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立于1925年的Luxman(力仕)是日本资历最老的Hi—End音响器材生产商之一,当时的第一件产品是收音机,当年日本电台广播刚开始,Luxman产品的上市创造了第一部日本本土生产收音机的纪录,由此可见其在日本音响界的领导地位。转眼Luxman已成立超过80年,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子商情》2007,(7):66-66
Luxman(力仕)创立于1925年,建厂之初以生产留声机为主,当时日本刚开办公共广播,本土的第一台电台广播接收器(收音头)就是由Luxman所生产,于当时可谓是最高科技的产品。到了1952年,Luxman制作了OY-15高质输出变压器,  相似文献   

3.
《视听技术》2006,(3):73
曾经,日本Luxman(力士)在国内音响市场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不过最近几年由于公司经营权几经转手,期间产品策略也时有变化,让发烧友和消费者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慢慢地就有些被淡忘了。事实上,Luxmen是一家日本老牌高级音响制造厂,到如今已有超过80年的历史,最近公司的经营权再度回归日本人手中,并且产品路线也确定以高级Hi-Fi和Hi—End器材为主,发表了一系列让人心动不已的新作,再度引起音响界对这个Hi_End老牌的热情关注。前一阵子Luxman推出了许久不见的真空管机种CL-88前级和MQ-88后级,最近又推出旗舰级B—1000f后级,总结一下这几年Luxman的产品,可以知道以f作后缀的就是它们的旗舰系列,全都是倾尽全力的制作。在合并式功放中,共有L-505f(输出功率90W),L-507f(输出功率125W)和L-509f(输出功率150W),它们之间的差别仅在于输出功率的不同,声音表现则是处于同样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4.
《视听技术》2006,(11):28
Luxman其实是一个相当纯粹的Hi-End生产企业,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该公司创立于1925年,当时日本刚开始开办公共广播,日本本土的第一部电台广播接收器(收音头)就是由Luxman所生产,于当时可谓是最高科技的产品。到了1952年,Luxman从战后重新站起来,制作了OY-15高品质输出变压器,接着就赶了上真空管放大器的生产热潮;1958年推出了№7单声道后级功放,并采用了具有全球专利的负反馈线路;1961年SQ-SA真空管合并功放问世,装备了漂亮的音压指示器,并设计了音色调控线路;随后在1962年推出的SQ-65则采用动态负反馈线路,同样是Luxman拥有全球专利。  相似文献   

5.
成立于1925年的Luxman(力仕)是日本老牌音响器材生产商之一,创业后的第一件产品是收音机,当年日本电台广播刚开始,Luxman产品的上市创造了第一部日本本土生产收音机的纪录。  相似文献   

6.
来自日本的Luxman(力士)与法国的Triangle(三角牌)这两个音响品牌产品。笔者均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听评过,毫无疑问的是,Luxman和Triangle旗下的产品,无论是设计或者是声音表现,都有若非常高的水准,特别是它们的高端型号,更是在Hi—Eng级别音响层面中占有一份颇具影响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说到Luxman(力士),这是一家成立于1925年的日本音响公司,自同年生产出日本第一部电台广播接收器到后来电子管辉煌时代的顶级品牌,发展至今已有82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当今业内举足轻重的音响企业。经过近年厂方的不断发展,Luxman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令到许多其拥趸再次对他充满希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持续不断地向市场推出高品质多声道功放的同时.日本先锋开始在多声道音箱系统上发力,以使得品牌自身所追求的综合影音效果能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事实上,纵观一些成熟的音响品牌,其产品线不仅涵盖范围广,而且产品结构呈现出可以相互互补的格局,这时于市场运转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电器生产大国,只要最新最 有赚头的器材,日本厂家绝对会以最快的速度领先推向市场,因此大多数厂家制造的器材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而且脱离不了“影”与“音”这两大部分。相比之下,坚持生产纯音响产品的厂家就太少了,大厂之中除了Accuphase之外,可以就只有Luxman的产品中纯音响器材所占比例最重了。Luxman是日本最早成立的音响公司之一,这款C—10是该公司目前的旗舰级前级放大器,积数十年的设计和制造经验于一身,当然与众不同。在C—10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全平衡设计的58段步进式音量电位器,全部用精密电阻  相似文献   

10.
《视听技术》2005,(11):67
在多声道AV功放产品方面,目前市场上日本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选择,然而也有少数资深玩家倾向于欧美的产品。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欧美系的AV功放比日系AV功放好,只是价格高一般人难以承受?  相似文献   

