灌带(L1)总出苗率最高;内镶式2.4 L/h出流量滴灌带(L2)株高最高,内镶式2.0 L/h出流量滴灌带(L3)叶面积指数最高,内镶式滴灌带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迷宫式滴灌带。滴灌玉米拔节期、吐丝期和成熟期整株生物量均随着滴头流量减小而呈现单峰增长趋势;L2处理产量最高,较L1增产幅度为27.29%。本试验条件下,滴头流量2.038 L/h时滴灌玉米理论产量最高为15 377.66 kg/hm~2,建议玉米膜下滴灌滴头流量选择内镶式2.0~2.4 L/h之间的滴灌带。该试验结果对干旱区发展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源膜下滴灌对玉米性状及地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水源膜下滴灌对土壤地温、玉米生育指标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定期对试验小区的地温、土壤含水率以及玉米生育指标进行观测,得出在玉米初期地表水滴灌处理的地温高于地下水滴灌,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和土层的增加,两处理的地温差异性减小;在含水率方面两种处理的差异性不明显,综合两处理的含水率和地温,两者成反比关系,但地表水对这种关系有削弱的趋势;在产量上地表水滴灌处理比地下水高4.58%,可见地表水膜下滴灌更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间接地下滴灌导水装置规格参数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灌水过程中水量平衡原理为间接地下滴灌建立了导水装置规格(直径,高度)参数模型,该模型中综合考虑了滴头流量、灌水定额、土壤水力特性等参数对导水装置规格的影响。通过室内恒定水头钻孔积水入渗试验与Philip模型的应用,研究了不同导水装置规格类型对三维土壤渗吸率S和土壤入渗率A的影响。基于三维土壤入渗率A等于稳定入渗量QS的假定,定量化了导水装置规格模型中的土壤水力特性参数。通过大田间接地下滴灌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Philip模型可用于描述三维恒定水头钻孔积水入渗过程,但在土壤类型一定时,三维入渗中的土壤渗吸率S和土壤入渗率A还与导水装置总的透水面积有关。该模型设计的导水装置规格能满足间接地下滴灌灌水过程中水分不外溢的要求。间接地下滴灌灌水过程中变化的渗透面积和恒定水头钻孔积水入渗过程中恒定的渗透面积之间差异的存在,是模型误差产生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滴灌技术与塑膜覆盖技术的有机结合,非常适于大田宽行作物灌溉,尤其适用于棉田灌溉。文中针对目前棉田灌溉技术现状以及水资源愈来愈匮乏的现实,着重阐述了棉田中发展膜下滴灌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云开  周博  杨培岭 《水利学报》2018,49(1):103-114
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问题直接影响灌水均匀度、系统运行效益和使用寿命,是滴灌领域的国际难题之一,而地下滴灌系统中负压吸泥作用与根系入侵效应使得灌水器堵塞机理更为复杂。尤其是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并重的现状迫使滴灌水源多元化、滴灌系统由单一灌溉功能逐步向灌溉施肥等多功能转变以及滴灌技术在高附加值的多年生作物上的应用等因素,对灌水器抗堵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回顾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问题研究历程,系统总结了灌水器堵塞类型、测试与评价方法以及发生特征与预报方法,通过建立堵塞物质提取与精细测试方法,分别从堵塞物质形成与生长过程、水源中多物质运移过程两个角度,揭示了灌水器堵塞耦合诱发机制与持续增长机理,通过综合控制堵塞物质来源(前控)、提升自身抗堵塞能力(中排)和有效清除堵塞物质(后清)等多角度建立了灌水器堵塞控制方法,最终提出该领域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本文旨在为解决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问题及推动滴灌技术规模化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华北平原地区旱作大田作物田间灌溉方式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地面灌水方法存在着蒸发量大、深层渗漏多,水分利用效率低,田间灌水均匀度差等问题。为了提高旱作大田的水分利用效率,提出一种新的灌溉新技术——旱作膜袋灌,实现适时适量精细控制灌溉。通过试验研究,膜袋灌能够较好地提高大田作物的田间水分利用效率,避免沟灌、畦灌等传统地面灌水方法存在的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同时也能够解决滴灌、微润灌、喷灌等灌水方法易堵塞、系统复杂、田间工程量大和经济成本高等问题,对现代的高效节水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下滴灌毛管适宜埋深及间距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节水灌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地下滴灌是一种节水效率很高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诸多优点。本文分析了地下滴灌毛管埋深和间距对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地下滴灌毛管埋深和间距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对其发展历史、经济与环境效益、毛管埋深、毛管间距、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及系统的投资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毛管埋深5 cm、15 cm和35 cm进行了土壤水分运移试验分析,以便为地下滴灌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Two different irrigation systems,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and furrow irrigation, are tested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viral contamination and survival when tertiary effluent is used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e effluent was injected with bacteriophages of PRD1 and MS2. A greater number of PRD1 and MS2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lettuce in the subsurface drip-irrigated plots a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furrow-irrigated plots. Shallow drip tape installation and preferential water paths through cracks on the soil surface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causes of high viral contamination in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plots, which led to the direct contact of the lettuce stems with the irrigation water which penetrated the soil surface.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the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syste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urrow irrigation system. Thus,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is an efficient irrigation method for vegetable crop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f viral contamination can be reduced. Deeper installation of drip tapes, frequent irrigations, and timely harvests based on cumulative heat units may further reduce health risks by ensuring viral die-off under various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