11.
Luxman其实是一个相当纯粹的Hi-End生产企业,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该公司创立于1925年,当时日本刚开始开办公共广播,日本本土的第一部电台广播接收器(收音头)就是由Luxman所生产,于当时可谓是最高科技的产品.到了1952年,Luxman从战后重新站起来,制作了OY-15高品质输出变压器,接着就赶了上真空管放大器的生产热潮;1958年推出了MA-7单声道后级功放,并采用了具有全球专利的负反馈线路;1961年SQ-5A真空管合并功放问世,装备了漂亮的音压指示器,并设计了音色调控线路;随后在1962年推出的SQ-65则采用动态负反馈线路,同样是Luxman拥有全球专利.去年(2005年)是Luxman创立80周年,为此专门推出了一系列纪念机种,其中包括顶级旗舰"创业80周年纪念版"B-1000f型单声道后级,输出功率高达2000W之巨!随后又强势推出全新设计的纯甲类合并功放L-590A及定位稍低一些的AL-550A.  相似文献   

12.
以往和朋友聊起不同产地音响器材的声音风格,大多的意见部会认为论音色、音乐感染力,首选是西欧的品牌;而论表现音响效果的音响性,则应属美国产品为佳;至于日本产品嘛,并不见得有特别表现。但这次测试过日本Luxman力士D-06 SACD/CD播放机后,我想之前很多理所当然的假设现在都不能成立了。  相似文献   

13.
虽然多声道类的音响产品在今天已成为主流,然而,相关产品的艮莠不齐是当前市场的一大特征。真正对音效有追求、且存有梦想的品牌,在研发多声道产品时,都会不遗余力地将高保真特性融入其中。白金系列是猛牌迄今为止推出的最为高端的跨领域产品系列,无论在技术含量抑或是声音的表现力上,它都非常出挑。今天的这对PL-100书架式音箱,即属该系列中的一款精品。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数码影音科技日新月异,Dolby DigitalEX、DTS ES、SACD和DVD-Audio等多声道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多声道的产品也开始成为影音市场的主流。而在这些产品当中,音箱系统可以说是最活跃的部分,产品形态也最丰富。市场上的音箱外观越做越漂亮, 前卫而时尚的造型吸引了不少目光,但是,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往往忽略了音箱本来最主要功能——声音重放,片面地强调音箱产品的家居化特点,这使笔者想起  相似文献   

15.
谈及多声道环绕声音频类产品,尤其是AV放大器,不少影音爱好者和发烧友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日本或欧美的众多知名品牌,而对于国内相关的品牌与产品却是甚少知道。其实,随着家庭影院领域的迅速发展,国内有不少的品牌这几年都推出了这类的优秀产品。当中,声雅带来的SAV-P7217声道后级放大器就是国产多声道环绕声产品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DVD怎么了     
据报道去年夏天在纽约召开的家庭影院和专业音响大展上,DVD的展示并不成功,出风头的产品却是DTS家庭影院和DTS多声道音乐。号称秋天DVD能上市,年底有250部影片能制成DVD的预料都未能如愿。DVD机子去年11月份已在日本上市,年初上海、广州也已露面,但由于软件奇缺,响应者无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多声道的DVD-Audio实用化步伐加快,它在声道数量,音质上和家庭影院的区别将会越来越小。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没有人到电影院中欣赏音乐吧,不论声道数量的多寡,其侧重点也都不会以电影院的声音为标准。家庭影院的声音只是在家庭播放电影软件时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多声道的纯音响和家庭影院是共存的。按照目前的DVD-Audio技术规格,重放多声道的纯音响最理  相似文献   

18.
通常来讲,先锋这个品牌的AV类产品,尤其是在多声道放大器这一块上。常常给人以新鲜感。相对来说,先锋在此类产品上所恪守的求质不求量的策略是颇为成功的。对市场和消费者而言,一个品牌和其核心产品让这两者始终保持高关注度而不产生审美疲劳是很关键的要素。按道理,先锋的AV产品无论在研发实力还是制造能力上,  相似文献   

19.
在各大品牌每一季发布的新品系列中,我们总能找到在当下市场里最有创新力、涵盖多种最新使功能的机种。在多声道产品领域中向来技术实力强劲、新品迭出的雅马哈,选择在2008年的香港音响展上推出最新的新型号样机——DSP-Z7、RX-V3900、RX-V1900这三款多声道功放。在蓝光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英国Mission以两声道和多声道产品系列为主架构,特别注重将高保真技术融入到多声道系列中。特别让人赞赏的是,美声还很注重对产品的外观设计,提炼出最精简、但又最充分符合重播要求的箱体结构。在这方面的实例,也许就当属比较新的M76系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